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拔根芦柴花》民乐教学反思
《拔根芦柴花》民乐教学反思
《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江苏民歌,这首民歌形象鲜明、旋律优美、节奏
很鲜明。这首音乐也是从简单到难的一个过渡,非常适合一年级来进行打击乐的训练。这次的这首《拔根芦柴花》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由于很少为民歌来配打击乐,这就给了我一个难题,怎样让学生来演奏好这段民族音乐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案例实录:
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小朋友欣赏了民乐合奏《拔根芦柴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初步感受了音乐的旋律。接下来教师介绍了《拔根芦柴花》的创作背景。再次播放了《拔根芦柴花》的音乐,边播放音乐教师边根据音乐的内容做动作,让学生再次感知音乐表达的意思。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与教师一起听音乐做动作。在感知音乐后第三遍后,教师出示了音乐旋律的图谱。看图学习节奏型。
(1)完整地看节奏谱用手拍出节奏型。
(2)学习加入脚来演奏旋律。
(3)听音乐将幼儿分组,一组用小手一组用小脚,中间部分老师来演奏。接下来,教师提出了用打击乐器来配乐,让学生自由选择乐器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发现幼儿大多数都能得心应手的演奏了。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舞蹈“拔根芦柴花”自由结束。整个活动很顺利的结束了。
案例反思:
孩子们都喜欢音乐舞蹈等,那么怎样能够让艺术活动更加充满美?让美走进每个孩子的心中,成了现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活动中,我创造并运用了许多的手法,让学生感受各种的美,让美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一、感受情境的美。
创造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吸引每一个孩子,让活动顺利开展。我为整个教学的开始选择了一个民乐合奏《拔根芦柴花》,民乐合奏效果很强烈,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感受着眼前民乐合奏的一切,这就是一种美,一种视觉上的.美。
二、感受音乐的美。
对于民歌孩子们接触的不是很多,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民歌,理解民歌,我首先介绍了《拔根芦柴花》的创作背景,其次特意为整个音乐配上了一段舞蹈,优美的舞蹈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他们在视觉上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跟着我的舞蹈开始翩翩起舞。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配上打击乐器,我让他们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了配乐,如:跺脚、拍手、拍腿、拍肩等。也充分的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三、感受材料的美。
为这首民歌精心制作了一张图谱,图谱上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出节奏型,以及如何来配乐?出示图谱的一霎那,孩子们发出的同一句话就是——“哇,老师,好美啊”!鲜艳的颜色,清晰的音符,完全吸引住了他们,在整个演奏过程中,他们的眼睛始终是看着图谱,什么时候是哪个乐器来配乐了?他们都能通过图谱来自己变换着。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遵循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由激发幼儿兴趣和动作模仿开始,把复杂的乐器演奏转换为简单的动作模仿,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乐器演奏。这样能促使他们较轻松地掌握,我为孩子们精心营造了一个“美”的氛围,让孩子真的得感受到了美。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活动中,只要我们善于去思考,去挖掘,抓住每一个教学的契机,让孩子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让美走进每个孩子的心中,伴随着他们快乐的成长。
第2篇:《拔根芦柴花》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拔根芦柴花》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活动中,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创编节奏图谱、创编身体动作图谱、设计配器方案,这都是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
2、注重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这也正符合了终生教育的原则。
同时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时间偏长,重点不突出,可根据情况做两节课上,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引导幼儿创编节奏图谱,第二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设计配器方案,并用乐器演奏。
2、关注幼儿的兴趣不够。在身体动作图谱未出现的时候,就有幼儿提出了用拍手以外的身体乐器来跟随音乐拍打节奏,这时,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见,为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3、活动中要采取又快又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较难掌握的`节奏型,老师可用一个大鼓带领幼儿练习。
细节上的调整:
1、可出示完整的节奏图谱,让幼儿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有多长。
2、老师指挥时动作指向要明确,该让幼儿听音乐演奏的时候就不说话。
3、在“创编身体动作图谱”时,有孩子说出了“拍屁股”的身体动作,老师是用写文字的方式呈现,面对类似情况,可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处理,用他们可理解的符号来代替文字效果会更好。
第3篇: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
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训练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肢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这首歌是一首江苏民歌,全曲欢快活泼,表现了愉快的劳动场面,我们把劳动场面作为节奏符融入到图谱中,能引起幼儿打击乐器的兴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让幼儿更好的演奏乐曲。
活动名称:
节奏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目标:
1、通过反复听音乐、看图片、看表演、玩游戏、了解音乐的性质(活泼欢快),知道名称,对节奏乐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节拍、节奏型。
2、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并掌握探索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灵敏的反
第4篇:打击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名称:大班打击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身体模仿动作,熟悉节奏,练习分声部演奏打击乐曲。
2、能集中注意看指挥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1、乐器:圆舞板、串铃、铃鼓
2、音乐磁带《拔根芦柴花》。
3、图谱《拔根芦柴花》。活动重难点:
看图谱,学会用乐器演奏乐曲的节奏,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音乐《幸福拍手歌》,教师带幼儿做相应的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节奏型,幼儿拍出正确的节奏。
师:刚才小朋友听音乐拍手、跺脚的节奏真好听呀!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节奏,谁来拍一拍?
2、出示《拔根芦柴花》的节奏谱,复习看图用身体动作演奏节奏型。师: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我们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试一试吧!
3、介绍打击乐器:
(1)选择乐器:“刚才小朋友跺脚、拍手、拍腿、拍肩、拍头都是
第5篇:拔根芦柴花教案
拔根芦柴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芦柴花,了解江苏民歌特点。2.通过演唱,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各种装饰音的演唱。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音乐《烟花三月》问:歌曲唱的是哪首古诗的故事?
师;诗仙李白也曾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提到了扬州。2.诗句填词:故人西辞黄鹤楼,————()。3.扬州风景
师:好多诗人曾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描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美景吧!4.扬州八怪,(八个画家的作品)扬州小吃,(简要介绍)二:了解民歌
师: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民歌也是很有名呢!猜一猜连一连,哪首是扬州民歌?(出示歌曲《风吹麦浪》,《阿,
第6篇:中班打击乐教学:《拔根芦柴花》
中班打击乐教学:《拔根芦柴花》
1.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节奏型,拍出相应的节奏;
(2)能根据图谱的暗示,利用身体的部位来拍打节奏;(3)感受与同伴合作为音乐伴奏带来的愉快。
2.活动准备
(1)节奏卡︱X XX︱、︱XX
XX︱、|X X|;(2)节奏图谱一幅,拍手、跺脚、拍肩、拍头图标若干;(3)音乐录音带,3.活动过程 Ⅰ导入
(1)复习游戏:《头发肩膀膝盖脚》,引起幼儿活动兴趣。教师重点指导幼儿能按歌曲节奏,快速反应,做相应动作。Ⅱ幼儿第一次操作
(2)出示节奏卡,认识简单的节奏型,学习拍打节奏。
提问:①“这是什么啊,在哪里见过这个?”②“你会拍打这个节奏吗?”请用小手拍出它的节奏。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认识简单的节奏型,能用小手拍出节奏型。Ⅲ分享经验
(1)看图谱,尝试能根据图谱的暗示,利用身体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