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6 08:04: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润润是我们班一个特别活泼,爱说、爱笑的小女孩,动手能力很强,想象力很丰富,就是有一个毛病,特别爱发脾气。玩积木时,小朋友将它的积木碰了一下,就要生气,发一阵脾气,严重时把手里的'积木都要扔到地上;涂颜色时,涂得不如意,也会生气,发脾气,将彩笔都扔了,还要大声哇哇的哭。

针对晓晓这种情况,我们向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平时很忙,爸爸妈妈只在周末的时候才偶尔带她和妹妹玩。这种情况造成了父母的溺爱,爸爸妈妈觉得自己都没和孩子在一起亏欠孩子,过分的迁就孩子,放纵孩子,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

了解了这些,在班里针对润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才能交到朋友;另一方面,对润润乱发的脾气,区分情况,分类对待。对和小朋友之间的争抢现象,严肃批评,不迁就;对因完不成任务而发的脾气,适当降低难度,并及时鼓励,另外教育父母要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告诉父母其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润润在班里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2篇: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话

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第3篇:教育随笔:老师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

教育随笔:老师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精选14篇)由网友 “颗粒蘑菇”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随笔:老师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

润润是我们班一个特别活泼,爱说、爱笑的小女孩,动手能力很强,想象力很丰富,就是有一个毛病,特别爱发脾气。玩积木时,小朋友将它的积木碰了一下,就要生气,发一阵脾气,严重时把手里的积木都要扔到地上;涂颜色时,涂得不如意,也会生气,发脾气,将彩笔都扔了,还要大声哇哇的哭。

针对晓晓这种情况,我们向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平时很忙,爸爸妈妈只在周末的时候才偶尔带她和妹妹玩。这种情况造成了父母的`溺爱,爸爸妈妈觉得自己都没和孩子在一起亏欠孩子,过分的迁就孩子,放纵孩子,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

可能是本学期又多添加了几个新生的缘故,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使孩子的常规教育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户外活动时我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一天户外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在外面玩大型玩具特别尽兴,直到我们要排队回活动室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招呼似乎仍然无动于衷。为了避免排队占用大量的时间,又能让孩子主动的放弃玩具,在后来的一次户外活动前,我跟他们商量说:“我们订个规矩好不好?如果你有什么做的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我就给你数三个数时间的'改正机会,等到三个数数完,你们就要做好,怎么样?”孩子们都同意了。于是,“1、2、3”就成了我约束孩子们不恰当行为的法宝。比如:上课随便说话,只要数1、2、3,他们就接着不说了;吃饭时不洗手,一数“1、2、3”马上洗手;上课时间到了还没有坐好“1”字刚出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精选18篇)由网友 “沙漠柠檬”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

可能是本学期又多添加了几个新生的缘故,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使孩子的常规教育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户外活动时我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一天户外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在外面玩大型玩具特别尽兴,直到我们要排队回活动室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招呼似乎仍然无动于衷。为了避免排队占用大量的时间,又能让孩子主动的放弃玩具,在后来的`一次户外活动前,我跟他们商量说:“我们订个规矩好不好?如果你有什么做的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我就给你数三个数时间的改正机会,等到三个数数完,你们就要做好,怎么样?”孩子们都同意了。于是,“1、2、3”就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父母要少说多听孩子说

父母要少说多听孩子说 不要否定现在的孩子

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父母谈起今天的孩子,评价意见70%以上是否定性的,认为今不如昔的更是高达90%以上。这也许正是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社会在进步,孩子同样在进步,客观的讲,现在的孩子肯定比上一代,上几代都要优秀,关键是父母一定要看到并且承认这一点。

现在的孩子只是个性更突出而已,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并正确的对待。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龄,很好教育,他觉得爸爸妈妈都是英雄。但是10岁到20岁进入一个心理上对父母轻视的年龄,瞧不起父母,他崇拜的人是电视明星,觉得父母天天唠唠叨叨的、胸无大志,整天发牢骚,自己不成龙成凤,还让我成龙成凤。20岁到30岁开始对父母有所理解。30岁到40岁对父母有些爱。人到了40岁以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