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乘船》测试题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30 08:05: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世说新语 乘船》测试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 乘船》测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华歆、王朗俱乘舟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依附:投靠。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俱乘舟避难( )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宁愿因为危机而抛弃他吗?

B.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抛弃他呢?

C.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急着抛弃他呢?

D.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

14.王朗救与不救他人的`理由很简单,救人是因;而要抛弃被救之人是因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15.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认为华歆优在

(3分)

参考答案:

12.全,都

13.D

14.船上还有空余的地方可以让求救者上船 强盗在追杀求救者害怕自己被牵累

15.一诺千金(考虑问题比较周全)

第2篇:世说新语《期行》、《乘船》

19、《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学习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4、体会故事反映的道理,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刘义庆(403—444),字令升,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期行》,“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3、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4、古今异义:

去: 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三、分析课文

1、翻译课文。

2、故事的开端: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了不守信的事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故事的发展:交代元方的情况,因为“门外戏”,故与客相遇;写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刻画了一个既聪明伶俐又很懂礼貌的儿童形象。

故事达到高潮:写当客人大骂其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机智聪颖。

故事的结局:写客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惭愧,元方也不再理他。

四、合作探究:

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

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明确:认为“对”的理由,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不等友人无可厚非;认为“不对”的理由:元方没弄清事情原委,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或许发生了意外事情等。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自己办自己的事去;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去他家探询到底为什么。

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文中哪两个词是全文的核心? 明确:无信、无礼

5、“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夙惠”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明确: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明,但是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是全文的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6、《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期行》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7、小结:《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乘船》,“乘船”点明本文的主要事件,意在借事件讲明一个道理。

2、古今异义:

(1)、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2)、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3、翻译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故事的开端:交代起因。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华歆慎重,王朗草率,形成鲜明对照。

故事的发展: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先救人,后又害人,王朗出尔反尔。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而不履行承诺。由此可见华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品格高尚。故事的高潮:华歆“遂携拯如初”与王朗“欲舍所携”形成鲜明对比,优劣自明。故事的结局:总结升华。世人就是根据这件事评定二人品行的高下。

三、合作探究:

1、华韵为什么开始时对接待逃难的人表现出难色?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因为他考虑到贼兵可能很快追到,那时三人一起逃生可能很困难,接纳他对大家都不利,所以面露难色,这表现出华韵是一个思虑周密的人。

2、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开始答应此人,后来想放弃他,原因是“贼追至“。

3、《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明确:贼将至。

4、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明确: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 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5、《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6、小结:

《乘船》叙述了华歆与王朗对待一个搭船逃难人的不同的处置态度与方法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第3篇:文言文乘船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乘船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俱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辄_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舍____________

(4)后贼追至 贼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乘船》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乘船》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歆辄难之 辄:___________ 难:____________

②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______________

③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为:_____________

2.读古文要讲究朗读时的`停顿。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之处,只划一处。

华 歆、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

3.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世说新语》阅读答案及答案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及答案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自测题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自测题

期行

一、翻译下列句子:(30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①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②

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③

4、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④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8分)

⑴过中不至:

⑵去后乃至:

⑶相委而去:

..... ⑷入门不顾:

⑸尊君在不:

⑹下车引之: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得词古今意义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B相委而去【古义:委屈。今义:委托】 .C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什么地方去】 .D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世说新语 乘船》测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说新语 乘船》测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