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 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
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2、3、4、5段,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1)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品味“摇篮”
生:“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的睡着。
生: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人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摇篮的感觉。
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既然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可见今天的气温也是挺温暖的,或是说今天就很像春天了。
生:我很赞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这里说一个词,很能体现摇篮的温馨──“慈善的冬天”中的慈善。
师:同学们对语言的品味可说是淋漓尽致,还有其它同学说说对“摇篮”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因为课文中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个样子本身就很像摇篮。
师:我很赞同你的理解。这里的“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我们将去掉和不去掉各读一遍试试看。
生读,得出不同的感觉。
生:去了“儿”就不能体现小山的特点了。
生:没了“儿”总感觉语言很生硬,不够亲切。
师:就是这样啊,让我们试着吧济南的这种地形画出来,体会一下其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对于“摇篮”作小结。
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
齐读品味“画”
生:“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色彩的美。
生:“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相间,美极了,像日本看护妇。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两种颜色的结合,更能创造一种色彩美。
生:最美的色彩莫过于这一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害了羞,把颜色给写活了。
师:分析得很深刻,有没有能概括这些色彩美的词语?
生齐答:花衣!
师:想不到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色彩斑斓,怪不得老舍先生要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因为下雪之后的济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引发“水墨画”的思考)
生:其实冬天的济南也不尽是色彩绚丽的图画,课文中说它还像张“水墨画”,还是唐代名手画的呢。
生:我反对,这里的“水墨画”指城外,不指济南城。
生:这样的理解太片面了,济南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没有专指城外或城内的。
师:同学们认为济南是仅指济南城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但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冬天的济南还是一幅水墨画”,如何理解?
生:冬天吗,城外的小山看不分明,所以大概都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白雪,所以称为“水墨画”。
生:还有屋顶的颜色也是黑色的。
师:从视觉,色彩的角度理解,有一定道理。我想请我们班里擅长绘画的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学生齐推荐一女生)
师:有画过水墨画吗?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水墨画好吗?什么样的场景适合这种画法。
女生:水墨画是一种不着颜色的中国画。平时我在画一些村庄,山水时会用到这种画法。
师:画城市,画大都市时没用吗?
生:我感觉大都市太喧闹了,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
师:嗯,看来水墨画适合宁静的氛围。课文里有体现宁静的地方吗?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就很有宁静,安适的感觉。
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
(师鼓励全班鼓掌)
师:谢谢我们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生:大概是因为这幅画太好了,既画出了色彩,也画出了宁静氛围(意境)
师:对,这幅画画得太好了,这是画吗?
生:不是,是冬天的济南。
生:是,冬天的济南本身就是一幅画。
师:是一幅什么画呢?
生:是一幅水墨画。
生:也是一色彩绚丽的画,水彩画。──师笑。
教师总结:冬天的济南的确是一幅画,我们领略了画中景,也欣赏了景中画。
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是一幅宁静和谐的水墨画。美呀,太美了。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但他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呀。
师:对这幅画的美深有体会的同学请站起来作一番朗读。
(全体学生皆起,教师参与,全班齐读3、4段)
品味“蓝水晶”
生:“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写出了冬天济南河水的清澈,也写出了水富有生命力,因为水是蓝色的。而且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我对这句话有一定的意见。蓝色是因为蓝天的倒映造成。而水的颜色是绿色的。绿色才是生命的颜色。
生:水的颜色的确是绿色的,因为水里有绿萍,水藻,岸边还有垂柳。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尽管是冬天,但依旧很温暖,富有生机。
师:那蓝水晶又怎么理解呢?
生:其实蓝水晶并不单指蓝色,这里面应该还有绿色,灰色,红色,黄色,只是天空是蓝的,大面积是蓝色的,所以称为蓝水晶。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说水很是清澈,所以才倒影了蓝色的天。那么,天空的蓝色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温暖。
生:天高气爽吧,天空的能见度也是很高的,所以才觉得特别的蓝。
师:看来不仅仅是水清澈,天空也是很明净的。真是天明水净呀。(师鼓励全班为刚才发言的学生鼓掌)
教师小结:济南又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即使是在冬天,济南的水也是如此的绿,如此的清,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在加上温晴的天气,这是一派天明水浄。真的可说是自上而下都是一片蓝汪汪了。
(全班齐读)
四、研读赏析(2)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生: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生: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
生: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
师: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
生:我在预习时了解到老舍先生曾在当过7年老师,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可见他对于济南是有着故乡般的热爱的。
生: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在北京是住惯了的,北京是很寒冷的,但济南的冬天又是如此温暖,可以想像他是多么的喜欢济南的冬天。
生:他还去过雾都伦敦,见到济南冬天的天高气爽,像个蓝水晶当然是很欢喜的。
师:因为深切的领教过北平“寒冬”的淫威,领教过雾都伦敦的昏暗,当老舍先生置身于温暖,晴朗,如画般的济南冬天时又怎不会一往深情呢?所以他在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老舍夫人回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
生: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
五、全文总结
师:当一杯清茶或是美酒入口后,回味的感觉是最好的,回味,也是无穷的。
学习《济南的冬天》,让你了解了冬天济南的哪些特点?你也该知道了怎样才能将我们周围的景物写得更美?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形成板书:
济南的冬天
温暖如春──摇篮
精描(比喻,拟人)
秀丽如画──水彩画,水墨画
深情(热爱,赞美)
明朗如晶──蓝水晶
六、拓展作业
以《温州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
(时值秋天,温州是学生所熟知的故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温州这个南方温暖的城市中,秋天也有着其独有的个性。这正是一次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体验感悟的好机会。)
第2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我的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陵川县杨村镇初级中学 李丽霞 导入: 师:我们刚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美,又要来领略老舍先生的冬之魂。不过,这个冬不是寒冬,而是暖冬,是令人向往的《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可是一个大作家,谁了解他的有关信息呢?
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师:你把课文下方的注释用上了,真是信手拈来啊。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一些代表作,比如——
生(杂然回答):《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等。
师:老舍先生本是北京人,怎么会写济南去的呢?那是因为在1930年前后,老舍先生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老舍先生写了一系列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其中一篇就是《济南的冬天》。“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对济南的写照。下面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到济南观光。
第一板块——美文美读 感知文意 1.2.3.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
师:刚才大家朗读了《济南的冬天》,请你找出能够表现济南的1
我的教学实录
冬天的特点的词语来。
生:“宝地”。生:“响晴”。生:“奇迹”。
师:大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咱们一起分析一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个“响晴”是相对于“日光”来说的,是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吗?
生:“不是”。
师:“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析一下“宝地”指济南还是济南的冬天?
生:“济南”。应该是“温晴”,因为温晴是指天气。师:对了。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大家要慢慢咀嚼。师评价:这个环节这三名学生非常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值得表扬。希望在下个环节大家继续努力。
第二板块——美段细读 理解文情
师:下面我们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为例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济南的冬天美景展现出来的?本环节咱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精读品味并且把你的见解说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会儿咱们在班上进行交流。
老师宣布本环节对每组的评价办法:
1、能够熟练、流利的进行交流得 3分,否则,酌情减分。
2、交流迅速、不磨蹭、声音宏亮得 3 分;否则,酌情减分。
我的教学实录
3、评价分值的任务有各组组长完成,下一组组长能够迅速给上一组作出判断,并能够说出得失分的原因。占2分。否则酌情减分。
4、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倾听得2分,每有一人不注意倾听扣除0.5分。这点有老师来评定。
生(精读、圈点勾画、组内交流)师:本环节要求每组c类组员回答问题。
一组交流:“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个“妙”字,成为了贯穿全段的线索,这个“妙”字抓住了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写的都是小雪之妙。
二组组长评价:“该小组回答不错,抓住了本段景物特点,但是,该组员回答时,声音太小,扣掉1分,该组先得5分”。
组员回答:“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个“顶”准确的表现了小雪的位置和形状,同时让读者感到雪很少、很轻盈,照应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好像日本看护妇”,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雪后矮松的形态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组组长评价:“该小组的回答非常全面,不仅说出了动词“顶”字的用法,而且还从比喻的修辞手法上进行了赏析。该组组员回答问题口齿清晰、流利、教态大方,组长表现不错。得8分。“”
三组组员回答:“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那么大,给它穿一件衣服,真可谓小景写大景。3
我的教学实录
同时,静中有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山、草相映的美景。
四组组组长评价:“该小组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了赏析。不错!但是该组没按老师要求由c类组员回答问题,而是由b类组员回答问题的。组长表现不错。所以只能给6分”。
师:真是铁面判官。这点以后大家一定注意!不能偷梁换柱、投机取巧。
四组组员回答:“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妙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后小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宛如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作者的喜爱之情自然表露。”
一组组长评价:“该组学生对这句话的赏析十分到位,而且还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声音宏亮,回答问题大大方方。但是,组长的声音太小,去掉0.5分。得7.5分”。
二组组长再次评价:“一组组长表现不错,最终总计得分为7分”。师:这个环节,由于我们的评价具体,各组组员表现很有,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各组都没有扣分的情况。每组加2分。这样,老师宣布各组最终的得分结果:一组7分,二组10分,三组得8分,四组得9.5分。下面咱们给获得第一名的第二组颁发合作学习回答问题最佳奖状。请二组所有学生上台领奖。大家给予领奖学生热烈的掌声。
我的教学实录
板块三——展示自我 表现美景
学着文章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以“最妙的是——”开头,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片段。
生:交流,相互评价,相互指正。
师:展示优秀作品。对其余学生作品进行针对性评价。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在2017年12月份,参加在陵川县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精心设计的一节课,讲课地点在棋源中学,同课异构,参加讲课的教师共有八位,听课的是来自全县各校的语文教师以及教学负责人。
本节课,正如同我当初设计的期望一样,由于引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这节课在教学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评委老师给予了最高分。及时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让整节课教师能够及时的考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改进和检验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片段一中,我对学生进行的是口头评价,对参与答题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并分析他们答案对错的原因。
片段二中,我对学生采用的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的方式,我没有单一的自己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进行评价,而是制定了一套评价标准,本套标准,以十分制记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与程度、组员的选择、组长的评价、声音的大小、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倾听得程度这些方面都进行了评价。教师仅从学生的积极参与、耐心倾听方面进行了评价。这套标准的制定,以及严格的执行,保证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片段三中,是写作能力的评价,学以致用是本节课的目的,学习了抓住特点、用合适的写作方法描写之后,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环节,对优秀的习作片段、以及学生个体对一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了评价。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方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紧紧抓住“学生是主体”这个角度来分析,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扎扎实实的利用语文教学的多元评价功能。
1、在日常学习中给予及时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让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锻炼自我评价能力。
3、将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学期总评成绩中。学期结束时,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评成绩一定的比例,促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5
我的教学实录
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4、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作为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评价活动什么时候进行、具体有什么评价要求等,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活动中,很难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学科自身的特色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以往单纯的鉴定、证明而变为导向、发展的评价功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评价中,除了以上评价方式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
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只有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才能收集到真正的信息,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李丽霞有感于赛课后
第3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在哪里吗? 学生:山东省。
老师: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 学生:北方。
老师:通常,“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毛泽东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的美称,清人刘鄂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人刘凤浩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可见,济南的冬天也肯定与北国的冬天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济南冬天的与众不同。(板书“济南的冬天”。放录音。)
老师:听完录音了,谁愿意有感情地把这篇文章朗读给大家听?
(不少学生举手。老师叫了四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1、2、3、4文段。)
老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第4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共13篇)由网友 “小卷毛” 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
第5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2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在哪里吗? 学生:山东省。
老师: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 学生:北方。
老师:通常,“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毛泽东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的美称,清人刘鄂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人刘凤浩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可见,济南的冬天也肯定与北国的冬天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济南冬天的与众不同。(板书“济南的冬天”。放录音。)
老师:听完录音了,谁愿意有感情地把这篇文章朗读给大家听?
(不少学生举手。老师叫了四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1、2、3、4文段。)
老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第6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时间: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
第7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方案一
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
第8篇:济南的冬天 教案教学设计
pingming
一、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抓住景物特征这个主要内容,还应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景物的。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分析: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白雪,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水中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