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下面是课文的同步练习,一起来做一下吧。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篁竹()清洌()为坻()
为屿()为嵁()翠蔓()
蒙络()摇缀()佁然()
俶尔()翕忽()幽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心乐之(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⑤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⑧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下列加粗的词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B、皆着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__。
②作者被贬为__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________。
③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点明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____________写溪流的形状;用____________写溪水的情态;用____________写岸势。
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俶尔远逝()
②写潭中之鱼欢快嬉戏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俶尔远逝”的“尔”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
B、“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了潭水的动景。()
D、这段文字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虽无一字写水清,但读者处处能体会到水的明静清澈。()
E、这段文字不但写鱼、写水,也以游鱼反衬自己的失意处境。()
【参考答案】
1、huánglièchíyǔkānmànluòzhuìyíchùxīsuì
2、①作响②对……感到高兴③表示对数量的估计④映⑤忽然⑥深⑦凄清,冷清⑧或现或隐
3、B
4、①《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文学家
②永州《永州八记》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冽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5、①A、全好像凭空
B、离去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A、√B、×C、×D、√E、√
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分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灵性!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鉧潭记》);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各不同。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这里,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有疾有缓,有点有面,刻划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炼而极富变化,文势则严整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 “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艺概·文概》)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写道: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第2篇:《小石潭记》课文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课文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珮(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 ) 翠 màn( )
连 zhuì( ) 清 chè( )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山水的古诗名句填空:
⑴ 秋风萧瑟,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⑵ 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 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 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⑸ 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⑹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⑺ __________,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⑻ 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⑼ 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⑽ 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
⑾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
⑿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⒀ 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⒁ __________,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⒂ 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
① 径:直往。
② 垠:yín,边;界限。
③ 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 俪:lì,栋梁。
⑤ 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 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 更:经过。
⑨ 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 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 chéng
⑴ 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⑵ 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⑶ 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逾黄茅岭而下 (逾:________)
⑵ 其一少北而东 (少:________)
⑶ 窥之正黑 (窥:________)
⑷ 良久乃已 (已:________)
⑸ 益奇而坚 (益:________)
⑹ 愈以为诚有 (愈:________)
⑺ 则其果无乎 (果:________)
⑻ 而独为是物 (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是二者,予未信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2、冽 蔓 缀 澈
3、⑴ 向西走;往西走。
⑵ 以……为乐。
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 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 (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6、⑴ 洪波涌起
⑵ 潮平两岸阔
⑶ 山光悦鸟性
⑷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⑸ 一山放过一山拦
⑹ 一览众山小
⑺ 千山鸟飞绝
⑻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⑼ 山山唯落晖
⑽ 涵虚混太清
⑾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⑿ 春江水暖鸭先知
⒀ 泉眼无声惜细流
⒁ 空山不见人
⒂ 清泉石上流
〖课内语段练习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课外语段练习
1、确实
2、⑴ 越过。
⑵ 稍微。
⑶ 看。
⑷ 停止。
⑸ 更加。
⑹ 更加;越。
⑺ 果真。
⑻ 这;这个。
3、⑴ 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
⑵ 有人说:“小石城是造物主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却辱没在这里的人。”
⑶ 这两种说法,我不相信。
4、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泻怨愤抑郁的心情。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
第3篇:《小石潭记》的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的同步练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