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故乡人》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5 08:07: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三毛散文《故乡人》

三毛散文《故乡人》

我们是替朋友的太太去上坟的。

朋友坐轮椅,到了墓园的大门口,汽车便不能开进去,我得先将朋友的轮椅从车厢内拖出来,打开,再用力将他移上椅子,然后慢慢的推着他。他的膝上放着一大束血红的玫瑰花,一边讲着闲话,一边往露斯的墓穴走去。

那时荷西在奈及利亚工作,我一个人住在岛上。

我的朋友尼哥拉斯死了妻子,每隔两星期便要我开车带了他去放花。

我也很喜欢去墓园,好似郊游一般。

那是一个很大的墓园,名字叫做——圣拉撒路。

拉撒路是圣经上耶稣使他死而复活的那个信徒,墓园用这样的名字也是很合适的。

露斯生前是基督徒,那个公墓里特别围出了一个小院落,是给不同宗教信仰的外国死者安眠的。其他广大的地方,便全是西班牙人的了,因为在西班牙不是天主教的人很少。

在那个小小的隔离的院落里,有的死者睡公寓似的墓穴一层一层的,有的是睡一块土地。露斯便是住公寓。在露斯安睡的左下方,躺着另外一个先去了的朋友加里,两个人又在做邻居。

每一次将尼哥拉斯推到他太太的面前时,他静坐在椅上,我便踮着脚,将大理石墓穴两边放着的花瓶拿下来,枯残的花梗要拿去很远的垃圾桶里丢掉,再将花瓶注满清水。这才跑回来,坐在别人的墓地边一枝一枝插花。

尼哥拉斯给我买花的钱很多,总是插满了两大瓶仍有剩下来的玫瑰。

于是我去找花瓶,在加里的穴前也给放上几朵。

那时候尼哥拉斯刚刚失去妻子没有几个星期,我不愿打扰他们相对静坐的亲密。放好了花,便留下他一个人,自己悄悄走开去了。

我在小院中轻轻放慢步子走着,一块一块的墓碑都去看看,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我在一块白色大理石光洁的墓地上,不是墓穴那种,念到了一个金色刻出来的中国名字——曾君雄之墓。

那片石头十分清洁、光滑,而且做得体面,我却突然一下动了怜悯之心,我不知不觉的蹲了下去,心中禁不住一阵默然。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曾先生,你怎么在这里,生前必是远洋渔船跟来的一个同胞吧!你是我的同胞,有我在,就不会成为孤坟。

我拿出化妆纸来,细心的替这位不认识的.同胞擦了一擦并没太多的灰尘的碑石,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

尼哥拉斯仍是对着他的太太静坐着,头一直昂着看他太太的名字。

我轻轻走过去蹲在尼哥拉斯的轮子边,对他说:“刚刚看见一个中国人的坟,可不可以将露斯的花拿一朵分给他呢?”我去拿了一朵玫瑰,尼哥拉斯说:“多拿几朵好!这位中国人也许没有亲人在这儿!”

我客气的仍是只拿了一朵,给它放在曾先生的名字旁。我又陪着曾先生坐了一下,心中默默的对他说:“曾先生,我们虽然不认识,可是同样是一个故乡来的人,请安息吧。这朵花是送给你的,异乡寂寞,就算我代表你的亲人吧!”“如果来看露斯,必定顺便来看望你,做一个朋友吧!”

以后我又去过几次墓园,在曾先生安睡的地方,轻轻放下一朵花,陪伴他一会儿,才推着尼哥拉斯回去。

达尼埃回来了——尼哥拉斯在瑞士居住的男孩子。而卡蒂也加入了,她是尼哥拉斯再婚的妻子。

我们四个人去墓地便更热闹了些。

大家一面换花一边讲话,加里的坟当然也不会忘记。一摊一摊的花在那儿分,达尼埃自自然然的将曾先生的那份给了我。

那一阵曾先生一定快乐,因为总是有人纪念他。

后来我做了两度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曾先生的确是来谢我,可是看不清他的容貌。

第2篇:最美故乡人散文

最美故乡人散文

这是一群土生土长的乡里人,经年的辛苦劳作使他们皮肤粗燥暗淡,体态和容貌过早地留下岁月的痕迹;男人大多壮实,女人多数丰满肥硕,且说起话来嗓音高昂,若用美丽可爱来形容他们,也许会有人嗤之以鼻。然而,正是看似粗俗的这群人,却把世间人情世故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用平凡的行动阐释着真,善,美的内涵,他们用无声的语言把中国传统美德世代相传。这就是我的故乡人,他们留给我的印象,何止是美丽可爱?

我曾染上城里人的疾患,对乡里人漠然鄙视。故乡,乡亲,这温暖的字眼,也不过是泛黄记忆中的一点残存。而几次遇事重归故里,乡亲们的热情友善、真诚淳朴,深深触动了我淡然已久的情怀,点亮了我近乎熄灭的心灯。我不禁对他们深怀敬意而由衷赞美。

那年三月,母亲猝然去世,家人一时慌了手脚。听到痛哭声,邻居们闻讯赶来,他们一面劝慰我们节哀,一面帮忙安顿母亲的遗体,年长的商量如何料理后事。不一会功夫,知情的人陆续到来,院子里顿时人头攒动。执事被请来了,他是村里专门义务主持婚丧嫁娶事务的。经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和指点,帮忙的人们便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他们有的布置灵堂,有的搭理棺木,有的烧水做饭,有的买菜买米,腿脚麻利的外出请客……大家竭尽全力,不分你我,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有乡亲们操心跑路,我们做主人的煞是省心,只需安心在堂前守灵。

三月的夜寒气未尽,但前来为母亲守灵的人却坐满庭院,东方破晓时才带着倦意悄然离去,而另一拨人又陆续前来筹备当天的活计。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帮媳妇们。从着衣打扮可见她们与时俱进,追求新时代的美,不过在她们身上,依旧洋溢着农村妇女特有的乡土气息。她们干起活来泼辣干练。乡里人殡葬的宴席要请厨师在家操办,这帮女人便是厨房的好帮手。择菜、切菜、配菜、蒸馒头煮米饭、刷盘子洗碗,全都由女人们分担。蒸馒头的活计十分辛苦、麻烦,供百十号人吃两三天的馒头,差不多要蒸十几锅。这帮女人麻利能干。她们使足力气把莫大的面团来回揉和翻滚,出锅的馒头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松软可口。半夜,寒风吹得人不禁打颤,可这帮女人还在露天临时搭的锅台上忙着蒸馍。她们没有怨言,没人临阵脱逃,像干自家活那样,精心地做着每一个细节,把真诚全都倾注在每一个蒸熟的馒头里。

目睹她们如此实诚,厚道,我感动的哑然无语。除了满心感激,我一时找不到合适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她们崇敬和赞美。我悄悄注视她们,发现她们没有雕琢和修饰的那张脸映衬下的双眸,竟是那样纯净清澈;平和的目光有如一缕清风,让人神清气爽。她们简单,真实,淳朴,就像秋天荒野盛开的雏菊那样清新素雅,却不失美丽的韵味。

乡里的男人力气盈满,掘墓穴,送葬,掩埋等气力活儿当他们莫属。面对沉重的灵柩,他们没人躲避,没人怕晦气,全身心投入其中去尽自己的一份力。乡村人就是这样,谁家有事,全村人会尽力相帮,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像城里人,干任何事情都得出钱雇人。

这就是我的故乡人,他们做着约定成俗的平常事,但在我看来却极不平常。故乡淳朴的民风,像一股涌动的暖流,温暖我的心扉,激起我对故乡美好的情愫;让我重温乡情的美好和珍贵。尤其是弟媳妇遭遇事故时,乡亲们热情援助,再次唤醒我对故乡的热爱和崇敬。

有一年初秋时节,弟媳收包谷时被农用车碾压,当时伤势十分严重。为了及时抢救,村里有人立即开车护送伤员赶往十多公里以外的县城医院。经医生诊断,伤者危在旦夕,必须及时去省城大医院抢救治疗。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弟弟一时没了主意。再说事故骤然,一大笔医疗费该从何处筹措?还没等弟弟缓过神,几位随后赶往医院的乡亲和朋友已经替他考虑周全,他们慷慨解囊,你一万,他五千……瞬间三四万元鼓囊囊的塞进弟弟的口袋,缓解了弟弟的燃眉之急。

几个乡亲陪护弟媳顺利到达省城医院,拖住了弟媳在死亡线上徘徊的脚步。经过一个月多治疗,弟媳终于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十多万元的治疗费并没有给弟弟他们带多大的威胁和压力,这些都归功于乡亲们的帮助。住院期间,家里秋收秋种这些农活没人经管,但村里人自发帮忙,解除了弟弟的后顾之忧。乡亲们帮忙收回几亩地包谷,剥皮晾干,脱粒装袋储藏。把收完包谷的土地被翻耕后种上小麦。后来据弟弟说,乡亲们当时给他们家搬包谷,有一天竟超过30多人。几亩地的辣椒红了,村里人自发帮忙采摘,运到集市变卖。乡亲们摘完一茬茬红了的辣椒,变成一沓人民币,等待主人归来移交。

弟媳终于要出院回家了,村里人像迎接自家亲人一样,在村口等候。在她回家休养的日子里,上门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几乎全村的人接二连三轮番上门问候,送大米、送挂面、送牛奶,礼品在一间屋子堆成了小山,甚至每天有人来送饭送汤。

乡亲们亲人一般的关怀,给弟弟他们一家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弟媳能闯过生死难关,后来竟没留下一点残疾,除了现代医疗技术发达,更得益于大家及时帮助。而这一切,何尝不是弟媳有幸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才不至于被灾难和困难压倒?而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看似粗俗的乡里人,他们的心灵竟是这样美好。他们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人世间的真、善、美。如果把他们平凡的故事告诉所有的人,我相信,善良的人们都会说他们美丽、可爱。

第3篇:难忘故乡人散文

难忘故乡人散文

故乡是我魂牵梦绕地方,故乡人,故乡情,陪伴我一生,让我永远无法割舍。

国庆长假里,我的母亲突然病危,我急匆匆赶回绵陽市三台县老家,探望母亲。一路上我心情沉重,担心母亲的病情。

我赶到三台县人民医院涪东分院,这里是刚建成的医院,医疗条件不是太好。这是在县城郊区,医院周围没有商店,饭店,病人和家属只能在医院食堂吃饭,过了开饭时间就吃不上饭了。要想买东西,只有医院食堂旁边有一个小卖部,不是什么都能买到的。这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的生活不方便。要进县城买东西,坐出租车单程就要十几元车费。因为这里是专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没有办法,只好坚持,治病要紧。

和我妈妈同病房的是一个退休老教师,她的儿子和女婿轮流照顾她。我们同在一个病房照顾病人,一会儿就聊成了熟人,老太太的儿子离开时我们就帮着照顾病人。到了晚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散文故乡人读后感五篇

散文故乡人读后感五篇

【篇一:《故乡人》读后感】

读完了汪曾祺的《故乡人》,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情。

打鱼的夫妇每天一言不发的在水中打鱼,秋天,水是很冷的,但更冷的,是两个人的感情。虽然是夫妻,但天天打鱼,却没有一句话,感觉像陌生人一样,各自干各自的工作。不久,女的病死了,就像秋天里飘落了一片枯黄的树叶,没有人注意。每天每天,男人打鱼依旧,唯一改变了的,就是女儿来赶鱼了。读了这一段,让人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冷淡”二字贯穿了全段,天气冷淡,人心也冷淡。后两段的基调轻松了许多。金大力就像中国无数的农村人一样,质朴、单纯。“干什么活,拿什么钱……”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感到他非常可靠。事实也的确如此,金大力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干活儿一丝不苟,却从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结尾处,说金大力老了,头发白了几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毛散文《故乡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毛散文《故乡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