云南的歌会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31 08:04: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云南的歌会的教案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刘三姐》片段。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2、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可以在哪种场合欣赏到歌会?)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完成目标1、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三、精读“山路漫歌”,学习语言描写

1、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 默读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示例:

3、3、本段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会相互交流表达,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并积累优美词句,学会阅读)

四、借鉴运用,仿写句子。(机动)

“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把句中的“云雀”换成其他动物,仿写句子。

(设计目的:模仿借鉴课文语言句式,从句子模仿开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作业

运用本节课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学方法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第2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第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 和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

授时间:

****年**月**日知识与能力: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淳朴:诚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

授课时间:

****年**月**日知识与能力: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

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时间:2014年4月22日

设计人:lypfmc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云南的歌会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的歌会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