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31 08:04: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墩头小学孙大苓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一、成功之处

1、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2、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3、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师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4、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建议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教师在引导师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长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第2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撮、应声而来、亲昵“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教师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教师在引导师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长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师又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在具体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无论,老人每天

”这个句式的前半部分该填什么有疑问,其实这格填的应该是一个选择型的名式。但学生似乎不够明确。其实,教师可以师范说一句,给学生一示范,就会减少之后说话练习的错误。另外,教师可以多提供学生一些情境,那么在之后的发言中学生就会更加觉得有话可说。还有一点也值得考虑,就是这个说话的练习放在此时出示是不是最佳?现在想来,其实放在第2小节中“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句话教学时可能更合适。

四、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悠悠碧水畔,一位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在老人与世长辞之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何等震人心魄的人鸥深情!前不久,有幸在河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现场作课,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深深的为其情所打动。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下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住了“情”这一点,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课前我将歌曲深情的导入,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作品的附属,而是深深地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产生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报道和资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途径。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读诗的环节,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幅幅场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课件出示配乐小诗《海鸥老人》,升华主题,力求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

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未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到位。

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但是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进步。向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继续迈进!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而努力前行!

第3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直奔“意想不到的事情”,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无限眷恋。

本文段落清楚,层次分明。教学中我首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当老人去世后,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摆在翠湖的沙滩上时,发生了什么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们通过预习,很快就找到了文章后半部分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读议相结合,用心品读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老人对海鸥的亲切关怀。

理解完海鸥对老人的奇特表现之后,我又话锋一转过渡到:“老人到底有什么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是六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第七单元这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作为本组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刚刚接触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我在上课之前播放了一些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照片及生前事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老人,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成功之处:

1.这篇课文深情阐述的老人与海鸥情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在教学中只能通过大量的朗读去抒发,去感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朗读法教学,不论是学生朗读还是配乐朗读,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读中悟情,感受到人物灵魂深处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深。

2.本课中对于吴老先生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不论是神态描写还是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的传神。在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 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描写老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文段,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4.揣摩作者用平凡朴实的语言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方法

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