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5 08:01: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引导语: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怀念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第2篇: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大师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孩子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孩子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孩子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孩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孩子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孩子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孩子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孩子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孩子的板书,指导孩子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孩子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孩子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孩子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孩子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查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孩子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孩子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孩子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材料、名言,抒发感情。

师:有关母亲,有关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孩子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孩子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孩子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孩子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孩子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热衷到网上去查查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查到我和孩子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孩子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孩子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孩子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孩子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孩子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第3篇: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

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

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

《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一些爱是《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