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幼儿托班科学教案:小鸡啄啄啄
幼儿托班科学教案:小鸡啄啄啄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托班科学教案:小鸡啄啄啄,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
2、初步感知儿歌。
【活动准备】
母鸡、小鸡头饰,有口袋的围兜,自制鸡食(米、虫子),草坪、小河,音乐、录音机。
【活动流程】
1、学小鸡走路。
2、鸡妈妈带小鸡去找食物。
3、带小鸡回家。
【活动过程】
1、学小鸡走路。(适当的放音乐)
鸡妈妈带着母鸡的头饰、围兜,幼儿带着小鸡的头饰、围兜,学小鸡走路。
可以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小鸡是怎样走路的,然后大家一起学。
老师:玩得好累呀,去找点吃的吧。(老师做出很累的样子。)
2、鸡妈妈带小鸡去找食物。
(在找食物的`路上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如小河之类的,让幼儿进行跳跃。)
母鸡带领小鸡跨过一条小河到草坪上去找食物,并让小鸡把啄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围兜的口袋里。
(注意在过小河时,老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过去。)
在吃饱后,鸡妈妈带着小鸡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让小鸡说一说自己吃到了一些什么食物,并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在幼儿介绍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讲一下自己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的。对于个别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讲自己吃了几条小虫。)
3、带小鸡回家。
休息好之后,带小鸡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老师可以边念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边回家。
(注意念儿歌时可以配有一定的动作、音乐,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再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延伸】
1、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的学习、巩固。
2、说一说小鸭子、小猫咪、小狗喜欢吃什么,并模仿他们的动作。
第2篇:老母鸡啄土豆作文
老母鸡啄土豆作文
有一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啄土豆比赛。
一只老母鸡刚好从这里经过,她看到一大群人,连忙上前瞧瞧怎么回事。只见主席台上放着一块大大的木牌,上面写着:森林啄土豆比赛马上拉开帷幕,请参加比赛的动物做好准备。老母鸡一想:自己祖祖辈辈都有很高的威望,难道要在我这一辈丢失这些荣誉吗?我可不能给祖宗们丢脸,我一定要参加这场比赛,保着我们家族的名望。
过了一会儿,比赛正式开始了。猴子主持人上了台,“请各位选手隆重上场!”猴子在声说道。排在最前面的是老母鸡。只见她一边高唱凯歌,一边使用轻功飞上赛台。接下来是呱呱叫的鸭,还有体态雍容华贵的鹅。
当选手全部就绪后,猴子又改成裁判的身份了。只听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
明显看出一号选手的嘴又尖又硬,二号和三号的嘴又扁又平,所以,比赛成绩从一开始就相当悬殊。但二号、三号的体力又比一号要好的多,刚开始老母鸡还遥遥领先,可过了一阵,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疲惫不堪了,但她一想到祖辈的.威望,仍然坚持着。可就在胜利在望,关键的最后几秒钟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由于老母鸡用力过猛,她的嘴牢牢地陷在土豆里,怎么出拨不出来了,急得她晕死过去了。没办法,她只好退出比赛,被送往医院抢救。
晕迷了一天一夜的老母鸡总算在熊猫博士的抢救下苏醒过来了。他轻声地对老母鸡说:“你真是老母鸡啄土豆——全仗嘴硬呀!”
后来,老母鸡啄土豆——全仗嘴硬这个歇后语家喻户晓了!
第3篇:张晓风散文《饮啄篇》
张晓风散文《饮啄篇》
——一饮一啄无不循天之功,因人之力,思之令人五内感激;至于一桌之上,含哺之恩,共箸之精,乡关之爱,泥土之亲,无不令人庄严
白柚
每年秋深的时候,我总去买几只大白柚。
不知为什么,这件事年复一年的做着,后来竟变成一件慎重其事如典仪一般的行为了。
大多数的人都只吃文旦,文旦是瘦小的、纤细的、柔和的,我嫌它甜得太软弱。我喜欢柚子,柚子长得极大,极重,不但圆,简直可以算做是扁是,好的柚瓣总是涨得太大,把瓣膜都能涨破了,真是不可思议。
吃柚子多半是在子夜时分,孩子睡了,我和丈夫在一盏灯下慢慢地剥开那芳香诱人的绿皮。
柚瓣总是让我想到宇宙,想到彼此牵绊互相契合的万类万品。我们一瓣一瓣地吃完它,情绪上几乎有一种虔诚。
人间原是可以丰盈完整,相与相洽,像一只柚子。
当我老时,秋风冻合两肩的季节,你,仍偕我
第4篇:牛啄啄实习支教总结
实习支 教 总 结
姓名:牛啄啄
支教点:乌兰乌苏分校
时间:2013年12月15号
班级:2011级汉思想政治教育班
实习支教总结
踏着冬日的余晖,在乌兰乌苏实习支教工作接入尾声。四个月的支教工作让我收获了很多,锻炼了许多,思考了很多,成长了许多。
8月末,我们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支教之旅。受援学校位于塔城地区沙湾县乌兰乌苏大队,乌兰乌苏意为红色的水或洪水。这是一所乡村小学,师生近350人,包括回、哈、维吾尔、汉和蒙古族,也因此有双语教学班级,共同构成了乌兰乌苏分校教育教学队伍。
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我们的是新学期伊始。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背着小书包穿梭在校园里,心中顿感亲切同时又有一份紧张。喜悦的是终于可以站在真实的讲台上面对实体学生了;顾虑的是这些可爱的孩童们能否接受我的教学方法,是否接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