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蔬菜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频发,造成了公众对蔬菜食品安全的恐慌,也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困扰。本文就我国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中蔬菜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及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成果的分析,对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蔬菜广义上是指可以经过简单处理或者烹饪成为食品的植物,蔬菜不仅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同时也是人们佐餐的必备佳肴,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均可以由日常食用的常见蔬菜提供。1990年国际物质粮农组织统计,人体必需的VC中的90%来自蔬菜,除此之外蔬菜中富含水分、膳食纤维、维生素、多种矿物质以及许多具有特殊生理治疗功能的天然功效成分。蔬菜食品安全问题就日常食用的蔬菜而言,不仅美味,还具有如抗衰老、抗氧化、预防肿瘤、抵制癌变、杀菌消炎、提神醒脑、降脂降压等多重功效,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蔬菜食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公开曝光部分蔬菜种植者以及蔬菜的储运人员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大量滥用各种农药以及催化剂的行为,这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尽管一些企业也在为无公害、无污染的蔬菜食品进行市场推广宣传,但蔬菜食品的不安全还是给人们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蔬菜食品的没落,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以及人工合成的保健食品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蔬菜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阻碍传统蔬菜走向餐桌的大问题。
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现状
由于人口众多以及与西方国家饮食结构不同,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目前,蔬菜食品的生产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中整体规模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其种植经济效益也远大于普通的粮食作物。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8年国家的8项重点工作,并在重点工作部署中再一次重点提及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国北方绝大多数乡村而言,振兴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脱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依据地区特色尽力培育一批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排头兵企业,依靠这些企业强力带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走一条区域发展结合区域特色的脱贫道路。蔬菜种植正是京津冀大经济区周围乡村脱贫致富的一剂良方,据专家测算,2016年仅蔬菜生产一项对农民整体收入的贡献率约占10%,地处大城市周围以及交通发达的乡村蔬菜生产整体收入更是占到了农民整体收入1/3左右。但由于传统的个体化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以及缺乏整体调控、宣传的缺陷,大部分边缘地区的蔬菜产品一直受制于整体市场口碑的影响。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方向智能化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成各行各业的大势所趋,无论在各行各业形成成熟的智能化产业发展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蔬菜食品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市场背景,其产业化发展更离不开开智能化产业。如今,蔬菜食品的生产基地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区域有自己完善的产业化发展链条辅助,在智能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下,在栽培品种上互补并错开上市档期,初步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不仅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的供求矛盾以及旺季蔬菜的滞销问题,还为保障全国各地区的蔬菜均衡上市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成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新型蔬菜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与新时代经营手段的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智慧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精细农业、安全农业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很多地区的政府根据发展形势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与此同时,众多行业巨头、社会资本以及上市公司等都纷纷跟随社会发展的浪潮加入“互联网+农业”浪潮。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智能化产业发展指导下的产业化农业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在蔬菜食品的安全生产和让消费者放心的经营中应用普通消费者看得见的物联网技术,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消费者买得放心提供保障,是现代蔬菜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同时也是部分地区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必然发展方向。既然转型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转型期弯道超车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又一重大课题。
蔬菜食品安全产业化发展建议
首先,必须做到蔬菜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组建具备过硬蔬菜生产技术的服务团队指导农民进行精细化、无污染种植,在地方推广的人员团队建设方面,必须组建由各地区高级农艺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其次,在蔬菜食品的安全生产上要下足功夫,从种植蔬菜的土壤消毒处理到蔬菜的采收,蔬菜种植生产全程采用国际标准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措施,并实时监测,及时根据监测到的蔬菜生长情况进行灌溉和施肥、用药,保证蔬菜作物健康生长,进一步提高上市蔬菜的品质。最后,可以通过最新的手机终端操作平台和互联网数据平台的联合开发,使农业技术管理者通过手机终端对蔬菜种植的全程实施远程自动控制,实现蔬菜生长全过程中环境条件的精准调控。
第2篇:沼气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沼气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从全国水平来看,陕西省的畜禽养殖总量和规模化养殖程度均不高[1]。虽然畜禽养殖方式仍以散户养殖和适度规模为主,但近年来陕西省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也大幅度增加,2010年规模化养殖场数量比2009年翻一番。关中平原渭河流域是全省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区域内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占到全省规模化养殖总数的52%。近年来,干清粪工艺在陕西省规模化养殖场得到了积极推行,全省约86%的规模化养殖场采用了干清粪工艺或采用干清粪与水冲粪、垫草垫料等相结合的方式,仍有过半数的养殖场不同程度的保留水冲粪工艺。国家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由于制定时间较早,未涉及“干清粪工艺”定义及要求,在之后发布实施的一些地方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例如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均要求规模化养殖企业必须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雨污分流。陕西省在加强普及干清粪工艺的同时,应该针对渭河流域、南水北调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强制推行干清粪和雨污分流。根据2010年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源调查情况统计,93%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畜禽粪便进行了收集利用,其中直接还田的方式占主导,而采取厌氧发酵制沼气、生产有机肥的比例仅占到11%和6%。传统的直接还田方式要求种养紧密结合,对于规模化养殖来说,由于养殖行为过于密集,大量粪便排放至养殖区域,该区域可能会因缺少作物植被而导致养分过量负荷[2],低效、野蛮的施肥行为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粪便的利用应借助科技手段和装备,将其高效的转化为可用、安全、洁净的资源。根据2010年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源调查情况统计,约84%的规模化养殖场将养殖废水用于农业灌溉,其中采用厌氧、好氧等方法处理养殖废水的养殖场比例不到10%,主要原因是畜禽养殖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使用单一方法很难实现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资金需求较大,导致很多养殖场更倾向于将其直接还田甚至违法排放,因此必须设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目前看来一味的降低治理成本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应该从治理行为本身创造经济效益这个方面探索新的治理思路。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后于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忽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而采取工业废水治理模式,工业治污模式投资大且商业化产品回报率低,养殖业自身缺乏大量资金进行粪污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治污积极性下降、粪污处理效率低;二是虽然认识到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但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畜禽养殖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存在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性。一般工程的经济性体现在对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控制,但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如果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再生资源效益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成本,从而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采取合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来实现。
新环境形势下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
1面临的新环境形势
(1)严格的排放标准。2011年陕西省发布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以下称新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陕西省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COD、BOD5、NH3-N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比国家行业标准排放限值严格了87.5%、86.7%、85%。由于新标准取消执行行业标准,所有排污单位执行统一标准,因此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省尤其黄河流域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排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严峻的减排形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污染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其COD、TP、TN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的96%、56%和38%,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给环保施加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2010年陕西省农业源污染物COD与NH3-N排放基数分别为19.9万t和1.5万t,按照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下降7.6%和9.8%的减排目标测算,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为18.4万t和1.4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的COD与NH3-N目标排放量为18.3万t和1.1万t,相比2010年排放基数降幅分别达到7.6%和8.3%。随着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不小。
2畜禽粪污资源能源化技术方向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新环境形势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方向,也是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畜禽粪污的资源特性,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的代表工艺及其局限性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形式是单纯的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不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未能全面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就目前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高温堆肥和烘干技术会继续存在发展,但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严峻的减排形势下它们并不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佳选择。以沼气发酵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方向,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等,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兼具能源效益、肥料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实现畜禽粪污处理从单纯的用肥用能、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实现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工程将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沼气化是理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途径,是全面应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思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水平不断提高,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保障、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规模化养殖比散户养殖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针对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畜禽粪污处理产业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相比单纯的污染防治行为,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够将畜禽粪污从产生到消纳的整个过程形成产业链条,协调上下游物质能量的流动,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同时产业化方式有利于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经济投入,将治理投资转化为产业投资,促进环保产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5]。综上所述,按照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防治方向,选择合适的资源化技术,并借用商业运作模式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产业,将是未来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思路。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见图1。
陕西省畜禽养殖沼气产业化发展
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均具备商品化、产业化条件,因此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沼气工程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都有利于沼气产品实现高值高效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型沼气工程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省沼气普及的重点任务之一,颇具前景的沼气产业势必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向资源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畜禽养殖业潜在的沼气产量与分布
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381.7万t,若将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全部进行沼气化开发利用,陕西省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可产生约22.5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6]约为225.0万t)。沼气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养殖规模和粪便收集程度相关,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更具备实际开发利用价值,2010年陕西省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374万t,可产生约2.1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约为21.0万t)。2010年陕西省各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潜在的沼气产生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宝鸡(0.51亿m3)、渭南(0.42亿m3)、西安(0.35亿m3)、咸阳(0.29亿m3)、榆林(0.15亿m3)、铜川(0.14亿m3)、延安(0.12亿m3)、商洛(0.08亿m3)、汉中(0.05亿m3)、安康(0.02亿m3)。沿渭河四市(即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经济条件好、城市发展迅速,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集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73%。陕北两市(即延安、榆林)及渭北的铜川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和工业集中区,工矿业发达,规模化养殖活动开展较晚,但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近年来该区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20%。陕南三市(即商洛、汉中、安康)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陕南养殖业以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这与陕南经济实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只占到全省总数的.7%。
2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
养殖业沼气工程的分布受其载体规模化养殖企业分布的限制,关中平原沿渭四市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沼气产业最有潜力的地区。沿渭四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62%、77%和53%。区内布局有大中城市群和渭河干流,2010年渭河干流水质属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为了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城镇环境和渭河水质的影响,该区应该积极发展沼气产业。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丰富的耕地资源有利于粪污资源化利用。2010年沿渭四市范围内仅14%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有沼气工程,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沿渭四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种养结合程度,划定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涉及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咸阳市杨凌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区县。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逐步推进集中养殖、集中收集粪污和集中沼气化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沼气产业化进程。
3沼气产业化关键技术
大型沼气工程分为能源环保型和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以沼液达标排放为目的,能源生态型以沼液不排放为目的,因此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更符合生态学理念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沼气产业的发展对象。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整个的能量物质循环过程包括畜禽饲养、粪污产生、沼气产生、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等[7],围绕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综合考虑成本投资、运行费用、环境效益、技术成熟先进性等因素,选择适用于发展沼气产业化的关键技术。(1)沼气发酵技术。沼气的产业化要求原料处理量和产气量都要大,其核心技术发酵工艺的选择应该满足这些条件。CSTR(连续搅拌反应器)技术是目前欧洲等沼气工程发达地区的主流发酵工艺,可使畜禽粪便污水全部进行发酵处理,优点是:原料适应性广;处理量大;沼气产量大;运行费用低;利于热电联产。因其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特别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适宜引进并国产转化,例如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肥加工[8]。(2)沼气利用技术。针对沼气的利用方式,沼气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突破自产自用的小沼气模式,逐渐转向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领域。沼气的社会服务类应用包括发电并网、天然气并网、车用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以制取CH4和CO2工业气体及其合成气等为代表[9],这些是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趋势。就目前产业发展条件来看,除了满足企业自身及户用需求之外,沼气发电、净化后补充天然气源等利用途径较为可行。(3)沼渣沼液利用技术。沼渣、沼液等发酵后残留物质具有良好的肥料效应,传统农业将其直接还田,但在养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种养脱节现象突出,沼渣沼液的肥料效应趋向于通过制造有机肥来实现。通过固液分离、沼液抽渣分离出来的沼渣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浓缩制肥工艺生产液体有机肥[10],沼渣沼液制取有机肥提高了肥效、且方便运输和使用。
结论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该转换思路,通过利用畜禽粪污的农业资源禀赋发掘其产业特性,从而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和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颇具发展前景。规模化养殖场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实现沼气产品的高值高效利用。关中平原沿渭地区是全省规模化养殖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区内畜禽粪便资源、耕地资源丰富,最有潜力发展沼气产业,出于对城市环境和渭河水质的保护,该区应该优先发展畜禽养殖沼气产业。该区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兼顾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根据沼气产业化方向选择合适的关键技术,如CSTR发酵技术、热电肥联产等,以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和沼气产业化进程。(本文作者:徐楠、林启才、成西娟 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第3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框架
(四)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四、几种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回顾
六、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八、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措施建议(可包括策略研究)
第4篇: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典型材料
大胆创新转型跨越 努力建设崭新**
——**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对“菜篮子”产品供给的明确要求,深入落实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项目、山西省片区扶贫开发蔬菜产业项目,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三二一”工作思路,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主攻方向之一,农民收入翻番的核心目标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1年,**县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3.2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0.509万亩。蔬菜总产量 4.86万吨,总产值10960万元,其中设施蔬菜总产量2.28万吨,总产值3854万元,总纯收入2538万元,年平均亩产量4479公斤,年平均亩产值7571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