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追寻诗意的彼方随笔
追寻诗意的彼方随笔
迟来的晚风掠过卧房的窗棂,将我从半梦半醒中拉回至现实,时间仿佛在此刻凝滞。我向窗外望去,出乎意料的,灯火辉煌的街头在我的眼中黯淡了下去。巨大的城市机器仿佛缓缓停止了转动,一切现代都市的噪声杂音从我的耳畔渐渐逝去。只有面前暗绿色的影在簌簌舞动着。
后山,随着那似乎绵延无尽头的山路望去,似乎只有这里,才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原始自然的面容。暗绿涌动,潮湿的空气凝结成露聚于叶间,而后从叶梢滑落,摄人心魄的滴答声,让我留恋,也让我思考。
打开书柜,久积灰尘的那一层,静静躺着几本诗集,我缓缓抽出其中一本,翻阅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文字如流水,淌入了我的心头,让我的灵魂也为之悸动。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某些遥远的记忆被渐渐唤醒,曾经的那些画面,再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矮矮的房屋,被生機盎然的植被点缀的后院,构成了我一切记忆的起点。
清晨,我还缠绵于床榻时,爷爷早已起身。我极不情愿地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后,透过虚掩着的后门望去,总能看到爷爷戴着斗笠,锄地,施肥,修剪枝叶,在后院忙碌劳作着。此时此刻,太阳正悄然升起,只是透过云层山水,被濯洗得失了颜色。淡淡的光映照着爷爷的背影,使一切变得不真实,颇像不求写实只求写意的中国水墨画。
半天的劳作,直到中午,爷爷才会短暂休憩。我生性懒惰,不肯劳作,自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日复一日重复而辛苦的劳作后,爷爷总会透出一种充实而自得的神情。
“爷爷,天天在田间劳作,不累么?”我问道。
他笑了,说要带我去他的书房。
空间不大,书房却显得毫不拥挤,宽敞的大厅,层层叠叠的书架,矩形的案上笔墨纸砚俱备,上面还有数本叠放的诗集。爷爷拿起一本,出神,竟颇有韵味地读了起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我虽不明白其中的具体意思,但是确实能感受字里行间对于悠然自得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留恋。此时,文字仿佛有了温度,带领着我,进入了那些绝美的乡村画卷之中。
仿佛身处柔和的阳光之下,绵延开的是无尽的田野,灵山秀水、青林翠竹在暖风下更显绝美,树间小屋点缀其间。此屋的主人放下书卷,推开门扉,静看窗外山水花草,莺啼蛙鸣,闭上眼,宠辱皆忘,留在心头的,仅为远离尘世的理想乡,闲适无比的天堂。回到书房,胸中顿生波澜,诉诸笔墨,写下曼妙诗篇,无关官场被贬,无关身世沉浮,仅留下无尽的`美丽田园,令人沉醉,淡忘一切。阳光映衬下,连诗人本身都与环境融为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这便是诗意之美啊!
自那时起,我便对这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意蕴优美的诗词憧憬着,向往着。不知多少个日夜,我手捧诗集,坐于房间的一隅,抛开周围的一切,从这些方块字中,去窥探,去感受那传承数千年的美好。
说真的,诗集读罢,我切实感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无比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品性。陶渊明归园隐居,能够隔绝污流,东篱采菊,悠然赏山,尽显崇高气节;李白怀才不遇,却能够寄情山水,一杯烈酒,倚马千言,洋洋洒洒,尽抒浪漫情怀;杜甫历尽战乱,坚韧不屈,以诗记史,用一生给后世留下精神的余光……
诗,宝贵的精神给养,带来慰藉,同时也令我思考。
回归现实,在这个无眠的夜里,都市仍然喧嚣着,处在这样一个令人无比迷惘的水泥森林中,我却不再感到无所适从。闭上眼,诗词名句历历在目。叩开诗词之门,走向魂牵梦绕的理想乡。
我必将坚定信念,即便步履蹒跚,也当尽我所能,追寻那诗意的彼方。
第2篇:追寻诗意的语文
追寻诗意的语文
[摘要] 全国特级教师景洪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什么时候教育丧失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性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能,说明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不管素质教育怎样教,课程改革怎样改,都离不开诗意的课堂。但当今的社会,却很难找到诗意了,甚至连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变得功利实用,这是莫大的悲哀。如果长此下去,试问新课程的理念将如何得以实施?在这里,我大声召唤,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我们的教育需要诗意,我们的语文更需要诗意。诗意语文,应该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理想追求。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诗意对话 诗意评价 生命发展
‚诗意语文‛,我第一次认识她,是2006年有幸在广州听的一节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节作文课上。听完了这节课,我的心为之一震,语文课堂也可以如此闪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散发着诗的激情。于是,我跟随着王崧舟老师的步伐,成为了‚诗意语文‛的一名探索者。
在王崧舟老师看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她呼唤着我们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上。而在我看来,‚诗意语文‛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生命的发展。
一、追寻诗意的语文对话。
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追寻诗意的语文对话,让学生在诗意的对话中尽情享受语文的精彩和美妙。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这样几种对话关系:第一种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第二种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第三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第四种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这四种对话中,我认为至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生命关怀——师生间的诗意对话
在教学中,发挥着枢纽、核心作用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如果课堂中不能有效地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那么,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不能有效展开。在诗意课堂中,师生间的诗意对话,应该是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师生间的对话,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能给学生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一个肯定存在的结果。这不是对话,它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对话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得到共同的发展,是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一种尊重。
首先,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在课堂中,师生间的对话并不一定有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对话的过程,这才是对话的意义所在。课堂中师生的每一次对话都包含着他们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一位老师在上《登山》,上完新授内容后,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问:‚列宁为什么坚持要走那条小路?他想锻炼自己的意志也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为什么偏要选这种呢?如果因为走这条小路摔死了,多不值得啊。‛这样的对话应该是老师们不希望看到的吧。这位老师用他的智慧,向学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他说:‚这的确是一个关乎生死的问题。万一列宁因此掉入深谷没命了,这次登山到底还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想过,但不瞒大家说,我还真没想通,我也找不出答案。‛这位老师这么一说,学生就更加迷茫了。但我要说,这正是这位老师的聪明之处。老师们,我们并不是圣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我们这里找到答案。这一次的对话,学生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标准答案,但这样的对话经历,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迪:人生不是时时处处都能找到答案的。
其次,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赏识。孩子们的成长、进步需要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他们的同伴,特别是亲人与师长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和激励。好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夸出来的。诗意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就应该以赏识、激励为主。我们应有这样一种理念:对话不息,赏识不止。
最后,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一种真情的交融。课堂中,师生之间都应该敞开心扉,表露自己最真诚的心,这样真诚的对话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地展开。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什么交流呢?在课堂上,主要靠对话去实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意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一定要承载着情,只有浓浓的真情,才能打动学生,2
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披文入情——师生与文本间的诗意对话
语文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情‛字。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文是情感的舞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辞发‛,情动了,郁积在一起,不得不发,不吐不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课,怎一个情字了得?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着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让学生的生命情感之门打开,感受语文的精彩和魅力。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入选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内容健康,感情丰富。其感情或深沉或细腻,或喜悦或悲痛,或赞美或批判,无一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应该以丰富多样且具有感染力的情感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真切地领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课文的情感,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读中悟情,可以比较体情,可以设境入情,可以想象移情……如教学《荷花》一课,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处处能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想象移情的方法: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
2.看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完全融入到这美丽的荷花池中,与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共鸣。
二、追寻诗意的语文学习评价。
‚评价‛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语文学习评价中应该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诗意的评价环境。
(一)尊重和赞赏——诗意评价之本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对于小学生而言亦如此,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赞赏。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必须把每一位学生视为一个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特个性,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赏。教师真诚的尊重和赞赏,能使学生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获得取胜的信心。
对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而言,老师的赞赏能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创新。而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性格孤僻、自卑的后进生而言,教师更应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更应肯定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生命的成长。我曾教过一位学生,他父母离异,缺少家人的关爱和督促,因此性格孤僻,成绩很差。在课堂上,我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表扬他,激励他。他字写得端正,我说:‚你写字真认真,全班同学都得向你学习呢!‛他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会说:‚你也学会动脑筋了。‛哪怕他犯了过错,做错了题目,我也会说一句:‚不要紧,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你会进步的。‛在我的激励之下,他慢慢敞开了心扉,融入到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敢问敢学,成绩一天天进步。
老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丝认同的微笑,一次真诚的鼓掌,都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生命成长。因此,请不要吝啬你的尊重和赞赏,用你的诗意评价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上吧!
(二)艺术化的语言——诗意评价之韵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该充满艺术的韵味。然而,在实际中,常常能听到的教师评价语言就那么几句‚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老套、模糊,使人麻木,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的;应该是充满幽默,充满智慧的。
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的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激情四溢的学习活动。如在上《海底世界》 4
一课时,我设计了分男女进行片断朗读,学生读完后,我这样进行了点评:‚男同学声音洪亮,热情奔放,让人仿佛置身于波涛变幻的海底中;女同学声音甜美,清新柔和,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妙优美的海底中。‛学生听了我激情的评价,情绪高涨,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海底世界中。
其次,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充满幽默和智慧的。幽默、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学《晏子使楚》,他幽默、机智的评价语言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在引入课题时,他请了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今天要学的课题,这位学生可能是太紧张了,把‚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引得台下学生哄堂大笑。支老师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平和地说:‚这位同学这样写是有他的道理的,你们知道今天学的这一课中的主人公是谁吗?(晏子)所以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大。你们讨厌楚王吗?(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支老师这样诙谐的评价不仅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精神,而且非常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同时又机智地渗透了课文内容,这正是幽默评价产生的巨大作用。
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中,这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热切追求和殷切召唤!创造诗意的语文,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实践,一同探索。
参考文献:
1、《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4、《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5 5
第3篇:追寻语文课的诗意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
一提语文课的诗意,有人会这样想,这不是把语文课搞得玄乎了吗?下意识地就会把它与要简简单单学语文,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抵触起来。其实,非此即彼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正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一样,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诗意。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了诗意,那是诗意的失落,是教师缺少一种意识,缺少自觉地去发现去追寻罢了。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 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鹄的。
众所周知,诗原本是一种文学形式,人类的文学是以诗歌开篇的,在未出现文章以前,诗就有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著作。究其缘由,也许诗就是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什么是诗意呢?诗意就是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
第4篇:追寻思想随笔
追寻思想随笔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欲持理智之剑刺破黑暗愚昧的世界,却反被诡秘的形而上学吞噬。真理!到底以何形式存在?思想!到底为谁而衍生?悲恸郁结于胸,难逃啊,这场注定的宿劫,无边的暗夜。
思想引诱我,尝尽探求真理的苦涩艰辛。人猿泰山的原始聚落只是人类物种及社会的胞胎。思想,究竟从何而来?《周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一卜卦辞,似道破混沌之气的孕育诞生。然而,气理又如何相融?真理,究竟为何物?曾几何时,我在冥冥中窥得形而上世界,企图抓住使其永恒,它却又霎时消散无形,遁于强大的物质背后。为探索真理,我走过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也曾受禅人开化,道徒指点,却仍不得答解,愈加茫然。在唯心与唯物的辩证困顿中,崇尚精神理性的我深陷格物泥潭而无能致知。山重水复,出路何在,却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