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岳阳随记的散文
岳阳随记的散文
自从定下了带学生去岳阳参观的计划以后,我就一直在盼望中激动,又在激动中盼望,也曾好几回仿佛梦里登上岳阳楼,凭栏眺望,沉醉在波翻浪卷的浩瀚洞庭里。
启程时正值清明时节,天气早就阴阴雨雨了好几天,坐在火车里,密雨敲打在窗上,心想老天不能“春和景明”,欣赏一下“霪雨霏霏”的景象也不错。下得火车,冒雨钻进导游准备的汽车,就向岳阳楼进发。路面坑坑洼洼,汽车摇摇晃晃,倒也没放在心上,毕竟,终于,魂牵梦绕的岳阳楼就在眼前了。
岳阳楼就在洞庭湖畔,地势并不高峻,总共三层,据说高15米,看上去可一点儿也算不上雄伟,可是它却居然跻身四大名楼之列。而且我以为,黄鹤楼带些寂寞,鹳雀楼略显单薄,滕王阁有点虚泛,岳阳楼的豪迈、放达、抱负与胸襟却是卓而不群的,显然大气得多,因此,它更是其中的“领袖”了。这么说来,真的要感谢滕子京、范仲淹这两个贬官了。
很不巧,适逢岳阳楼整修,层层的钢筋铁架包围着它。岳阳楼就象一个年迈的英雄,一脸的沧海桑田。是的,它已经立在这里一千多年了,洞庭湖的风雨憔悴了它的容颜,洞庭湖的浪涛惊扰着它的休憩,──岳阳楼累了。可是它还不能离去,因为如我一样,如我的学生一样,都是在《岳阳楼记》的熏陶激励中长大的,它也还要继续熏陶激励一拨又一拨一辈又一辈景仰它的人。
不能登楼,看不到雕刻的《岳阳楼记》,感受不到那种鸿鹄万里的大气,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怅然转身看那洞庭湖,重重的云雾紧锁湖面,隐隐的涛声如同轻轻的叹息。只有“气蒸云梦泽”的韵致,哪里还有“波撼岳阳城”的气势呢?
“岳阳楼老了,洞庭湖小了。”身边有人感叹。
岳阳楼真的老了吗?洞庭湖真的小了吗?
其实,岳阳楼并没有老。看看身边一张张希翼与踌躇的.脸,就知道它的精髄早已溶化在这些澎湃的血液里了。洞庭湖也没有小,而是更加深沉与宽容了。这样一想,心底顿时释然。
下午天气放晴,我们一行就兴冲冲赶赴君山岛。一路上阳光明媚,春风徐徐,碧草连天,心情自是很好。首先来到湘妃墓。墓后修竹葱茏,竹上泪痕斑斑。看那墓碑,原是清朝两江总督彭玉麟所立。他曾写下“小姑居处本无郎”的著名诗句,且不说他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的是是非非,就凭他依据一个瑰艳飘忽的神话,想象在洞庭晚风中飞动的裙裾,修建这样一座墓,立下这样一块碑,他也算是风雅到家了,也可见这个神话的魅力了。墓前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的对联,贴切得紧,令人记忆深刻。只是字迹漫漶,不知是何人手笔。旁边一个小亭,也有一幅对联,是“何须观泪竹,是必梦湘妃”,情感跌宕连绵,不免心生同感。
告别湘妃,来到一口大钟下。据导游说,杨幺的义军踞守君山,岳飞受命前来征剿。钟声一响,就是警示岳飞来进攻了,所以取名飞来钟。岳飞是一代抗金名将,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当时民族精神的代名词。然而在这里,他扮演的角色有些尴尬,他的“精忠报国”显得狭窄了些,让人唏嘘不已。
封山石,柳毅井,三醉亭,杨幺寨……一个接一个,美观精致,没有统一的中心,没有刻意的主体。但是秦始皇的霸气,柳毅的执著,吕洞宾的无奈,杨幺的义无反顾,虽然南辕北辙却和睦相邻,好一个封建帝王、义军领袖、神话传说的大聚会。是什么让它们聚居在一起呢?是廖廓的历史,是宽容的君山,是洞庭湖的浩瀚,是岳阳楼的气度不凡。
回来已经好久了,但是那楼那湖那山,却已深入我的灵魂,不能忘怀了。我想,那里美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它的精神内蕴,它会使狭隘的人变得宽容,阴暗的人变得阳光,消沉的人精神振奋,追名逐利的人变得淡远。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吧。
第2篇:随记散文
随记散文
现在人们总爱抱怨,发牢骚,感慨生活中不如意事有十之八九,可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总能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小幸福。
不需要有多么好笑的事情发生,但我还是夸张的笑了,眼睛在脸上成了一道细缝,心中好像被塞了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满足的想要飞起来。不管是微风摇摆着的春花灿烂地摇曳;还是在等车间隙暮春粘稠的风悄悄熏过脸颊,带来阵阵温暖的气息在鼻尖缭绕;抑或只是明媚的阳光打照在对面居民楼古色古香的红砖上,富有生机而又朴实无华……这些,都是令人感到愉悦幸福的事儿。
在温暖的仲春的午后,在被点点新雨浇灌出的洁净空气中,泡一杯热气氤氲的清茶,信手翻开一本小说,一个下午的光阴,便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消逝。待合上书,站起来伸个懒腰时,却蓦然发现,已是夕阳西下,暮色正好。这,也是让我感到幸福的事。
考试过后,在阴霾的上午怀着哀伤的心情掩上房门。在木地板上坐下,放空了烦乱的思绪,静听那凛冽的秋雨刮过窗户的'细微的声响,还有那汽车急速驶过被雨水洗涮的还有些潮湿的柏油马路的声音。在那段时间里,将乱七八糟的烦心事都扫出脑海,让心灵重回一片原始的寂静,没有无尽的竞争与攀比,有的只是我所感受到的真实的愉悦。担当我再次睁开眼,坐到书桌前,我便有了勇气,去面对那些挫折困难——或许在很多年后,当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已成为过眼烟云,那时我再回想起这段难忘的青春的时光,那种莫名的满足感会悄悄爬上心头,告诉我那都是幸福的事。
翻相册时意外发现的一张珍贵的合影;看书时看到了一段清丽难忘的文字;偶然听到的不知名的乐曲;甚至只是想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还有“孤舟浪起,梦携西子”的得意与秀美,就足以让我感到幸福。
《红楼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黛玉葬花。那是怎样心地善良,多愁善感的女子啊,才会有同情落花的心境!只不过,在我眼中,与其埋葬落花徒增伤感之情,不若在初秋时节看着湛蓝的天空下卷起的飞檐,愉快的等待来年的花开。
看过花开花落,看过云卷云舒,微风吹过,落笔于纸上,在青春韶光中愉快地品味人生须臾,生活中处处都有小幸福,等待着你去歆享。
第3篇:家事随记散文
家事随记散文
弟弟那年参军去了青海,母亲为此而老是偷偷抹泪。父亲见不得母亲这个凄惶样子。“哭什么!又不再打仗死人了!”每当父亲用这样千篇一律的话怨怼母亲时,母亲总是背过脸去,不理父亲。母亲曾对我说,父亲一世的活络脑筋,一直希望子女能出门闯天下。母亲说的是。父亲常说:“人不能像锯子,老呆在一个地方拉扯。”父亲会些木工活,家中常备着锯子、斧头、凿子。听烦了父亲这句口头禅,而对父亲酒后偶尔叹言的酒话,我倒是绝对认可的。父亲说:如果当年奶奶不死命拦着他去当兵,他肯定能当上大官。
当年新四军攻打日伪盘踞的县城时,父亲年已九岁。骑着大马的新四军首长,将太太和襁褓中的女儿托咐给城外老乡后,便领着部队去围攻县城了。当时的父亲顽皮、好动,瞒着奶奶偷偷跑到村中乡亲家,窥看难得一见的官太太到底是长何样。结果,不着军装,
第4篇:莲塘随记散文
莲塘随记散文
关于莲,我其实是不敢下笔的,这么多的大家都曾经为她痴狂为她赞美。而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我看到的,希望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
荷塘应该有一百亩左右,不过应该是已经到了花季的尾期,我到的时候,看出去的大多是荷叶,一层叠着一层,偶有一朵荷花孤傲的伫立在若玉盘的荷叶间隙里,那么醒目。间或有一个或者两个莲蓬,或躲在荷叶底下,或在荷叶边半伸着脑袋,悄悄的孕育着希望和喜悦。
我知道荷塘中间是有几条小路的,找了好久,我轻轻的走了进去,进去到了荷花的世界,我也不敢出声,怕惊起在那阡陌间栖息的鸥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我的周围满满的都是荷的灵气,淡绿色的、清凉的的气体包裹着我,让我沉醉下去,不愿意离开。
风起,我似乎在随风起舞,荷叶翻飞间,若芭蕾舞女在演绎《天鹅湖》,古典与妖娆这样相融,荷叶一层一层像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