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红楼梦》的现代性解读
《红楼梦》的现代性解读
一、
在《红楼梦》中,作为代表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物中,因其各自的地位、身份、所处的具体环境,“媚俗”的方式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
在大观园里,通常有的评论家认为袭人是宝钗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袭人和宝钗的相似性。因此,把她划分到“金玉良缘”的阵营之中,宝钗在大观园里是作为上层媚俗的代表出现的那么袭人在大观园里就是作为下层媚俗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媚俗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上,她又有自己的特点,于出身于四大家族的之家不同,袭人出身于小市民家庭,而在贾府中的地位,是个丫鬟,不过她与其他的丫鬟还是有区别的,属于比较有地位的那一类“大丫鬟”。而她在贾府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把目标定位在了成为宝玉的偏房的目标上这同时也是她的一个主要的人生理想。
她为了达到目的,也和宝钗一样,使用了种种方法和手段,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媚俗,可以说她在心计和智谋上,并不下于宝钗,而且她因为出身小市民家庭,往往明显的体现出“俗”的特征来,袭人的确和宝钗有相似之处,她在大观园里给人的形象,也如宝钗一样,她为了达到目的,就得要讨好贾府能决定宝玉婚姻大事的人贾母,王夫人和凤姐是最主要的,因为她和宝钗、黛玉不同,她知道自己只能成为“偏房”。所以掌握决定权的贾母、王夫人点头,基本上就算定了,因此对她们不仅是讨好,而且更主要的是让她们卡年到她对宝玉的“积极”影响,因为宝玉与封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不肯媚俗的去“登科取士”,所以她为了让贾母、王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影响,就和宝钗一唱一合的在宝玉面前大肆鼓吹“经济仕途”。
而且因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低微,“人微言轻”,所以她采用的方法该呢感多是欺骗,在矛盾斗争异常复杂激烈的大观园里,可以说从上到贾母,下到普通的丫鬟、小厮,没有不被她骗的,不但媚俗的人她要骗,不媚俗的人也要骗。比起宝钗的冷来说,她还是比较有感情的,她对宝玉也不是完全没有真情实意的,对别人也不是没有真诚的时候,作为一个下层市民出身的人来说,她多少还比较有正常人的感情。可以说,她早欺骗别人而达到目的时,完全是一种违心的有时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不像宝钗认为只要能得到现实利益的做法,都是合理和应该的。
二、
袭人原来是侍奉贾母的,书中写道:“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日蕊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由此可见,之所以贾母将她赐给宝玉,只因为“心地纯良”,书中又道:“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是只有宝玉了”。他本性可能真是心地纯良,对宝玉的关心也不见得就是假的,但是她对别人,尤其是和她成为宝玉的“姨太太”有厉害关系的人,可以说就不是心地纯良了。
她首先取得了贾母的信任,可以接近宝玉了,可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为她达成目的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然后是王夫人,因为在得到贾母的支持后,望夫人的态度就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在看清了王夫人对宝玉的“不思上进”而困扰后,就百般的字宝玉面前劝说他媚俗,但是宝玉就是不听,由此她趁她母亲要接她回去的机会,开始耍了一个小计谋。她先在宝玉面前说:“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了,明年就出嫁。”又叹息到:“只以我来这几年,姐妹们都不得在一处,如今我要回去了,她们又都去了。”果然宝玉“不觉吃了一惊。”看到宝玉就范,她又故意说了不少什么非要离去的.话,宝玉越是说留下的话,她就故意说不留下的理由,可见她欲擒故纵,直到“只见宝玉泪流满面”,她才“知情有不忍,气已馁堕”,彻底的为她的“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的诡计所慑服,才说道:“我另说出两三种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说来说去,宝玉还是中了她预先设下的计谋。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两三百件,我也依。”
在袭人说的三件事中,最主要的是第二件,“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诽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她和宝钗一样都劝宝玉媚俗,但是又和宝钗不同,首先宝钗对宝玉的理解并不太深刻,她总是希望宝玉有一天能从边缘的拒绝媚俗,向主流妥协,但是袭人比宝钗更了解宝玉,她已经知道要宝玉放弃媚俗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向宝玉提出一个折衷的策略,蒙蔽贾政和其他人,在表面上“作出个喜欢的样来。”她在劝宝玉媚俗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欺骗伎俩。
首先,宝玉答应他三件事,她愚弄了宝玉。其次,宝玉答应假装读书考科举的话,蒙骗了贾政和王夫人等,尤其是王夫人,这为她成为宝玉的“姨奶奶”做出了主要的一步。果然,后来宝玉挨打,王夫人叫袭人问话,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只做出什么事来呢”这明显是向王夫人表态,她是知道王夫人的心意的,果然王夫人也觉得找到了和她同样想法的人,“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袭人已经取得了王夫人的信任,成为了她的‘心腹“,她对袭人也另眼相看了”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王夫人所的“大道理”,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话语,凡是认同这种大道理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媚俗,宝钗、史湘云、袭人等不仅相信折衷道理,而且还以语言和行动鼓吹和实践,所以她们在大观园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大观园的几次内部矛盾之处,她们都没有怎么受到波及。
不但如此,似乎还显得游刃有余,王夫人到底找到一个处处为宝玉着想,又懂得“大道理”的袭人,为了宝玉,她彻底被袭人愚弄,其实她利用袭人,袭人也从她那得到承诺。“你如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有了王夫人的允诺,袭人的目的实现基本得到了保证。王夫人其实还是为宝玉着想“宝玉果然有造化,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服侍一辈子,也就罢了。“但是她根本就不知道袭人只是让宝玉“作出喜读者的样子来。”袭人的目的是向上爬,无论宝玉以后是否考科举做官,她的“姨奶奶”的地位不会变,而宝钗想的更长远,因为她要做“宝玉夫人”只是第一步,她还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们都是从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处境出发来考虑的。
三、
媚俗的人从来都是表里不一,表面上袭人宽厚大度,待人和蔼,处处表现出“柔”,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骂她,虽然有理,却也忍让,宝玉把她的汗巾送给了蒋玉涵,她也没怎么责怪。甚至和她一样的丫头晴雯多次讽刺和嘲笑她,她也大都度的忍耐下来,宝玉一时生气踢得她吐血,她也不怪宝玉,反而替他隐瞒,处处总是委曲求全,但是这都是为了媚俗,讨大众的好,而故意装出来的。一有机会,她就暗中对别人设计报复,一但取得王夫人的信任,就借机排除异己,先后把晴雯、芳官等撵出了大观园,逐出贾府。明明是她自己“作怪”,却让晴雯担了“虚名儿”。袭人本性也许是善良的,但是她在媚俗的环境中,逐渐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变了自我,为了达到目的变得虚伪狡猾,到后来竟有些阴险了。
书中写道:“忽又想到自己的终身,本不是宝玉的正配,原是偏房。宝玉的为人还拿得住,只怕娶了一个利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后身。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光景,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了。”想到这里,她针都拿不稳,赶忙去谈黛玉的口气,听到黛玉说:“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她就想到宝钗,她们两个在个防那个面都相似,一排即合,何况黛玉还嘲笑过袭人“好嫂子”,道破了她的用心,表面厚道大度的她,更要“睚眦必报”。她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却为了一己私利,和宝钗串通一气,拆散了他们。可以说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之所以形成,也有她的“功劳”可称得上“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媚俗的人是最善于把自己伪装起来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伪、自私,没有自我和人格,为了谄媚大众而不惜失去个性,在媚俗的异化中,个性渐渐的饿被消磨殆尽。左右逢源,最后彻底的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潮的卫道士和牺牲品,袭人可谓费尽心机,但是最后仍然没有成为“姨奶奶”,到头来不免一场空。媚俗的人虽然善于伪装,但是一但被人揭穿,就露出了真面目,当宝玉说:“咱们私自说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有外人走风,这可奇怪了。”“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孩子到,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袭人的诡计被宝玉揭穿,立刻显出本来面目:“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的心思,比出这正经人来。”晴雯在时,嘲讽袭人,她也温和的忍受,晴雯走后,她被宝玉说中告密的真相,揭穿了本性,也不加遮掩了,这才是“出了名的至善至贤的人”的真实本质。
第2篇:解读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旨在解读《红楼梦》,解读《红楼梦》的创作思想倾向,揭示《红楼梦》是一部重言人情而非述政情,把不同人物写得各有其特殊个性、各有其活泼思想的巨著。同时,探讨《红楼梦》这部巨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及“一人一新”与“一事一新”的创作理论。《红楼梦》以生动鲜活的写作技巧,突显了“重女轻男”的思想。贾宝玉是最能读懂女儿这部天书的男性,是批判“重男轻女”思想的.勇士。《红楼梦》的主题故事是宝、黛、钗的恋爱婚姻悲剧。黛玉和宝钗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做着相同而又不同的一个梦,黛玉追求爱情,宝钗追求地位,结果都达到了目的,但都成为虚幻。其他主要人物,如凤姐有才贪财,因财致祸;平儿不平凡,以才事主,而不以色事夫;袭人既擒纵宝玉,又糊弄王夫人;晴雯担了虚名,反成狐狸精;探春自强不息,红杏总是一树春;湘云表面豁达大度,实则寒塘鹤影;妙玉、芳官不是遁世人等,《解读红楼梦》也都用新的观点,一一进行了解读。此乃一部较系统的《红楼梦》思想及人物评论集。
目录
第一章 女性为尊思想新——浅谈《红楼梦》的思想性
一、纠正对《红楼梦》思想的曲解
二、《红楼梦》的思想精华
三、《红楼梦》思想中的糟粕
第二章 真假互见艺术明
第三章 有情泪水无情婚
第四章 思想深处话人生
第五章 悲歌之外有骂声
第六章 才华助长贪狠心
第七章 宰辅之才丫环身
第八章 伴星何必扮贤人
第九章 因俏致死担虚名[1]
第十章 日边红杏一树春
第十一章 寒塘鹤影伴云飞
第十二章 众星拱向一北辰
第十三章 谋事成事均在人
第十四章 情既相逢未必淫
第十五章 令人景仰二英灵
第十六章 令人叹息有二金
第十七章 她们不是遁世人
第十八章 优伶可爱尼可憎
第十九章 懦弱不如耐清贫[1]
第二十章 寂寞心灵二女心
第二十一章 河东狮妒石榴裙
第二十二章 贯会虚假两姨亲
第二十三章 同为长妇不同心
第二十四章 母子同为黑心人
第二十五章 甘当晚辈为谋生
第二十六章 隔房兄弟两类人
第二十七章 庸官贪官俱可憎
第二十八章 造衅开端实在宁
第二十九章 高鹗续书无与伦
第三十章 见仁见智后人评
参考书目
后记
第3篇:解读《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中复杂的人设以及情节你是否还存在疑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它吧!
贾府的四个女儿,曹雪芹用心良苦地将她们命名为“原应叹息”,着墨稍多的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女子聪明有志气,但仍强不过命运,被录在“薄命司”中。
探春的出场以黛玉的视角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实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而探春也至多五六岁,外形远谈不上“削肩细腰,长挑身材”。但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曹雪芹不惜采用了将来时,在读者的头脑里印上这个美而不俗的身影。探春的不俗还表现在审美上。她托宝玉出门带些“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之类的小玩意儿,宝玉认为这些采办交给小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