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
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
A卷(100分)
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基础与运用(共9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dǎng)。
B、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hāo)。
C、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biē)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D、小脑子里充满了数字,书包里装满了练习簿(bù)。
2.选出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B、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瞭乱的洞府。
3.结合所学课文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风驰电掣半奔着东南去了。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欲盖弥彰。
D老人的目光炯炯有神,仿佛眼前的景物已经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D、处处志之:记住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人谋而不忠乎
C.不复出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第Ⅱ卷(其它类型题共82分)
三、(共12分)。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自选两句填写)(2分)
①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9.请从《秋词》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进行默写。(4分)
,。
,。
四、阅读下段,完成10-15题(12分)面语
蝮蛇的利器
在孤岛上,蛇的仅有的食物是从天上飞来的小鸟。尽管有的无毒蛇偶尔也能吃到小鸟,但是小鸟善飞,没有特殊的办法和利器,捉鸟是不容易的。因此,无毒蛇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挨饿和被淘汰。
至于毒蛇却是另一番情景。生活在岛上的毒蛇是蝮蛇,这种蛇是蛇类中较先进的一类,它除了具有卵胎生繁殖的特点外还有两种先进的捕食工具:毒牙和颊窝。毒牙是一种中空的小刺,类似特细的注射针头。毒牙基部有导管与头后的毒腺相通,毒腺外面有肌肉,当蛇张口咬食物时,肌肉随着收缩,就把毒液注到捕获物中去。毒蛇中含有能破坏红血球、血管、心脏和神经的毒素,能很快杀死鸟、鼠等。颊窝是长在鼻孔两侧的两个凹陷。这对颊窝对温度(A敏感B敏捷C敏锐),对周围差别仅千分之几度的物体都能分辨出来,而且能感知这种物体的方位,所以又叫测位器。蝮蛇捕鸟(A反映B反应)灵敏迅速,百发百中,靠的不是眼睛、耳朵,而是这种测位器。这些蝮蛇具有较先进的器官,能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越的地位,所以才能在这孤岛上生存并逐渐繁盛起来。
10.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①②
11.文中的测位器是指(1分):
12.“对周围差别仅千分之几度的物体都能分辨出来”,说明蝮蛇颊窝的什么特点?(1分)
答:
13.文中加点的“仅有”一词,是不能删去的,理由是(3分):
14.文中结尾的“生存”和“繁盛”是不能调换的,理由是(2分):
15.文中对无毒蛇与毒蛇的介绍,采用的说明方法是(1分):
,其作用是(2分):
五、作文(60分)
16.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写一篇文章。
(1)认真审题,注意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注意文章主题思想的表现。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在500字以上。
B卷(50分)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分)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拜访
B.乃建奇策:计谋
C.身使孙权:让
D.江南悉平:都、全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5、从本段文字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4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6.名著阅读(4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①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______________》,这是书中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对生命的.诠释。(2分)
②主人公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③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20分)
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⑴二战结束以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⑵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的观望。
⑶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的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有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这个街区,他们让她把这个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⑷艾娜不肯,便有人整夜的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⑸渐渐的,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还是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⑹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面前时,艾娜紧紧的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的。”
⑺孩子就在这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⑻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的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⑼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学都陆续的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些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还是错。
⑽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么想自豪的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谁关心我的成功的!
⑾“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到他的名字,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的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的冲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⑿“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⒀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7.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3分)
8.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4分)
9.阅读第8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雅克里是如何“改前非,认真做人”?
答:
⑵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答:
10.第⑾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2分)
11.第⑿段中雅克里激动的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的含义是什么?(3分)
12.文种写到“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的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认为他会这么想?(4分)
艾娜心想:
认为她这样想的理由:
四、语言运用(10分)
13、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4分)
水管漏的厉害,院子里已经积满了水,修理工答应马上就来,结果等了大半天才见到他的影子。他懒洋洋的问住户:“现在情况怎么样?”
一位主妇说:“还好,在等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游泳!”
(1)这位主妇的言外之意是:
(2)假如你是这位修理工,你该说:。
14、阅读下列文字,写出你的感悟:(2分)
二十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终于办起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的变动使他破产了,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决定从头开始偿还那天文数字般的存款的时候,友人劝他不必这样做,这件事他没有责任。但他还是用一生的艰辛和汗水偿还了存款,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你的感悟是
15、言语交际:用手机短信交流信息,既便捷又时尚。短信的编写,要求语言简练、精美。如下面这条教师节短信:“你是一把伞,为我遮风蔽雨;您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衷心祝福您,我永远敬爱的老师!”不仅符合短信编写的要求,而且很好地表达了学生的心意。请你仿用这条短信的修辞手法,给你敬爱的老师拟写一条教师节短信。(2分)
16、仿照例句再续写两句,构成前后连贯,内容和谐的排比句。(2分)
护士犹如天使,捧出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每个病人。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二上册语文测试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2篇:初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4题(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溃退(guì)舀水(yǎ0)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脂粉(zhǐ)蹿一蹿(cuàn)
C.寒噤(jìn)拂晓(fú)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惊骇(hài)迫击炮(pò)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③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⑤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A.⑤①③②④ B.④⑤③①②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③①⑤
4.填空(10分)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陋室铭》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化钟神秀。
(5)国破山河在。
(6)《长歌行》中表示珍惜时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早寒江上有怀》中的思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0)《黄鹤楼》中的思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5—12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5.翻译句子。(4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7.“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现在意思是。(2分)
9.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断3处)
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皆 叹 惋。
赵普(6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⑴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⑵普明日复奏其人()
⑶及为相()⑷卒用其人()
11.翻译下边句子。(2分)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2.语段结尾处所言“太祖乃悟”,设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么?(2分)。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13——27题(共36分)
(一)(11分)俄外长表示————反对武力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
(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1)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14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电话交谈时表示,俄罗斯反对动用武力解决与伊拉克武器核查有关的问题。
(2)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外交部发言人涅斯捷鲁什金的话报道,双方在交谈中强调了
伊拉克同负责武器核查工作的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合作的重要性。
(3)普里马科夫同时重申,由此产生的问题用武力解决是不能接受的。
(4)涅斯捷鲁什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切问题均应通过对话解决。俄罗斯主张武器核查小组的人员组成应当更加平衡。
13.这则消息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俄外长表示”称作引标;主标是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消息的导语是第________段,主体是第_______段。(3分)
14.“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是这则消息的,它表明了消息发出的 和,它显示了消息的 和。(5分)
15.这一则消息的语言十分简明。以第2段划横线的句子为例,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伊拉克当局应当“合作”的对象是,这个组织的任务就是___
____ ___,它要销毁的是:
(二)(9分)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16.“小船又飘回来”的“飘”照应前面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中“敌人的愿望”指的是:
。(2 分)
17.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的心理活动。(2分)
18.“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9.文中哪一句话从侧面表现了老头子对抗日队伍所起的作用?(1分)
20“﹏﹏”在文中标出一句属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自己仿写一句。(2分)
(三)课外阅读。(16分)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
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2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的词性分别是 词和 词。(2分)
22.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1分)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23.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2分)
24.“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 ____________的态度。(2分)
25.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4分)
26.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办法。(2分)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 _____、____ ___的优秀品质。(3分)
四、作文(50分)
28.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第3篇:初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初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4题(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ì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③昆仑山
第4篇: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它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积累应用(3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拈轻怕重 风度翩翩 脍炙人口 容光焕发
B、横空出世 大相径廷 扑朔迷离 分道扬镳
C、稍纵即逝 横空出世 委委动听 约定俗成
D、麻木不人 夜不能寐 脍炙人口 油然而生
2、下列词语或成语中的黑体字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信守(忠诚地遵守) 不假思考(通过) 得天独厚(优越)
B、肆虐(任意侵扰或残害) 精益求精(增加) 矢志不移(发誓)
C、谛听(仔细听) 适得其反(正好) 稍纵即逝(消失)
D、鄙薄(轻视) 见异思迁(变动) 劫后余生(灾难)
3、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