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处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9 08:08: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在高处散文

在高处散文

连续多日的满课带给我身体上难以拒绝的疲劳感,却也终于用一声声的哈欠迎来了大家高声呼吁的“自由”。是啊,终于有了足够多的时间可以用在享受生活上。

我以要去银行取钱的借口冠冕堂皇地否定了和平时朝夕相伴的朋友们一起吃晚饭的提议。或许于情而言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但我还是做了,并且义无反顾。记得之前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这句话,“很多事情上,我允许自己犯错”。一个人的食堂,一个人的书店,一个人的顶楼……独身走在校园,用平和的心态去感受生活,对我而言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也曾不止一次提到“幸运”这个字眼。我从来都不质疑上帝的博爱,对于一切或信任或依赖或对他的存在不以为然的人们。当然,我自身就是幸运的,不论命运给我的究竟是万马平川还是万劫不复。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是永远不会向苦难和黑暗低头的。当然,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止是这个。我很幸运即使是在这全然陌生的土地上,也能遇到让我感到亲切和温馨的人们。但从事实而言,人总归是个欲望动物。我没有对一切的形影不离感到满足;相反,很多时候都会为挤在人群中不能自己调控步伐而感到烦闷。我需要更多的路独自去走。

而对于前面提到的这终于迎来的自由,我的内心也似乎有些反动的想法在蠢蠢欲动。我从来都不曾想过要做一个鹤立鸡群者,或大义凛然地用高词亮调标榜自己,或用不屑一顾的姿态指责万态众生。解救众生是件艰辛且注定了不被理解的路。尽管这些都不是我所畏惧的,但它依旧是那些思想烈士们追求真理所走的路,而我只要不是被众生解救的对象就万分庆幸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句“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但它的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朋友曾说,愿我继续对生活的热爱,用坚守去谱写属于自己的另类篇章。一直忘了告诉他,我为他的那句话感动了无数个被琐碎困扰的日日夜夜,并且一直在坚持着自己。而“自由”终归是个美好的字眼,不论是对碌碌终身者还是对德高望众者。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人倾其所有追求卓越,在自以为可以为其得到的权利地位感到欢喜时,却发觉自己早已忘记了幸福的模样,才懊恼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灵魂的自由。

斯蒂芬 茨威格曾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一直在找寻这份幸运,从开始懵懂知道有“未来”这个东西存在之后。只是苦于十几年的求学生涯,竟不曾带给自己丝毫关于这个问题上的收获。我不知道这些“寒窗苦读”的日子读到的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甚至不敢去想。倘若心中已然尊贵成宫殿的信仰霎那坍塌,我不知道是否该用全新的生命去填补它留下的空地,这诚然是一个需要勇气做氧化剂的化学反应。而我竟还是会瞻前顾后。曾满怀壮志地对未来做过许多设想,等到了这个我终于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时候,我却早已没有当年大言不惭的面容了。我在黑夜中一次次思索,正如我不敢浪费太多这些正在逝去的时光一样,我想要找到生命赋予我的最原始美好的使命,想要找到属于我的灵魂与现实的最准的切合点。

写了太多,却还是有太多的想写。写作对我而言从来都不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最近零散的看了许多作品,有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也有身边熟悉或陌生的同龄人的。我不想妄作任何评论去否定别人,有些东西注定了会带来启迪,而有些也注定需要一笑而过。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国王。我是个冷漠的人,从来都不喜欢过多地干涉别人。

借用熊培云前辈的话说 ,自由在高处。

灵魂尚在高处。

第2篇: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高处》书评

作者简介: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思想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译著有《中国之觉醒》。

内容简介: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自由在高处》的方向与重点。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精彩导读:

转眼之间,离开巴黎已经几年。我时常怀念自己在那里求学、采访与简单生活的日子。我从不讳言,虽然孤身一人,但我在巴黎度过了一生中迄今最难忘、最美好与最纯洁的时光。而我所学到的,与其说是在巴黎大学的课堂,不如说是在巴黎这座城市。我写的为数不多的几篇散文,也多是因巴黎有感而发,这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乡愁。因了这种乡愁,归国后虽然终日忙碌,但有机会我总还是想着在巴黎转转,哪怕只为匆匆几天的停留,为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为心灵做个深呼吸。

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若非如此,任何以民族标榜的文化都将行之不远。事实上,即使是咖啡文化,也是东西交融、不断拓展的产物。一方面,咖啡并非西方土生土长,十八世纪以前,阿拉伯半岛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咖啡供应地。另一方面,咖啡文化在欧洲的形成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1652年,亚美尼亚人帕卡〃罗西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后,火爆的生意很快引起当地酒馆老板的强烈抗议。不久,这个外乡人被赶走。就在伦敦的咖啡馆遍地开花时,一些知名的学者与评论家加入到反对派的阵营,指责咖啡馆消磨了人们的斗志。

第3篇: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高处

——在中央电视台的演讲

选自《自由在高处》(有删减),作者熊培云,“云知道”(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成员之一。

很高兴到央视来做这个讲座。一来因为我做过媒体工作,非常了解大家在这个时代遇到的困境;二来不论困境如何,总还是有很多人在积极地做事,保持着生命昂扬的本性和进取之心。而且从整体上来说,国内绝大多数媒体都抱着一种热切的态度,希望中国能朝着一个开放、宽阔的方向走。这是我们时代的默契。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自由在高处”,这个题目给人无限遐想。什么是“自由在高处”,最极端的理解恐怕就是身居高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有网友看到预告,就说想自由在高处,你先得给我找个直升机。

今天,我到这里不为提供直升机,这不是我能解决的。我想谈的是对自由与时势的理解。我相信在大家都趴着的时候,你坚持站着,你就在高处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灵魂高处散文欣赏

灵魂高处散文欣赏

当你能够

忘记你的过去,

看重你的现在,

乐观你的未来时,

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当你明白

成功不会显赫你,

失败不会击垮你,

平淡不会淹没你时,

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修炼到

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

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

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当你

以宽恕之心向后看,

以希望之心向前看,

以同情之心向下看,

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时,

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看远,

看远才能揽物于胸,

只看眼前美景,

难见山外之山;

看透,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看淡,

看淡不是不求进取,

也不是无所作为,

更不是没有追求,

而是平和与宁静,

坦然和安祥,

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

告诫自己:

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

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强者:

不是没有眼泪,

而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在高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高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