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四川大学微机保护实验报告3篇
四川大学微机保护实验报告3篇
篇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实验一电流继电器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继电器的結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继电器的调试方法。
二、构造原理及用途
继电器由电磁铁、线圈、Z型舌片、弹簧、动触点、静触点、整定把手、刻度盘、轴承、限制螺杆等组成。
继电器动作的原理:当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增加到一定值时,该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矩能够克服弹簧反作用力矩和摩擦力矩,使Z型舌片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动静接点接通,继电器动作。当线圈的电流中断或减小到一定值时,弹簧的反作用力矩使继电器返回。
利用连接片可将继电器的线圈串联或并联,再加上改变调整把手的位置可使其动作值的调整范围变更四倍。
继电器的内部接线图如下:图一为动合触点,图二为动断触点,图三为一动合一动断触点。
电流继电器用于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及电动机等的过负荷和短路保护装置。
三、实验内容
1. 外部检查
2. 内部及机械部分的检查
3. 绝缘检查 4. 刻度值检查 5. 接点工作可靠性检查
四、实验步骤
1、外部检查
检查外壳与底座间的接合应牢固、紧密;外罩应完好,继电器端子接线应牢固可靠。
1. 内部和机械部分的检查
a. 检查转轴纵向和横向的活动范围,该范围不得大于0.15~0.2mm,检查舌片与极间的间隙,舌片动作时不应与磁极相碰,且上下间隙应尽量相同,舌片上下端部弯曲的程度亦相同,舌片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应合适,舌片活动范围约为7度左右。
b. 检查刻度盘把手固定可靠性,当把手放在某一刻度值时,应不能自由活动。
c. 检查继电器的螺旋弹簧:弹簧的平面应与转轴严格垂直,弹簧由起始位置转至刻度最大位置时,其层间不应彼此接触且应保持相同的间隙。
d. 检查接点:动接点桥与静接点桥接触时所交的角度应为55~65度,且应在距静接点首端约1/3处开始接触,并在其中心线上以不大的摩擦阻力滑行,其终点距接点末端应小于1/3。接点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m,两静接点片的倾斜应一致,并与动接点同时接触,动接点容许在其本身的转轴上旋转10~15度,并沿轴向移动0.2~0.3mm,继电器的静接点片装有一限制振动的防振片,防振片与静接点片刚能接触或两者之间有一不大于0.1~0.2mm的间隙。
2、电气特性的检验及调整
(1)实验接线图如下:
(2)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的检查
a. 将继电器线圈串联,并将整定把手放在某一整定值上,调压器的手柄放在输出电压的最小位置(或将串入电路的滑线可变电阻放在电阻最大位置)。 b. 合上电源开关,调节调压器的输出电压(调节可变电阻),慢慢地增加继电器电流,直至继电器动作,停止调节,记下此时的.电流数值,即为继电器的动作电流Idj,再重复二次,将其值填入表1-1,求其平均值。
c. 继电器动作后,均匀地减小调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加可变电阻阻值使流入继电器电流减小)直至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刚刚打开,记下这时的电流,即为返回电流Ihj,重复二次将其值填入表1-1,求其平均值。根据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算出返回系数Kf:Kf=Ihj/Idj 动作值于返回值的测量应重复三次,每次测量值与整定值误差不超过±3%,否则应检查轴承和轴尖。
过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应不小于0.85,当大于0.9时,应注意接点压力。 a. 将整定把手放在其它刻度时,重复上述试验。
b. 将继电器线圈改为并联接法,按上述步骤重新进行检验。
在运行中如需改变定值,除检验整定点外,还应进行刻度检验或检验所需改变的定值。用保护安装处最大故障电流进行冲击试验后,复试定值与整定值的误差不应超过±3%,否则,应检查可动部分的固定和调整是否有问题,或线圈内部有无层间短路等。 (3)返回系数的调整
返回系数不满足要求时应予调整,影响返回系数的因素较多,如轴尖的光洁度、 轴承清洁情况、静触点位置等,但影响较显著的是舌片端部与磁极间的间隙和舌片的位置。
a. 改变舌片的起始角与终止角,填整继电器左上方的舌片起始位置限制螺杆,以改变舌片起始位置角,此时只能改变动作电流,而对返回电流几乎没有影响,故用改变舌片的起始角来调整动作电流和返回系数。舌片起始位置离开磁极的距离愈大,返回系数愈小;反之,返回系数愈大。
调整继电器右上方的舌片终止位置限制螺杆,以改变舌片终止位置角,此时只能改变返回电流而对动作电流则无影响,故用改变舌片的终止角来调整返回电流和返回系数。舌片终止位置与磁极的间隙愈大,返回系数愈大;反之,返回系
数愈小。
a. 变更舌片两端的弯曲程度以改变舌片与磁极间的距离,也能达到调整返回系数的目的。该距离越大返回系数也越大;反之,返回系数越小。 b. 适当调整触点压力也能改变返回系数,但应注意触点压力不宜过小。 (4)动作值的调整
a. 继电器的调整把手在最大刻度值附近时,主要调整舌片的起始位置,以改变动作值。为此,可调整左上方的舌片起始位置限制螺杆,当动作值偏小时,使舌片的起始位置远离磁极;反之,则靠近磁极。
b. 继电器的调整把手在最小刻度值附近时,主要调整弹簧,以改变动作值。 c. 适当调整触点压力也能改变动作值,但应注意触点压力不宜过小。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1-1 电流继电器实验数据记录表
六、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该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满足要求,均大于0.85。在切除故障的时候电流继电器有较大的返回系数是有利的,可以快的返回,也有利降低保护定值,使之更灵敏。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会受其线圈的接线方式的影响,串联时返回系数较高。
七、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对电磁式的电流继电器的結构及工作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其调试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对其特性有了直观的认识。虽然现在电磁式的
电流继电器已经被微机保护的器件所取代,但我们了解和掌握流继电器的結构及工作原理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最根本的原理,对应的微机保护器件也是基于这个原理实现的。在这里还特别鸣谢实验指导老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继电保护的工程实际的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
篇二:微机保护实验报告(零序电流方向性保护实验)
实验名称:微机零序方向电流保护特性实验专业: 电气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班级: 学号:提交日期: 2011年5月
电气信息学院
微机零序方向电流保护特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微机零序方向电流保护一、二、三、四段定值的检验方法。
2、掌握微机保护综合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3、熟悉微机型零序方向电流保护的构成方法。
【实验内容】
1)、实验接线图如下图所示:
2)、将接线图中的IA、IB、IC、IN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15(I-7)、14(I-6)、13(I-5)、20(I-12)号端子;UA、UB、UC、UN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1(I-15)、2(I-16)、3(I-17)、6(I-18)号端子;K1、K2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60(I-60)、71(I-71)号端子;n1、n2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76(220VL)和77(220VN)号端子。
3)、微机零序方向电流保护一、二、三、四段定值的测试,方法如下:
第一步:连接好测试线(包括电压线、电流线及开关量信号线的连接,包括电压串联和电流并联),打开测试仪,进入零序保护定检;(参见M2000使用手册) 第二步:设置“定值/测试点”,将保护定值(电流值)输入界面上对应框内 ,选择测试点(测试点即输出电流为设置定值的倍数);
第三步:设置参数。选择接地类型及试验方式;设置故障前时间、最长故障时间、故障后时间;故障灵敏角、故障电压、合闸角;选择故障后是否失压;如果电流输出值较大,可以选择电流串联;确定开关量输入通道及动作方式;
第四步:开始测试。点击测试按钮或者点键盘的F5键。测试自动完成; 第五步:保存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保护1段整定值为动作系数1.05,返回系数0.95,反向动作系数1.25,A-E相故障时有效动作,没有出现拒动和误动;保护2段整定值为动作系数1.05,返回系数0.95,故障时有效动作,没有出现拒动和误动;保护3段整定值为动作系数1.05,返回系数0.95,故障时有效动作,没有出现拒动和误动;保护2段整定值为动作系数1.1,返回系数0.95,故障时有效动作,没有出现拒动和误动,由于自定义了动作系数为1.1,故测量动作百分数为110%。
篇三: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电流方向继电器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继电器的結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继电器的调试方法。
二、构造原理及用途
继电器由电磁铁、线圈、Z型舌片、弹簧、动触点、静触点、整定把手、刻度盘、轴承、限制螺杆等组成。
继电器动作的原理:当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增加到一定值时,该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矩能够克服弹簧反作用力矩和摩擦力矩,使Z型舌片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动静接点接通,继电器动作。当线圈的电流中断或减小到一定值时,弹簧的反作用力矩使继电器返回。 利用连接片可将继电器的线圈串联或并联,再加上改变调整把手的位置可使其动作值的调整范围变更四倍。
继电器的内部接线图如下:图一为动合触点,图二为动断触点,图三为一动合一动断触点。
电流继电器用于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及电动机等的过负荷和短路保护装置。
三、实验内容
1. 外部检查
2. 内部及机械部分的检查 3. 绝缘检查 4. 刻度值检查
5. 接点工作可靠性检查
四、实验仪器
1、微机保护综合测试仪
2、功率方向继电器
3、DL-31 型电流继电器
4、电脑、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
1、外部检查
检查
外壳与底座间的接合应牢固、紧密;外罩应完好,继电器端子接线应牢固可靠。 1. 内部和机械部分的检查
a. 检查转轴纵向和横向的活动范围,该范围不得大于0.15~0.2mm,检查舌片与极间的间隙,舌片动作时不应与磁极相碰,且上下间隙应尽量相同,舌片上下端部弯曲的程度亦相同,舌片的起始和终止位置应合适,舌片活动范围约为7度左右。
b. 检查刻度盘把手固定可靠性,当把手放在某一刻度值时,应不能自由活动。
c. 检查继电器的螺旋弹簧:弹簧的平面应与转轴严格垂直,弹簧由起始位置转至刻度最大位置时,其层间不应彼此接触且应保持相同的间隙。
d. 检查接点:动接点桥与静接点桥接触时所交的角度应为55~65度,且应在距静接点首端约1/3处开始接触,并在其中心线上以不大的摩擦阻力滑行,其终点距接点末端应小于1/3。接点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m,两静接点片的倾斜应一致,并与动接点同时接触,动接点容许在其本身的转轴上旋转10~15度,并沿轴向移动0.2~0.3mm,继电器的静接点片装有一限制振动的防振片,防振片与静接点片刚能接触或两者之间有一不大于0.1~0.2mm的间隙。 2、电气特性的检验及调整
(1)实验接线图如下:
(2)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的检查
a. 将继电器线圈串联,并将整定把手放在某一整定值上,调压器的手柄放在输出电压的最小位置(或将串入电路的滑线可变电阻放在电阻最大位置)。 b. 合上电源开关,调节调压器的输出电压(调节可变电阻),慢慢地增加继电器电流,直至继电器动作,停止调节,记下此时的电流数值,即为继电器的动作电流Idj,再重复二次,将其值填入表1-1,求其平均值。
c. 继电器动作后,均匀地减小调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加可变电阻阻值使流入继电器电流减小)直至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刚刚打开,记下这时的电流,即为返回电流Ihj,重复二次将其值填入表1-1,求其平均值。根据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算出返回系数Kf:Kf=Ihj/Idj 动作值于返回值的测量应重复三次,每次测量值与整定值误差不超过±3%,否则应检查轴承和轴尖。
过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应不小于0.85,当大于0.9时,应注意接点压力。 a. 将整定把手放在其它刻度时,重复上述试验。
b. 将继电器线圈改为并联接法,按上述步骤重新进行检验。
在运行中如需改变定值,除检验整定点外,还应进行刻度检验或检验所需改变的定值。用保护安装处最大故障电流进行冲击试验后,复试定值与整定值的误差不应超过±3%,否则,应检查可动部分的固定和调整是否有问题,或线圈内部有无层间短路等。 (3)返回系数的调整
返回系数不满足要求时应予调整,影响返回系数的因素较多,如轴尖的光洁度、 轴承清洁情况、静触点位置等,但影响较显著的是舌片端部与磁极间的间隙和舌片的位置。 a. 改变舌片的起始角与终止角,填整继电器左上方的舌片起始位置限制螺杆,以改变舌片起始位置角,此时只能改变动作电流,而对返回电流几乎没有影响,故用改变舌片的起始角来调整动作电流和返回系数。舌片起始位置离开磁极的距离愈大,返回系数愈小;反之,返回系数愈大。
调整继电器右上方的舌片终止位置限制螺杆,以改变舌片终止位置角,此时只能改变返回电流而对动作电流则无影响,故用改变舌片的终止角来调整返回电流和返回系数。舌片终止位置与磁极的间隙愈大,返回系数愈大;反之,返回系数愈小。
a. 变更舌片两端的弯曲程度以改变舌片与磁极间的距离,也能达到调整返回系数的目的。该距离越大返回系数也越大;反之,返回系数越小。
b. 适当调整触点压力也能改变返回系数,但应注意触点压力不宜过小。 (4)动作值的调整
a. 继电器的调整把手在最大刻度值附近时,主要调整舌片的起始位置,以改变动作值。为此,可调整左上方的舌片起始位置限制螺杆,当动作值偏小时,使舌片的起始位置远离磁极;反之,则靠近磁极。
b. 继电器的调整把手在最小刻度值附近时,主要调整弹簧,以改变动作值。
c. 适当调整触点压力也能改变动作值,但应注意触点压力不宜过小。
六、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实验接线图:继电器有2个线圈,2和6对应1个线圈,4和8对应一个线圈。一个继电器刻度盘上对应的是2.5-5A,而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是先串联后并联,串联的时候,动作电流可设定为2.5-5A,并联的时候动作电流设定为5-10A,接线图如下(图1,串联;图2,并联):
图1图2
表1-1 电流继电器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数据整理:
动作电流平均值Iav =(I1+I2+I3)/3 返回系数。返回系数的大小主要是继电器断开的时间长断,返回系数是指返回电流与动作电流的比值。
对于第一行数据则有: K=3.63/4.13=0.88 第二行数据则有: K=4.5/5.03=0.89 第三行数据则有: K=2.0/2.8=0.72 第四行数据则有: K=7.5/8.4=0.89
由于过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应不小于0.85,而实验测试数据显示在电流为2.5刻度是返回系数偏小,这可能由于设备比较陈旧,小电流时灵敏系数过小,故该过电流继电器不可用。
刻度盘中点,冲击前后动作值和返回值及相差的百分数 串联时,冲击前后动作值和返回值相差的百分数为: I%=(4.13-3.63)/4.13×100%=12.11%
并联时,冲击前后动作值和返回值相差的百分数为: I%=(8.4-7.5)/8.4×100%=10.71%
第2篇:微机实验报告
自动化 学院 物联网 专业 1 班 学号
姓名 协作者 教师评定
实验一 操作训练及数码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1)掌握80x86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的操作,熟悉Wmd86联级集成开发调试软件的操作环境。
2)掌握不同进制数及数码相互转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一台,td-pite微机/单片机教学实验装置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程序:
1、STAK SEGMENT STACK
DW 64 DUP(?)STACK ENDS DATA SEGMENT
ORG 0500H DATA1 DB 00H, 01H,02H,03H,04H,05H,06H,07H,08H,09H,10H
DB 11H,12H,13H,14H,15H
ORG 0600H DATA2 DB 16 DUP(?)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SI,OFFSET DATA1
MOV DI, OFFSET DATA2
MOV CX,0010H A1: MOV AL,[SI]
MOV [DI],AL
INC SI
INC DI
LOOP A1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编译连接后使用U命令查看DS地址为0208 使用G命令运行再用D命令查看结果正确
2、将ASCLL码表示的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参考程序 略 利用E命令修改0500开始的数据输入34 35 后G命令运行再用D命令查看结果为DATA:0510 2D正确输入为12 95时对应结果为0C 5F 编程练习一:
1)编程实现将十进制数的ASCLL码转换成BCD码 要求:用E命令从键盘输入的五位十进制数的ASCLL码已存放在0500H起始的内存单元内(例25H、30H、32H、34H、65H),把它转换成BCD码后,再分别存入050AH起始的内存单元内。若输入的不是十进制数的ASCLL码,则对应的结果的存放单元内容为“FF” 程序代码:
STACK SEGMENT STACK DW 64 DUP(?)STACK ENDS DATA SEGMENT ORG 0500H DATA1 DB 25H,30H,32H,34H,65H ORG 050AH DATA2 DB 5 DUP(?)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 DATA MOV DS, AX MOV SI,OFFSET DATA1 MOV DI,OFFSET DATA2 MOV CL,5 A1: MOV AL, [SI] CMP AL,30H JB A2 CMP AL,39H JA A2 AND AL, 0FH MOV [DI], AL JMP NEXT A2: MOV BYTE PTR [DI], 0FFH JMP NEXT NEXT: INC SI INC DI DEC CL JNZ A1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实验结果:
自动化 学院 物联网 专业 1 班 学号
姓名 协作者 教师评定
实验二:运算类编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运算类指令编程及调试方法。
2)掌握运算类指令对各状态标志位的影响及其测试方法。3)学习使用软件监视变量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一台,td-pite微机/单片机教学实验装置一套。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4、除法运算
题目:十进制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均已非压缩BCD数形式存放在内存中。试验程序:
STACK SEGMENT STACK DW 64 DUP(?)STACK ENDS DATA SEGMENT DATA1 DB 2 DUP(?)DATA2 DB 1 DUP(?)RESULT DB 2 DUP(?)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 CODE,DS:DATA START: MOV AX, DATA MOV DS, AX CALL INIT MOV SI, OFFSET DATA2 MOV BL, [SI] MOV SI,OFFSET DATA1 MOV DI, OFFSET RESULT MOV CL,0AH MOV AL,[SI] MUL CL ADD AL,[SI+01H] MOV AH,00H DIV BL MOV AH , 00H DIV CL MOV [DI],AX MOV AH,4CH INT 21H INIT: MOV SI,OFFSET RESULT MOV CX,0002H MOV AX,00H A1:MOV [SI],AL INC SI LOOP A1 RET CODE ENDS END START 用e命令赋值被除数09 02 除数04 g命令运行 d命令查看0072:0003 显示02 03 运行结果:
编程练习
2)已知在起始地址为0500H的内存单元中,存放一串数据:10H,20H,30H,40H,50H,60H.请编程求其平均值,并把平均值转换成BCD数存入0500H单元中。程序代码:
STACK SEGMENT STACK DW 64 DUP(?)STACK ENDS DATA SEGMENT ORG 0500H DATA1 DW 10H,20H,30H,40H,50H,60H ORG 0510H DATA2 DB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SI,OFFSET DATA1 MOV DI,OFFSET DATA2 MOV AX,[SI] MOV CL, 5 A1: MOV BX,[SI+2] ADD AX,BX INC SI INC SI DEC CL JNZ A1 MOV BL,06H DIV BL MOV BL,0AH DIV BL MOV BH,AH MOV BL,10H MUL BL ADD AL,BH MOV [DI],AL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用g命令运行再用d命令查看0772:0510中内容为56
自动化 学院 物联网 专业 1 班 学号311300 姓名 协作者 教师评定
实验三:分支、循环及子程序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分支、循环子程序等程序的基本结构。
2)掌握分支程序、循环结构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方法。3)掌握子程序的定义和调试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一台,td-pite微机/单片机教学实验装置一套。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3.名次表 程序代码:
STACK SEGMENT STACK DW 64 DUP(?)STACK ENDS DATA SEGMENT ORG 0100H DATA1 DB 10 DUP(?)ORG 0200H DATA2 DB 10 DUP(?)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ES,AX MOV SI,OFFSET DATA1 MOV CX,000AH MOV DI,OFFSET DATA2 A1: CALL AA1 MOV AL,0AH SUB AL,CL INC AL MOV BX,DX MOV [BX+DI],AL LOOP A1 MOV AH,4CH INT 21H AA1: PUSH CX MOV CX,000AH MOV AL, 00H MOV BX,0100H MOV SI,BX A2: CMP AL,[SI] JAE A3 MOV AL,[SI] MOV DX,SI SUB DX,BX A3: INC SI LOOP A2 ADD BX,DX MOV AL,00H MOV [BX],AL POP CX RET CODE ENDS END START 实验步骤:
汇编连接生成exe文件
用e命令输入:3CH,40H,47H,61H,4FH,5DH,52H,30H,56H,45H,等十个成绩。再用g命令运行d命令查看0722:0200.编程练习
2)有3个8位二进制数连续存放在0200H开始的内存单元中,设他们之中至少有两个数是相同的。编写程序找出与这两个数不同的数,把该数所在地址送到0204H单元,若三个数都相同则送0FFFFH到0204单元。程序代码:
STACK SEGMENT STACK DW 64 DUP(?)STACK ENDS DATA SEGMENT ORG 0200H DATA1 DB ? DATA2 DB ? DATA3 DB ? ORG 0204H DATA4 DW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 ,AX LEA SI,DATA1 LEA SI,DATA4 MOV AL,[SI] MOV AH,[SI+1] MOV BL,[SI+2] CMP AL,AH JZ A1 CMP AL,BL JZ A2 MOV [DI],SI JMP A4 A2: ADD SI,1 MOV [DI],SI JMP A4 A1: CMP AL,BL JZ A3 ADD SI,2 MOV [DI],SI JMP A4 A3: MOV [DI] ,0FFFFH A4: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实验步骤:e0772:0200命令输入数据01 01 01g命令运行 的命令查看得到
运行结果:
第3篇:微机实验报告
微机实验报告
曾东明
实验一 输出字符‘A’
一、实验目的1.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熟悉在微机上建立、汇编、链接和运行8086/8088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2.掌握字符的显示方法。3.学习DOS系统功能调用。
二、实验内容
输出字符„A‟,程序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输出字符„A‟程序流程图
源程序如下: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MOV
DL, 'A'
MOV
AH, 2
INT
21H
MOV
AH, 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三、实验设备
PC机一台,MASM汇编程序
四、实验步骤
1.用记事本将源程序输入,并存盘。
注意:源程序是用汇编语言语句编写的程序,并不能为机器所识别。源程序的扩展名为.ASM 2.用宏汇编程序将.ASM源程序汇编成机器码的目标文件(OBJ文件)3.用LINK程
第4篇:微机组装实验报告
微机组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
1、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2、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台计算机的完全拆卸并且完全还原的组装拆卸训练
二、实验目的1、熟悉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及各部件的功能
2、掌握计算机的组装过程
三、实验过程及步骤
1、安装CPU(首先把主板放好,并把主板CPU插座上的固定杆轻微地向外侧掰,在向外掰的同时把固定杠提起,此时CPU插座会发生轻微地位移,CPU就可以插入了。在插入之前,应该事先找到CPU表面上的小三角标志,也要找到主板CPU插座上的小三角标志两者对齐安装即可,当CPU插入完成后,固定杆按照逆过程重新归位,CPU也就安装完成了。)
2、散热器的安装(CPU安装完成后,将少许导热硅脂均匀涂抹在CPU表面上。接下来吧CPU的散热器平稳地放置在主板固定支架内,并将扣具的小挂钩放在支架上的卡口内,
第5篇:微机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
一、封面(统一要求)
二、报告内容:
① 题目
② 程序框图
③ 硬件原理图(在做硬件实验时需此步骤)
④ 源程序(左边为实验前预习的源程序,右边为实验后调试正确的)
⑤ 指令分析(分析源程序中用到的条件转移、逻辑、移位、算术运算等指令在程序段
中的作用)
⑥ 结果记录及分析
三、收获感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① 进一步掌握并理解x86指令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② 加深对寻址方式的理解。
③ 了解程序设计过程,掌握x86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④ 掌握编程、调试方法(包括排除程序错误、决解问题的方法)。
⑤ 通过编程设计、软件调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x86软、硬件的工作原理,为下一步
硬件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篇: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 学生姓名: 打印日期: 评分: 评语:
实验报告
COURSE PAPER 8255控制开关状态显示
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使用教程》知识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通过本课程设计,既可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也能够提高运用文字图表表达设计思想和对Proteus与Emu8086应用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
(1)功能要求:设定8255的PA口为开关量输入,PB口为开关量输出,要求能随时将PA口的开关状态通过PB口的数码管显示出来,如开关为0000,则数码管显示为0;若开关为1111,则数码管显示为F。
(2)具体参数:将8255A的端口A设置为方式0并作为输入口,读取开关量,PB口设置为方式0作为输出口。
第7篇:四川大学实验报告(专业18篇)
在撰写报告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确,用词精准。在撰写报告时,要确保内容准确、逻辑严密,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准确的陈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川大学实验报告篇一
众所周知,我们在本科学习的很多东西来源于书而且应用于纸上的,没有机会能够很实际的零距离的接近现代高分子工业的生产。通过认识实习,我们可以了解高分子加工专业基本生产知识,了解重要高分子材料的用途,成分和制造加工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最直接联系的,我们通过认识实习可以直接认识生产流水线和相关工艺,可以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的工厂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感性认识巩固加深理性认识,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学习工程技术人员和师傅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