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课程论文
班级:旅游09班
姓名:李国翠
学号:120093604017
江南水乡的风俗民居与饮食
摘要:江南是一个美丽富庶的地方,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江南水乡的民俗民风则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也秉承了江南的精神文化。江南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民居,甚至江南人民的饮食文化也有着匠心独运之处。本文着重介绍江南地区的风俗民居与饮食,来让大家感受不一样的江南,体会江南之美。
关键词:江南水乡
风俗
民居
饮食
Jiangnan’s water customs houses and diet
Abstract: the jiangnan is a beautiful rich place, is the idea of “xanadu”, of the jiangnan folk-custom folkway is has difference, and adher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jiangnan culture.Jiangnan unique geographical position, make the jiangnan unique area of the houses, and even jiangnan people's diet culture also has its pla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jiangnan region customs houses and diet, to let everybody feel different jiangnan,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jiangnan.Keywords: jiangnan customs houses diet
一.江南水乡民俗民风
(一)风俗习惯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大家小户放鞭炮,早上吃“顺风圆”,到长辈亲朋处拜年。古时有拜天地、灶君与先人遗像之俗。初七的人日较稀见,文人武人以诗相贻赠。十三至十八为上灯节,市街悬灯张龙凤舞。南宋时右丞相游似寓新市,他仿家乡蜀俗娱亲,相沿不改:村落中束松柏于木端,中藏流星花炮,夜则呜镇击鼓,侑以歌词,环聚而焚之曰烧田蚕,代表祈年。
清明为江南水乡之独特风俗,又谓寒食节,俗云:清明大如年,即古时清明节之隆重超过春节。清明以正清明最隆重,新市四乡裹清明粽子,有枣子粽子、南瓜干粽子、猪油细沙粽子、赤豆粽子、黄豆粽子、豌豆粽子等,还做青绿色清明元子,内馅有咸甜二大类近十几小类。清明夜饭前开始祭祖,俗称拜阿太,桌上摆满丰盛酒菜,有十二碗十六碗之多,高悬红烛,傍供粽子,清明米团子及水果供品,望祖宗品尝,以保合家平安风调雨顺。正清明开始到觉海禅寺、永灵西庙、永灵东庙、东岳行寺等地烧香,看社戏,明清时期还有戴杨柳帽之习惯,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崇尚青春美丽。新市古运河南栅漾泊满高杆船,举行爬高杆比赛,打拳船上摆满十八般兵器,有戈矛刀枪棍等,有散打表演,十八般兵器套路全演遍,还有划龙船比赛,两岸观者如云,夜晚到刘王庙、永灵西庙、永灵东庙免费看戏,有京剧《捉放曹》、《空城计》、《走麦城》、《张飞夜战马超》等,时间为三天左右。同时还有拜香会与臂香会活动。拜香会:即信佛的善男信女数百人出会(即巡游),在新市主要街道环游,配胡琴、山弦、笛子、箫等民间乐器,走走念念拜拜,起源约在唐宋盛于明清,基本每年一次,最后一次拜香会约在抗战前的1936年。臂香会,时间亦在清明三天中,新市寺庙邀请外地如崇德县、吴兴县等地臂香会来新表现,表演者为青壮信佛男姓,表演时手臂赤裸,用铁钩将重达几十斤的铜质香炉钩住,另一铁钩钩住手臂皮肉,香炉内香烟袅袅,表演不怕痛苦,还环游全镇,以表示对佛之虔诚,人数达百人左右,1936年后再未重现。
五月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饮雄黄酒,门插菖蒲艾叶张贴符咒,以驱鬼除邪。还用雄黄酒给儿童点眉心,以驱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
六月文人墨客曝晒书画、衣服。农民晒蓑衣笠帽衣裤,六月六日吃馄饨,俗云:六月六猫狗洗浴,此日起下河沐浴。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谓“七月半”,大家小户备酒菜追祭先祖,古时祭不设荤,以疏果为主。三十日地藏王生日,有插地藏香之俗。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即“八月半”,时日家家吃月饼,晚间合家团聚赏月,老人向小辈讲中秋节故事。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约伴登高,新市有吃粟糕风俗。粟糕以米粉成糕,上洒桃肉粟子,枚瑰花及白糖,香甜可口。
冬至为入冬之日,俗称“冬至大如年”,家家备酒菜过冬至,并用红烛祭祖,新市称“拜阿太”。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日,称“腊腊廿三”,用赤豆糯米饭及冬青柏叶祭灶神,把灶堂的灶司马张揭下来,备用香烛对天焚烧,换上新灶神像。
十二月三十日曰“除夕”,家家备好年货,煮成丰盛酒菜,吃“年夜饭”,当夜除旧话新,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半夜放爆竹称“送旧”,翌晨放爆竹称“迎新”,并贴春联接灶神。
(二)民俗民风
1.祭灶神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古传谓送灶神上天,又曰腊腊廿三,该日大家小户大搞卫生扫除灰尘,古时新市有用竹油盏架或纸轿为肩舆焚烧之俗。今用赤豆糯米饭冬青柏叶祭灶神,把灶君堂(设在柴灶上部)里的泥塑菩萨或灶司马(俗称灶家菩萨即黑面菩萨,古今新市的孩子贪玩,不注意面部卫生,如面部肮脏不堪,就被家人责为“弄得灶家菩萨一个”)张揭下来,备用香烛对天焚烧后,换上新灶神像。晚上全家合欢共食赤豆糯米饭,辅以白糖、猪油、糖桂花搅拌,吃得香甜可口,终年难忘。这一风俗绵延千余年。2.祭蚕神
新市地区自商朝开始即桑养蚕,为了祈求蚕神娘娘给蚕农带来好运,故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蚕神娘娘生日之际,均进行祀蚕神活动。对新市祀蚕神的确切年代又难以考证,但最晚在唐朝即觉海禅寺建造后即已进行。在祭蚕神上日,蚕农婆媳姑嫂即开始磨粉揉粉搓成白色茧子状米团子,俗称蚕生元子,四个一顶底覆箬壳上锅蒸煮。当日傍晚祀蚕神开始,灶上或墙上张贴妩媚多姿的蚕神娘娘像,像下供奉四顶蚕生米团子与时鲜果品,合家祀拜蚕神娘娘,衷心祝福明年养蚕好收成,翌日新市镇上的居民均收到农村亲朋好友送来四顶或八顶祀蚕神米团子,以分享他们盼蚕丰收的美好祝愿。镇上亲戚则以面条回赠,讨个吉利彩头。
3.元宵灯会
新市镇的花灯,向与海宁县硖石镇的花灯齐名江南。由于花灯的设计制作费用较长,耗用人力物力较多,故并非每年都举行,一般要间隔若干年才举办一次。而每次举行都争奇斗妍,大事铺张,盛况空前。新市镇举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花灯会,是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那年春节前,就已在大街通衢张贴大红金字海报,广为宣传:“定于二月某日举行花灯盛会三天”,以招徕外地观众来镇观光。全镇先按行业分别组成十二个“灯社”(制作花灯的集体),每社挑选有艺术才能的人数十名参加。为了展出各具特色的彩灯,他们提前一年便开始设计和制作。灯社与灯社之间,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都是各显神通。把“做什么灯,怎样做法”作为保密内容,互相不通声气。花灯制作过程中的第一关,便是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设计工作若能高人一筹,则赛灯时可稳操胜券,故每个行业灯社在设计时多别出心裁,选择自己最熟悉而别人最生疏的式样。如丝厂灯社设计了“缫丝灯”,不光制造全部缫丝过程的花灯,还配上几十个操作程序不同的绢制“女工”,在灯光中的“丝车”上操作自如。又如油坊灯社,他们设计了“油坊灯”,把榨油过程全在花灯中显示出来,观众可看见灯光里的“榨油工人”在汗流浃背地“抡槌打油”,还看见“油槽”中汩汩地流出“油”来的情景。真是活灵活现,匠心独具。可见制作花灯也和其他形式一样,也要讲究些现实主义风格。制作花灯的第二个关键,是艺术性的充分表现。每一台花灯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显示出美观、雅致、精雕细刻来。其中有书法艺术:真、草、隶、篆题以诗、词、歌、赋;有绘画佳作:山水、仕女、花、鸟、虫、鱼。在表现手法上,除了彩绘、剪贴等,还有密密层层的针刺和铁划银钩似的雕刻。所谓针刺艺术,便是将各种图案,先画在纸上,然后用针尖按花纹千针万针地刺孔,制成后,在烛光透射下,如“丹凤朝阳、鸳鸯戏水、雄鹰展翅、孔雀开屏”等等,一幅幅生动画面,便一览无遗地显现出来。至于雕刻,准确地说是镂空,就是用锋利的小刀,将图案从纸上雕空,刀法是极其讲究的,不能有一点毛糙、疏漏之处。镂空的部位如何处理?那就要借助煤晶石来填补。“煤晶石”又叫“千层纸”,即中药店有售的白云母(能耐热,电器上作为绝缘材料)。处理煤晶石的工艺,比针刺更精细,更富技术性。先用针把它一层层细心剔开,成为一张张薄片,薄片与薄片衔接时要用烙铁熨烫,然后粘到镂空的花纹背面。这样,灯上的花纹会是透明的了。有些花灯,全用煤晶石罩面,其工程就更增加繁复更增加了难度,但其成品却显得晶莹纯洁,玲珑剔透,可与冰雕艺术相媲美了。为何不用玻璃而非用煤晶石不可呢?据行家说:煤晶石的优点是:明如晶、净似水,薄如蝉翼,轻如鹅毛,又能耐热不怕火熏,又能弯曲而不断裂,所以对制花灯来说,无论绢、纸、玻璃,其品位都在煤晶石之下。总之,花灯之制作,熔书法、绘画、造型、雕塑于一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整个制灯过程,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采。到正式举行灯会那天,各地前来观光的人已云集新市,他们从杭嘉湖,甚至上海、南京等地专程赶来,南栅漾、西栅漾等水面,都停泊无数船只。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果夫先生亦临新市观灯,地点南汇街。入夜,镇上主要街道东西大街、北街、横街、直街、如意街等处,各家商店都在门前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犹如天穹撒下万斛明珠,光彩夺目,交相辉映,形成“酒船献金中宵泛,千古何须秉烛游”的佳境。街上到处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黄昏时分,各行各业的灯彩先汇集到刘王堂前,到齐后就从这里出发。这时,成百上千盏(台)花灯,组成一条色彩斑斓、光辉耀目的巨龙,缓缓蠕动。前面鞭炮与火流星开道,中间每个灯社依次跟随前进,每社都配有乐队,既有铿锵嘹亮的锣鼓,也有悠扬悦耳的丝竹,轮番演奏之声,不绝于耳,动人心弦。花灯队伍中的电珠灯光,忽明忽暗,犹如繁星闪烁,绚丽多彩。花灯式样,千奇百怪,有亭台楼阁,也有飞禽走兽;有小巧玲珑的,也有高大巍峨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奇特的景观是,灯会游行到每一条浮桥上时,远远望去,只见桥上水中各有一片光彩,宛如二龙戏水,相映成趣。如此出了三个晚上的花灯会,大家已经饱享眼福了,但美中不足的,便是每盏花灯只是在每个人眼前一晃而过,不及看得仔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主持灯会的人决定从第四天起,将其中最受人赞赏的,可称为花灯之精华,集中刘王庙内,陈列展览,供人们仔细鉴赏品评。现选择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花灯,简介于下:品字亭灯底面积约有4平方米,高约2米,仿清代皇宫中戏亭结构:美仑美奂,古色古香。三个亭子的排列恰成“品”字,故称品字亭,亭内有纸人正绘声绘色在演出京戏《空城计》,配以留声机中诸葛亮的唱段,引得观众兴趣倍增,留连忘返。宝塔灯高十三层(共约2米),底面积3平方米,塔架用木料制成,外用彩绢装饰,塔的门窗,全用煤晶石粘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做工十分考究。塔外用无数红绿电珠装饰,并能调节光亮度。远望则光明璀璨,近观则精工细致,诚为花灯之冠。放鹤亭灯此灯引用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制成。用木料筑亭架,用蔑片扎成一人高的鹤身,外用白色“鹤”毛粘就,一脚着地,一脚伸起,丹顶,长颈,作昂首长鸣之态,亭亭玉立在红梅之侧,栩栩如生,颇有高雅脱俗之态。那株灿烂的红梅,令人不禁想起“疏影横水斜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铜钿灯这是某行业职工灯社别出心裁的佳作,足有蚕匾一般大,厚约七八寸,中间方孔内,有一穿长袍马褂的“人”,正在那里七上八下不停地翻跟斗。据说此灯制作的目的是为那班唯利是图的老板写照,故名曰“铜钿眼里翻跟斗”。这批花灯在新市停放展出数天后,又送到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展览,每张门票售“大洋贰角”。上海人争相前往参观甚为踊跃,一时传为佳话。4.新市庙会
新市庙会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末年即有纪念镇国大将军新市人朱泗的永灵庙会,时间在春秋二季。另外还有农历三月初三“金龙大王”生日的“水龙庙会”神像供奉在南栅大王庙(今造船厂附近),时日各坊救火队云集刘王庙前比赛,以救火水龙喷水最高者得冠军。当时刘王庙前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至40年代末方废。觉海寺蚕花庙会亦是新市传统庙会,至于举办年代已无考,清末民初为全盛时期。养蚕缫丝自古即是新市四乡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民们祈求神为蚕宝宝消病祛灾赐给丰产年。每年的清明节,崇德县吴兴县余杭县等邻近新市的农民,都涌到古刹觉海寺,参加一年一度的轧蚕花庙会。信佛教徒灵前山拜佛,虔诚祈祷“五谷丰登”。农村的姑娘嫂子梳妆打扮怀里装着蚕种头上插着“蚕花”,衷心祝愿今年蚕花好收成。蚕花用纸或绫绢剪成,有的蚕花成蝴蝶形,有的呈美丽花卉形,真是各具姿态,争奇斗艳,引得男女老少来觉海寺内外观看你轧我挤,故曰“轧蚕花”,民间传说轧得越闹猛蚕花收成越好。蚕花庙会亦为一见钟情的男女青年提供恋爱的机会。新市民间曾流传一首轧蚕花民歌:“清明天气暖洋洋,桃红柳绿好风光,姑嫂双双上街去,胭脂花粉俏梳妆,红绿蚕花头上插,香水洒得扑鼻香,觉海寺里真闹猛,男女老少似海洋,邻村阿哥早等待,一见阿妹挤身旁,一把大腿偷偷捏,姑娘脸红薄嗔郎”。时日觉海寺人山人海,多达数千人,各种杂技魔术毛儿戏西洋镜等精彩表演吸引观众。众多的南北戏班分别在刘王庙、永灵东庙、永灵西庙、东岳行祠等地连续演戏三天,使众多的新市戏迷大饱眼福。庙会结束后四乡农村就开始春耕育蚕,这一风俗至1936年为止。1999年清明,中断63年的新市蚕花庙会活动重新恢复。由新市商贸旅游公司承办的庙会有声有色。庙会游行队伍由舞龙队、蚕花娘娘花轿、腰鼓队等组成,在新市主要街道环游。一时四乡农民涌入新市争睹消失了花甲年之盛会,全镇要道人流如潮万人空巷,观者达四万人左右。二.江南水乡民居(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三.江南饮食
江南的美食独具匠心,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江南的美食以清爽、秀美著称。一个地方的菜式应该符合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文性格。江南的食物特点应该是来自江南人的生活。江南的食物之好,大概是出于江南独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江南美食之美尤以“长江三鲜”为最——刀鱼、鲥鱼、河豚。苏东坡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虽然外形较刀鱼、鲥鱼丑陋,但集二者之优于一身,其肉味美至极,而无刀鱼、鲥鱼之芒刺,被誉为“三鲜”之冠。
但是与河豚比起来还有一种食品的味道价值更略胜一筹,那就是位于南京江宁地区的混蛋狗肉馆内的狗肉了。混蛋狗肉馆的狗肉都是精选上等农村肉食狗,并且经过国家检测合格的肉食狗,加以上等佐料加以调制。是经过国家特级厨师精心烹调之后的上乘佳肴。文豪陆文夫说:“讲究吃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吃得起。要吃我所说的野生的长江三鲜就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条件,因此很难得。”
江南食物的做法中选料一要精细,取用物料的精华部分,使菜 品达到高雅上乘; 二用特产,使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三讲鲜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纯真; 四求柔嫩,使菜品食之清鲜爽脆。凡海味河鲜,须新鲜腴美尤以节令取胜;凡家禽、畜类,多系特产,如萧山鸡、奉化鹅、绍兴麻鸭、金华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时鲜为上,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qiān谦)裳去之”。
烹调擅长炒、炸、烩、溜、蒸、烧。海错河鲜烹制独到一面。“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浙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三十余类,因料施技,口味多变,尤其擅长这六类。
炒菜以滑炒见长,力求快速烹制;炸菜 外松里嫩,恰到好处;烩菜滑嫩醇鲜,羹汤风味独特;溜菜脆(滑)嫩滋润,卤汁馨香;蒸菜讲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鲜嫩腴美之品;烧菜柔软入味,浓香适口。
这些烹调方法,大都符合原料质地的特点,适宜江南人民喜爱清淡鲜嫩的饮食习俗。浙江名厨高手烹制海味河鲜也独见一功,与北方烹鱼有显著不同。浙江烹鱼,大都 过水,约有2/3的鱼菜是用水作传热体烹制的,突出鱼的嫩鲜,保持本味。如,著名的西湖醋鱼,系活鱼现杀,经沸水氽熟,软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滑嫩鲜美有口皆碑。
口味注重清鲜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这是食物原料、烹调方法和人民的饮食习俗等客观特性的综合体现。〔清〕杭州人李渔在总结烹调经验时认为,“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闲情偶记》),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现代烹饪展表明,凡一物烹成,必须辅佐,才能达到“和合之妙”。“浙菜”多以四季鲜笋、火腿、冬菇、麻菇和绿叶时菜等清鲜芳香之物辅佐,同时十分讲究以绍酒、葱、姜、糖、醋调味,借以去腥、戒腻、吊鲜、起香。如,东坡肉用绍酒代水焖制,醇香甘美,清汤越鸡则衬以火腿、嫩笋、冬菇清蒸,原汁原汤馥香四溢。雪菜大汤黄鱼以雪里蕻咸菜、竹笋配伍,汤料芳香浓郁,诸如清蒸桂鱼、芙蓉蝤蛑、之江鲈莼羹等海错河鲜菜肴,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纯真而见长。
形态讲究精巧细腻,清秀雅丽。“浙菜”此风格可溯至南宋,《梦梁录》曰:“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食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参考文献:
[1]阮仪三.江南古镇[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9月.[2]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3]沈成嵩.江南乡村民俗[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9月.
第2篇:旅游文化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因其本身的形象性和渗透性,与旅游开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文化对于旅游资源评价、文化发掘、特色主题打造、色彩景观设计、资源整合、线路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色彩设计贯穿旅游开发的全过程。
[关键词]旅游开发 色彩 色彩设计
旅游者“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游无时无刻不与色彩发生联系。从旅游学的角度看,色彩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审美体验。旅游开发各环节无不与色彩要素密切相连,科学利用好色彩有关理论,就能为旅游开发、景观设计等过程增光添彩。
一、作为旅游资源形式美要素的“红颜”
色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外在形象性,作为旅游资源形式美要素,好像养在深闺的天赋红颜,本身就是旅游观赏对象。
色彩扩充了旅游资源数量,深化了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旅游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主要吸引力来源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质量。在美感质量评价模型中目前利用最广、最重要的专家学派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风景(自然风景)就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而色彩是形式美自然要素中最易感受的一种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没有哪一种美感能够脱离色彩而独立存在,色彩却无需其他条件限制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纯粹自然风景的自然色彩搭配都是美的,这正是色彩和谐熟知原理所揭示的。旅游审美不是去挑剔、修饰自然,而是看人文景观是否适应自然、贴近文化、润剂心灵。西方的色彩学是自然的,中国的色彩学是人文的。西方传统的色彩美学法则很少关注人文和人格,而在中国的传统色彩和谐中,和谐的概念应该是自然、人文、人格三者的和谐统一。色彩美学法则只有去评价人文景观才更为有效,只有对旅游景观进行色彩美学评价才能更全面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
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用色鲜明、设色大胆而著称于世界。比较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风格可知,从色彩审美上可以明显地分为“富丽”和“淡雅”两种风格。北京故宫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广泛运用了色彩对比达到色彩调和的效果。苏州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范例,粉墙黛瓦的黑白世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两者色彩利用虽有不同,但均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和谐、人态和谐、心态和谐。
二、作为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红娘”
色彩是人类符号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广泛渗透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于自然山水和历史遗迹之中。色彩往往成为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桥梁。成为很多自然旅游资源发掘文化内涵的一种途径,不妨称为“红娘效应”。
例如,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其造型各异的地貌形态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丹霞地貌大致呈紫红色调,显得亲切、热情、庄重而神圣。广东韶关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学科命名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典型分布区,2004 年正式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目前正打造“中国红石公园”的主题。红色文化天然的和丹霞山联系在了一起,自然附会出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由于红色是中国传统吉祥喜庆的色调,还能引起人们热烈激情的联想,丹霞山形象景观的色彩和形状都酷似男根的阳元石,其他还有阴元石、观音石、双乳石等,这就自然使人想到了婚姻、生殖崇拜等各种性文化的配套开发。整个丹霞山洋溢着喜气,透露出性感。色彩文化在此起到了敷粉施朱、张灯结彩、烘托氛围的作用。
佛教认为金色是西天的超脱之色,佛像金身对佛教极具权威性。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那些笃信佛道的僧道们往往在这种地貌与阳光作用条件下产生幻觉。除了僧道们的宗教狂热原因外,这也成为中国大部分大佛摩崖、石窟造像和佛寺道观都选择在丹霞山石上的一个理由。丹霞地貌向来与佛道结缘,丹霞为佛(道)增灵气,佛(道)为丹霞添光彩,在自然山水和宗教文化之间色彩文化起到了巧搭鹊桥的作用。
目前开发的红色旅游,尚处于狭义的红色旅游范围,红色旅游还应该有更广泛的内涵。红色旅游资源很多分布在丹霞地貌、红层或者红土分布区,红色山水容易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无所畏惧不惜捐躯,铸造中华民族红色前程的回忆,贵州赤水、习水县着力打造“四渡赤水铸就灿烂凝重红色旅游,丹霞地貌独具自然生态神奇灵秀”的旅游线路,将长征文化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结合开发,自然的红色为革命的红色渲染气氛,革命的红色为自然的红色注入灵魂,起到锦上添花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作为打造旅游地形象和主题的“红豆”
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是旅游地的各种要素资源通过各种传播形式作用于旅游者,并在旅游者心中形成的综合印象。主题是突出旅游地个性、强化吸引力与深刻游客记忆的基本要求。色彩作为最易被人感知的形式美要素,无论是旅游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还是在各类宣传媒体上出现,都能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被旅游者牢记于心,旅游主题设计者正是抓住色彩的这一特点在旅游地色彩形象上大做文章,如今的读图时代实质上是读色时代,信息和网络同时为旅游宣传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视频图片在不断强化人们对于旅游地的感知形象,用色彩语言概括旅游地的地脉文脉,化作旅游者易于接受的经典主题,也成了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
把色彩当作打造旅游地特色和主题的手段并非肤浅的文字游戏,不是生硬的牵强附会,色彩不是无所不包的大染缸,而是建立在内涵丰富的色彩文化基础之上具有关联性、洞察性、简洁性的概括。
人们对于东北“白山黑水”的印象起初只是长白山和黑龙江,在大旅游时代来临之际完全可以把具有粗犷豪放、沉雄博大特征的黑土文化纳入黑色系统,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文化和少数民族白色崇尚纳入白色系统。黑土地域天寒地冻、土肥资丰,广袤博大的环境塑造了东北人的强烈的个性。在冰天黑地矛盾统一的黑白世界里形成了萨满教黑白二元崇尚。“白山黑水”成了一个包含广阔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经典概括。
20世纪末绿色取代红色成为人们最常用的色彩词汇。在很多文化中绿色都象征着生命、春天、青春和希望等。绿色旅游风靡世界,旅游对象主要是指受人类干扰较少的自然环境或能体现人地关系较协调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内涵就是让游客在良好的绿色环境中去休憩、疗养或娱乐,以达到欣赏、享受、学习、探究自然和优秀地方文化,获得美的享受、身心愉快和休闲的目的。同时,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所有旅游参与者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社会文化,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以保证旅游资源和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绿色观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是实现绿色旅游的有效形式。可以看出绿色旅游明显包含了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的意义。
利用色彩语言打造旅游地特色主题的例子不胜枚举,色彩因其本质的形象性足以成为引起旅游者兴趣、勾起旅游者相思的红豆,意味隽永,情意绵长。
四、作为旅游地景观设计的“红装”
根据旅游地所在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景观设计师可以创造极具特色的旅游色彩景观。旅游景观色彩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当地自然色彩环境的调查之上,包括天空、山水、植物等自然色彩,建筑材料的半自然和人工色彩,自然天象的变化和四季色彩的轮换。利用色彩和谐搭配的科学理论创造色相、明度、彩度都协调一致的形式美学环境;摸清旅游地现存景观的色彩历史规律,使要设计的新景观色彩与历史色彩一脉相承;挖掘地域文化中色彩景观、色彩民俗、色彩工艺等所包含的色彩文化内涵,使旅游地景观色彩符合区域文化和审美心理特征,突出地域特色,可以更多的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价值。
旅游城市色彩景观设计极大的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作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色彩景观即城市实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色彩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相对综合的、群体的面貌。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城市的色彩控制,来弥补高科技发展带给现代化城市的冷漠感觉,使人与自然、文化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和谐与默契,起到延续城市的地脉和文脉的作用。许多著名旅游城市逐渐意识到城市色彩对于旅游者无声的吸引价值,纷纷利用色彩装点打扮城市,形成旅游城市独特色彩个性。成功的城市色彩建设常常为城市带来莫大的无形资产。
旅游景观的色彩设计还要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旅游功能、受众群体色彩心理特征,积极利用有关色彩理论建造特色旅游地。旅游地景观色彩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值得旅游景观设计者作更加深人的研究,同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色彩审美能力,对避免出现诸如色彩污染、色彩破坏等原因造成的旅游地破坏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作为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线路设计的“红线”
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如果能恰当运用色彩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旅游线路正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色彩词,对旅游线路进行定位和包装的。
《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提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使其成为产品项目成熟、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密切结合、选择性和适应性强、受广大旅游者普遍欢迎的热点游线。全国各地因此纷纷发掘本地的色彩旅游资源,在色彩旅游的大潮中“取一瓢饮”,分享色彩旅游经济利益。例如,2006年辽宁旅游局着力推介了“五色”旅游:即绿色——生态旅游、白色——冰雪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金色——清文化和辽文化旅游、红色——革命胜地旅游。“五色”旅游成为辽宁旅游产业的五大亮点。贵州省政协提出,要认真做好《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构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彩色旅游有机融合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延安从它特有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出发,形成了黄、绿、红三大特色的旅游产业,可以作为色彩旅游产品设计的成功例子。人们根据延安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特点,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游、黄河自然景观游、绿色生态游、黄土风情文化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增添游客乐趣,成为色彩旅游设计中的经典旅游线。
六、结论
色彩因其本身的形象性和文化渗透的广泛性,和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在作为旅游资源形式美要素,本身就是观赏对象;通过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其他各类旅游文化之间联系广泛;通过色彩语言建立旅游地主题特色鲜明,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色彩包装的旅游景观无形中增加了旅游资源价值,提高了旅游城市品位;色彩旅游线路设计对于旅游资源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给全国各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活力。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124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5 [3]焦燕:城市建筑色彩的表现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1,25(3):63 [4]张忍顺丁正山沈永明:丹霞山水景观与道教名山[J].经济地理,2002,22(增刊):149 [5]张忍顺齐德利:丹霞地貌与巨佛摩崖造像
(二)[J].经济地理,2003,23(增刊):183 [6]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63 [7]张洁:浅议我国绿色旅游[J].产业与市场,2005,(9):57 [8]尹华光王晓彤: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J].生态经济,2006,(3):114~115 [9]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76~178,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3篇:旅游文化
1、为什么明代中国错过了领导世界的机会?
答:(1)大河大陆性国家民族有不易变更的稳健、内敛性格。
(2)儒家虚拟的“以天朝上国为中心,四夷宾朋式的世界秩序”。
(3)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束缚。
(4)“重陆轻海”的现实政策,内松外紧。
(5)传统的“求生意志强,求强意志弱”的传统文化模式。
2、西方近代与旅游文化示范
答:(1)旅游交通迅速发展。
(2)旅行社产生并形成旅游企业制度。
(3)现代旅游管理机制的出现。
(4)近代旅游业兴起。
(5)客体有较大发展。
3、中国近代旅游业兴起的原因
答:(1)社会发展导致劳动性旅游频繁。
(2)经济发展,收入增加。
(3)交通工具进步。
(4)生产力发展,居民有了闲暇。
(5)城市化过程加快。
(6)教育与信息的进步,传播媒体的鼓噪。
4、中国现代旅游业崛起的主要表现:
答:(1)旅游
第4篇:旅游文化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新鲜出炉,采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据悉,经过激烈讨论和交流,都江堰市最后选定,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作为最新的旅游宣传口号。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评选人员认为,“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直观、简洁、琅琅上口,能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
李冰父子神像 体现人们怎样的崇拜观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
第5篇:旅游文化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Today my topic is ……
When travel to an interest, you just can’t help reminding of the time paing away.You may wonder who was the host, and why he built it, what happened on this relic, is there any celeb once visited? Then, a sense of history and a sense of individual life may swarm into your body, meanwhile, the sp
第6篇:旅游文化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
选修论文
标题: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姓名:刘阳杰
学号:1204080337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201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方式之一,而众多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故文化旅游可以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系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旅游浪潮的环境下,本文就中国各地的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旅游
中国
民俗
摘要
第7篇:旅游文化
旅 游 文 化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老师:
饮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 “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素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程中因为美食而诗性大发,留下传世佳作。旅游离不开美食,它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目前,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国际旅游消费中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在国内旅游消费中更是高居首位。如何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开拓城乡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推动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华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
第8篇:旅游文化
一.宗教文化和旅游景点相结合介绍其特色和价值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
第9篇:文化旅游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
2003年9月,中国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