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教版音乐四上《堆雪人》教案
苏教版音乐四上《堆雪人》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乘雪橇》。
2、学习歌曲《堆雪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作品的欣赏和演唱,对冬天产生兴趣,享受无穷的乐趣。
2、学习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堆雪人》,用富有感情的歌声来表达对冬天、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强弱韵律,随着音乐节奏表演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堆雪人》。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音乐磁带、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音乐童谣
师:音乐课上音乐多,音乐课上你和我,音乐课上游戏、欢乐多又多。
二、导入
1、猜谜:叫花不是花,夏天不见它。寒风吹来时,飘落千万家。
学生回答,提示正确答案。
2、交流描述自己看到过的雪景,雪花什么样子呢?(出示图片)
3、欣赏《乘雪橇》
师:听完音乐感觉怎样?(生答)
那下雪的时候你们都喜欢干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打雪仗、堆雪人、滑雪等)
三、学唱歌曲《堆雪人》
1、导入
师:你们想到的游戏可真多呀,那么你们在做游戏之前我们先
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学唱一首歌曲《堆雪人》。
2、听音乐
3、读歌词
师:你们想不想学唱这首歌?那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歌词呢?(找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能告诉我歌曲中的雪人长得什么样子呢?那你心目中的.雪人长得什么样呢?如果让你堆一个雪人,你会堆什么样子的呢?
生:自由回答。
4、唱一唱
(1)师范唱
(2)生随音乐轻声的哼唱
(3)请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用最美的声音来演唱。
(4)分小组唱,个别同学唱。
四、活动
1、师:唱的真棒,为我们自己鼓掌。
2、美化雪人:雪人自己在这很孤单,那让我们发挥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扮雪人,帮雪人找伙伴好吗?
生:自由活动,贴雪花,柏树等物品。
师:好,雪人有小花、柏树、松树的陪伴一定很开心,你看他嘴笑得更开了。
五、小结
小雪花有六个花瓣,晶莹剔透,把世界装扮的美丽又奇妙。风霜雨雪,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事物,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下雪天你们怕冷吗?对,我们不怕严寒,勤奋学习,天天向上。冬天的故事还很多,下节课继续我们的音乐之旅。
第2篇:四上音乐教案
课题:《花儿与少年》
备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二 总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初步了解“花儿”这种民歌形式。
2.在聆听、试唱、交流与律动中体验青海民歌笛子独奏版本《花儿与少年》的韵味。3.认识变换拍子,感受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俗特色与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民歌《花儿与少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
师:这是一首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去过青海吗?你了解青海吗?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了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随课件解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青海省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二)、介绍青海省及“花儿”资料。
(画面定格)咦!满山遍野都是人,他们在干嘛呢?你知道吗?谁猜猜看!生(略)师:其实啊,他们在开“花儿会”哪!“花儿”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花儿”是中国民歌山歌的一种。取名叫做“花儿”,一是因为歌词、歌名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各族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所以叫“花儿”。在阴历五六月间,各族百姓聚集在一起,开展“花儿会”。你看!他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纵情放歌,你唱我答,可热闹了,到处充满的是欢悦的情趣。
(三)、欣赏《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1.初听乐曲,感受民族乐器竹笛的音乐。学生回答(笛子)2.师简介笛子。3.复听乐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乐曲,感受这首乐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如果你听到了特别带劲儿的地方请随着音乐拍手,好吗?
师:你觉得这首乐曲由几部分组成?生:三部分 师:你觉得哪段不好随着音乐拍手?生:中间一段。老师弹奏其中的主题旋律,同学们再拍拍手试试看!
师:是啊,节拍变换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段用了四二拍,中间一段用了四三拍,最后一段呢?第三段的旋律和哪一段相似?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
师:乐曲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讨论回答(略)师总结:情绪有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 3.分段欣赏。
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这首活泼而又优美的乐曲吧。”(1)聆听第一乐段,非常欢快的旋律请学生用“啦”哼唱。
(2)聆听第二乐段,分小组探究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设计节奏型为乐曲伴奏。(3)聆听第三乐段,学生自主设计动作跳一跳。
(四)、拓展欣赏《花儿与少年》(女子十二乐坊)。
1.师:在现代流行乐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民乐的演绎也可以更富表现力,接下来我们就感受一下接下来的这首《花儿与少年》与刚刚的有何不同(多媒体播放并出示表格/内容:情绪、乐器、风格)学生感受回答(略)。2.师总结并引出女子十二乐坊,3.简单介绍(出示女子十二乐坊图片与简介)。4.律动表演。
师:这么有感染力的乐曲,你们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演奏?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吧!5.播放视频,师生边看边表演。(师可以在播放的过程中随视频介绍出现的民族乐器)
(五)小结
师:《花儿与少年》是一首经典乐曲,是音乐海洋中的一支美丽的花朵。很有幸能与同学们一起来感悟音乐,感受经典。
世界如此精彩,有着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的成长,真是幸福中的幸福,我们骄傲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我们更自豪,因为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音乐经典,这是我们的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同学们,感谢大家与我共同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下课!
课题:《我的祖家是歌乡》
备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四 总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及舞蹈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高山族民歌的认识。2.能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我们祖家是歌乡》并为演唱加配固定音型伴奏。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极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伴奏及舞蹈等实践活动,并在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歌的认识。
2、难点:准确演唱歌曲第三乐句。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导入。
1.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送上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认真聆听,里面有位姑娘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请你们边听边想,猜猜她的家乡究竟在哪里?(播放《阿里山的姑娘》)
2.师:现在你们知道这位姑娘的家乡在哪儿了吗? 生:在台湾
师:对,她的家乡在台湾。师:你们了解的台湾是什么样的呢? 生:(略)
师:阿里山的姑娘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她们美丽的家乡。(出示台湾图片)
介绍台湾:台湾东临太平洋,西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岛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美丽多姿的阿里山、日月潭等胜景闻名天下,并且有“蝴蝶王国”、“兰花王国”的美誉,但是最吸引老师的是他们高山族多姿多彩的歌舞。3.欣赏《高山族杵舞》。4.简介高山族。
(高山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美丽富饶的宝岛上。他们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杵”加以演奏。)
(二)、学唱歌曲《我们祖家是歌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高山族的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让我们一同来领略高山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1.初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歌曲)
2.再次来聆听这首动听的歌曲,想一想祖家是什么意思?他们又最喜欢做什么? 3.出示歌谱,找一找旋律中出现的音(do、re、mi、sol、la)
4.师:下面再听老师用“la”来模唱一遍旋律,请你一边听一边用右手和老师一起将歌曲的旋律走向画出来。(师哼唱并画旋律线)5.师:大家能听出这首歌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乐句的长短一样吗?谁长谁短呢? 6.师:请大家看着这旋律线,一起来哼唱。(学生跟琴哼唱旋律)7.提出比较难唱的乐句。难点解决:第三乐句
师:“一起来看看歌谱吧,歌曲的第三句是这首歌里唯一不是以长音结尾的句子,音高的变化比较频繁,所以会觉得有些难,一起来视唱这句。”
8.师视唱第三乐句——学生视唱第三乐句——师生接唱歌谱 9.填词演唱。注意一字多音。10.跟伴奏完整演唱。
11.介绍歌曲中出现的“祖家”。(“祖家”是高山族人民对家乡的称呼)
(三)、拓展与表现。
师:与高山族人比起来,我们的演唱还缺少了一点内容,那就是——舞蹈。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1)教师示范,配上音乐。(2)学生随着教师学习分解动作。(3)全体边唱边舞《我的祖家是歌乡》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高山族歌舞的魅力,感受了载歌载舞的快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喜爱丰富多彩的民歌。最后,让我们在一首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高山族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旅程。
课题:《跳柴歌》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二 总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2.通过学习跳竹竿舞,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3.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信自然、有弹性的歌唱来表现歌曲轻快的情绪。
2、难点:歌曲的调式音准。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单音模唱:6 1 2 3 5 6
(二)、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竹竿)说一说竹竿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看看那里的人们用竹竿来做什么的?
(三)、了解黎族风俗人情
1.师:竹竿还可以用来跳舞呀!你们知道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吗?(黎族)2.介绍黎族
师:在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住着一个能歌善舞的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日这一天,黎族的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一起举行射箭比赛,吟歌对唱来欢度他们的爱情节,其中,跳竹竿是黎族人民最具浓郁特色的民俗活动,他们用竹子相打发出的有节奏有规律的声音,在竹子开合之间跳跃,并作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同学们,想不想参与到当中去?要想学会跳竹竿舞,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节奏,现在我们一起来练习敲竹竿的节奏。3.出示节奏谱并练习。X X︱X X︱X X︱X X︱ 开开 合合 开开 合合师: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手里拿着竹竿在有节奏的做开合动作(1)请全体同学一起做。
(2)请两位同学来亲身感受一下敲竹竿的乐趣,其他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徒手模仿,一组按节奏在原位跳一跳。
(四)、学习歌曲
师:黎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不仅爱跳也爱唱,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跳竹竿时怎么唱的。
1.师范唱。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欢快、活泼)2.学唱曲谱。
(1)师:记得我们刚上课时练的那几个音吗?我们再来一起唱一唱1 2 3 5 6 师:这几个音是这首歌曲的主干音。(2)师生合作唱歌谱。
师:现在我们来接唱,我唱前面的,你们唱最后两个音。
(3)教师弹旋律,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一二句、三四句前两小节相同。)(4)师生接唱。生唱旋律相同的前半部分,师唱后半部分。(5)用“la”再次接唱。
(6)请同学们轻声跟琴完整地视唱曲谱,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3.唱歌曲。
(1)跟钢琴练习一遍。提示一字两音的唱法。
(2)师:你觉得还有哪一句不太好唱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帮你解决。(3)跟音乐唱一遍。
(4)师:歌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表现出黎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颂,你觉得歌曲中什么地方轻轻唱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快乐呢?(每一句句末两个字)(5)完整的跟伴奏演唱。要求声音自然,有弹性。
(五)、边歌边舞。
1.师:同学都会唱了,想跳吗?让我们现场一起来感受一下黎族人民是怎样边玩边唱的吧!我们用跳绳来代替竹竿,看老师怎么从绳子上跳过的!
2.老师教学生几种跳竹竿的步伐。(开——跳进去,合——跳出来)第一遍音乐:指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开合。第二遍音乐:师按节奏带领学生跳竹竿。
3.分工合作:请一组同学配合老师跳竹竿,一组徒手做开合,一组在原位跳一跳。4.歌舞齐乐。
师:跳竹竿舞少了歌声可不行。要靠其他同学的歌声给他们加油,你们唱得好,他们跳的会更好!5.评价。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玩得真开心。你们还可以随着音乐节拍,变化出更多、更丰富的节奏来跳柴。课后同学们可以自行创编和练习,让这份快乐一直伴随着我们。
课题:《月光下的凤尾竹》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四 总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2.在老师的知道下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并且能够跟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跳一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难点: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吹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它叫什么? 生:葫芦丝
师:听我第一次听到葫芦丝,便被它天籁般的声音着迷了。你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声音?今天老师也要为大家吹奏一曲,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生:《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柔和„„
(二)、欣赏乐曲。
1.完整欣赏乐曲。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讨论交流。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分段欣赏。音乐一:(略)(1)听音乐一,划旋律线
师:让我们听着音乐,划一划旋律线,你划出了怎样的线条?这样的旋律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是那样地醉人。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
(2)视唱歌谱,找出相同旋律的乐句。
师:作曲家又是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这一美景的呢?让我们来唱一唱这条旋律。(引导学生从节拍、速度、音色、节奏等方面说一说。)
(3)找出圆滑线、装饰音等记号,说说他们在乐曲中所起的作用。
师:使旋律更加连贯,圆润,装饰音使民族特色越发浓郁。(4)播放视频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听,竹楼里传来傣家姑娘深情的歌声。(5)学唱歌曲(整体听唱法,跟琴模唱)(6)简介歌曲。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音乐二:(略)(1)律动(教师示范)
师: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
(2)出示傣族舞基本动作图片(单低展翅,双抱翅),学生模仿。
师:傣族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民间舞蹈,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3)跟着音乐跳一跳。
(4)分析节奏,对比前一段音乐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二分音符,附点节奏
师:多处二分音符和附点节奏的运用,使得节奏变得更加舒缓,曲调更加悠长。尾声:
(1)听听有几个乐句组成,有什么特点?生:4个乐句,前面一样,后面不一样。师:这是我国名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作曲方式,叫做合头换尾。
(2)最后一个延音记号,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那葫芦丝声一直萦绕在耳旁,久久难以忘怀。
3.欣赏葫芦丝视频《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就让我们跟随我国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的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起去七彩云南走一走,看一看。
(三)、小结。
师:一曲柔情的倾诉,一份深深的眷恋,悠悠的大象、美丽的孔雀、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奇丽独特的青山绿水,还有那隐现在原始森林中的傣家竹楼。好美呀,这月光,这葫芦丝,音律的婉转,如此的柔美,月光下面的凤尾竹,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课题:丰收之歌
备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五 总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丰收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熟悉主旋律。
2.学唱歌曲《丰收之歌》,体验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在学习中感悟音乐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音乐情绪的正确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教学。
1.师:现在是秋天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红红的苹果在向我们招手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的时候大家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并想象一下歌曲所表现的场景(初听)
问: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 2.师:大家说的很好,这首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描写了人们在农田里劳动的场景,抒发了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作《丰收歌》,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主旋律,先听老师弹一遍,听的时候感受一下旋律的走向。
3.听老师唱一遍,会的同学可以跟在老师后面轻声的哼一哼。4.用“la ”轻声地唱一唱。
5.声音唱得美一些,再来试一试。
6.刚才我们说过歌曲的情绪是?这样的速度能不能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呢?好,加快速度,完整地唱一遍。
7.师:唱好了主旋律,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当主旋律出现的时候,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音乐的节奏摇动一下。我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
(二)、新歌教学。
1.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刚才的欣赏啊,大家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这首《丰收歌》是一首女声合唱曲,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来自丹麦的适合我们少年儿童演唱的《丰收之歌》,大家来听一听,再来感受一下它的情绪。
问:情绪?(欢快、活泼)
师:和我们刚才听得那首《丰收歌》情绪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丰收了,人们都很高兴)
2.再听歌曲,找出相同的乐句。
3.老师弹琴,同学们在心里默唱歌词,注意倾听老师弹的旋律 4.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地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纠正学唱中的问题。
6.把歌曲的第一段连起来唱一唱,这次我们把速度加快一些,听好前奏。7.下面听老师唱一遍歌曲,第三乐句老师的歌声和前面有什么不同呢? 8.连唱第一段。10学唱第二段。
11.让我们把歌曲连起来唱一遍,注意我们的声音要柔美,速度?稍快,情绪?欢快活泼。
(三)、拓展教学。
1.师:刚才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歌曲,但是这还不足以表达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老师啊,特别的想演唱歌曲,看看老师还加进了什么来表现人们丰收喜悦的情绪呢?
(师边唱边跳)
问:老师加了什么?(动作)你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动作来表现歌曲。都可以用那些动作呢?
让我们把这些动作编入歌曲当中来完整的表现歌曲,注意我们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跟音乐做动作,教师行间指导)
2.同学们跳得非常好,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气氛热烈,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跳集体舞,气氛阿,会更加的热烈。在跳之前,老师先教给你们一个舞步,看老师做(师范做并讲解)一起来。
3.围成两个圈拉起手边唱边跳。
(四)、小结。
(五)、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课题:喜洋洋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四 总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积极参与歌表演《喜洋洋》的创编活动,并能大胆地当众表演。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带高兴的情绪表演。
2、难点:自由的创编。
三、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动一动。
1.播放《喜洋洋》音乐,老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师:同学们,这段欢快活泼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音乐课堂,我相信,在同学们和我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这节音乐课成为“星光课堂”。
2.再次播放《喜洋洋》音乐片断,让学生加进打击乐伴奏,边听边做律动。师:在这段欢快的音乐中,若让我们加进打击乐进行伴奏就更好听了。让我们试一试。
(1)指定几名同学选择沙锤、双响铜、碰铃、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承担伴奏任务。(2)没有伴奏任务的同学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选择最能表达自己快乐心情的动作(动作不要求全班统一)做律动。
(3)播放《喜洋洋》音乐片段
让学生听、奏、做结合,在教师指挥手式下进行。3.再次欣赏《喜洋洋》,自由创编。4.分组表演。
5.鼓励表演好的同学上台。
(二)、集体律动。
全班同学自由表演《喜洋洋》(三)、小结。
教学反思:
课题:打麦号子
备课时间:第三周 星期五 总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能用一领众和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难点:采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时,领与合的相互衔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欣赏歌曲《杨柳青》
2、师:《杨柳青》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民间小调,是民歌的一种,除了小调,山歌和号子也属于民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唱唱号子。
3、生谈谈自己对“号子”的理解
4、师小结:“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它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后来“号子”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歌曲体裁。
(二)、欣赏教学。
1.生听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思考: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小结:“号子”常见的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领众和。这首《打麦号子》采用的是一领众和,这样的演唱形式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引起听众共鸣。
(三)、学唱歌曲。
1.再听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2.同学分析歌谱,找出相同的部分。
(1)前八小节是1+1的结构,没有旋律,都是规整的八分节奏。(2)中间八小节发展成2+2的结构。(3)最后八小节基本是中间八小节的反复。3.学习前八小节。
(1)前八小节是劳动的呐喊,可采用师领生合再交换的方式学习。(2)要求呐喊有一定力度,烘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4.学唱中间八小节。
(1)分句跟琴唱,唱准相似乐句。
(2)教师示范下滑音的唱法;注意唱准3/4拍这一小节。5.学唱最后八小节。
(1)唱一唱与前八小节不同的地方。
(2)后十六分音符替代了小附点节奏,吐字要清晰。6.学生跟范唱完整默唱歌曲 7.学生跟琴完整唱歌曲。
8.教师问学生:号子中出现两处三拍子的节奏,如改成二拍子,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9.教师分别组织学生唱唱两种不同的拍子。
10.师:同学们,我们也来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唱唱歌曲。11.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注意衔接。
(四)、拓展教学。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老师还找了一首《船夫号子》,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2.生听《船夫号子》,在歌声中下课。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3篇:音乐堆雪人教案
音乐堆雪人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堆雪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堆雪人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感受3/4节拍的特点。
2、鼓励幼儿根据词意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唱;
3、使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使之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根据词意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唱;
2、难点:感受3/4节拍的特点。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歌曲《堆雪人》雪人头饰、小雪花
2、情境准备:布置一个用于做音乐游戏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现在是冬天,看,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教师给幼儿展
第4篇:堆雪人_音乐教案
堆雪人_音乐教案
堆雪人_音乐教案
堆雪人音乐大班教案篇一:中班音乐堆雪人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感受3/4节拍的特点。
2、鼓励幼儿根据词意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唱;
3、使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使之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根据词意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唱;
2、难点:感受3/4节拍的特点。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歌曲《堆雪人》雪人头饰、小雪花
2、情境准备:布置一个用于做音乐游戏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现在是冬天,看,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教师给幼儿展示剪纸图案小雪花)现在,冬爷爷让我把它们送给你们。(大屏幕展示下雪的情景)下雪了,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欣赏一首《堆雪人》的歌曲,看看
第5篇:小班音乐教案:堆雪人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进一步学唱三拍子歌曲。
2、迁移生活经验,积极向同伴学习,创编不同的雪人造型动作表演歌曲。
3、两两结伴舞蹈时,扮演雪人的幼儿与扮演堆雪人的幼儿学会相互配合,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日常活动中,播放《堆雪人》的录音歌曲,帮助幼儿熟悉音乐的旋律。
2.幼儿围坐成半圆。
3、幼儿用书:《堆雪人》(活动前指导幼儿看书中的画面,加深对冬天的印象)。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了解歌词内容。
1、教师:冬天里,你们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教师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2、教师:听!我说的冬天,和你们说的一样吗?
幼儿和教师一起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二、学唱歌曲《堆雪人》。
1、教师歌曲1—2遍。范唱时,教师可指导幼儿随音乐拍出每一小节的强音。
2、教师:大家能和我一样,边
第6篇:五年级音乐教案:堆雪人
五年级音乐教案:堆雪人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表达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乐观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气息支持的方法,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二声部的合唱,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目标:掌握三拍子的节拍韵律
教学重难点
学唱平行三度为主的二部合唱。
2学生对新歌能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表演。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自学与引导相结合、合作式……
教学准备
手风琴、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养成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能主动参与活动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铺垫
在刚才《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中老师突然联想到了一个特殊的节日。是什么?——圣诞节。在这里祝同学们圣诞节快乐
第7篇:中班音乐教案堆雪人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堆雪人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堆雪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背景
冬天来了,在我们北方,这个季节最好的礼物是雪花。而堆雪人是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做的游戏。结合这个季节特点,设计了这节音乐活动,而且这个活动可以延续一个季节。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感受3/4节拍的特点。
2、鼓励幼儿根据词意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唱。
3、使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使之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快乐。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根据词意大胆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