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4 08:05: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7.失街亭

教学目标

1. 具体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的性格,并鉴赏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并把握情节错综复杂而结构井然有序的特点。

教材分析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失街亭》是从其中第九十五回、第九十六回节选的部分内容。这个故事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犯军令的严重错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通读课文,具体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的性格,并鉴赏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二是结合翻译,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并把握情节错综复杂而结构井然有序的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简介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还有庐凌、东原、钱塘等说法),其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耿介,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有政治抱负,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当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客,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他退隐林下,开始编写历史小说,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等。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充分发挥他非凡的艺术才能,根据民间故事、传说、戏剧及重要史料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所引的历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了这部75万字的长篇巨著。这部书版本很多,最流行的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本。50回以前,即在赤壁之战以前,写了中华大地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几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50回以后,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这个由“多极”到“三极”的变化是在几十年的混战中逐渐演变而成的。《三国演义》对上述三个政权的描写,形成了对比,其中以蜀、魏的对比尤为明显,这种对比集中在刘备和曹操身上,于是形成了一个“拥刘反曹”的倾向。

关于“志”和“演义”

志:文字记录。对已过事情的记录,属于历史著作。

演义:以一定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

二、理清情节线索,体会井然有序的特点和故事的虚构性

1. 由题目入手,理清情节线索,并把握情节错综复杂而结构井然有序的特点。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课文节选部分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孔明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和孔明的周密部署为线索,组织情节,前后反复照应。

以街亭攻守为线索:

(1)马谡具状守街亭,孔明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街亭,当道下寨,而马谡违令拒谏,屯兵山上;

(2)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孔明布置退却;

(3)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

三部分都不离街亭攻守。

(一)马谡具状把守→违令拒谏屯兵山上

孔明周密部署→命令谨守当道下寨

(二)司马懿围山断水→夺取

(三)孔明挥泪斩马谡。

前后反复照应:

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的几个问题上。其中关于“围山断水”,第3、5、6、7、9段反复照应,是作品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2.结合翻译,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教师介绍:《三国演义》全书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内容,记叙了97年间的历史情况,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各种复杂斗争。《三国志》作者陈寿以魏为正统,称颂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贬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基本思想倾向就是拥刘反曹。而民间认可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往往把它看成一部史书。

史料记载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分析史料要点:

(1)孔明为北定中原,兵出祁山,旗开得胜;

(2)魏明帝命张郃抵挡蜀军;

(3)诸葛亮派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

(4)马谡违反诸葛亮部署,惨遭失败;

(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责过错。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增添了一些虚构的情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俩充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他执法严明的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一段。

附:作者是怎么将史料敷衍成文学作品的

1.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为何形势陡转,一下便失去咽喉要道“街亭”?料敌如神的诸葛孔明,又怎会把重任交给马谡呢?

首先:加强魏方的指挥阵容。

史料: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小说:主帅--司马懿先锋--张郃

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旗鼓相当,智谋不相上下。

这一指挥阵容的升级,就为“失守”作了有力的铺垫。

其次:详细铺写了诸葛周密部署“街亭”之战的情形,说明了诸葛孔明任用马谡决非草率。

2.当司马引兵出关的消息传来后,孔明立刻作出判断“……咽喉之路”,一眼识破了诡计,准备满腔派员去守,此时马谡自告奋勇,愿领此任。作者在此既不违背历史真实,写孔明拒绝马的请战;又不能写他轻易应允,破坏自己的战略计划,那么作者是怎样处理的呢?

其一,马谡是“参军”,熟读兵书,颇知兵法,深通谋略。(这是用人依据)

其二,作者又写诸葛反复对马谡强调了拒守街亭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困难,意思是要马三思而后定,而马谡以“乞斩全家”立了军令状,诸葛便只得应允了。

但孔明并不放心,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相助,令高翔、魏延在街亭左右屯兵,准备救应。

这样铺叙既表现了孔明一贯的周密、谨慎、深思熟虑的性格特征。又反映了任用马谡这一重大失策的历史事实。

从马谡的言谈中已经隐约预示了街亭失守的趋势。

但马谡到街亭,究竟是怎样“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的呢?

情节依据: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马谡兵到街亭,麻痹轻敌,死守旧兵书上“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老套子,顽固坚持于山上屯兵。王平则再三相劝,要遵照孔明指教,在当道安营下寨。马谡则执迷不悟,大怒拒谏,王平无奈,自引兵离山十里下寨。果然,司马氏大军一到,把山四面包围,断了蜀兵汲水道路,山上无水,军不得食,蜀兵不战自降。马谡落得驱残兵狡猾而逃,王平、魏延、高翔虽奋力救应,企图再复街亭,无奈他们均不是司马、张郃的对手,又遇上郭淮、曹真兵马的夹攻,只得败退。

这样铺叙,使简明的史料具体化了,因而生动有趣。

3.诸葛孔明得知街亭失守,即密传号令,准备大军撤回汉中,他自引兵五千先退至西城搬运粮草。这时司马氏也引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寡悬殊,孔明又是如何“还于汉中”的呢?作者又巧妙地虚构了一声惊险、神奇的“空城计”(本文已删),最后,作者又是怎样依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创造地铺叙了“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一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文字?

作者围绕孔明军法严明这一中心,首先着力地渲染了二人深厚的私交。马“以丞相为父”,诸葛以为他们是“义同兄弟”,如此深交,还要挥泪将其斩首,表现了他执法如山。正当要斩马谡时,蒋琬的一声“留人”和一段劝谏插入其中,更使故事有波澜,有起伏。但孔明最后以统一天下必须用法严明的道理拒绝了蒋琬的劝谏。“流涕”斩了马谡。然后怀着悔恨交加的沉痛的心情,自作表文,上疏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表示“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重新备战,以为后图”。

至此,失街亭全部情节铺写完毕,故事头尾俱全,入情入理,生动具体,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第2课时

三、具体分析诸葛亮、马谡性格,并鉴赏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1.结合精彩片断的品读,具体分析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

这个故事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谴责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犯军令的严重错误。

深谋远虑

赏罚分明智者、有血有肉的人

严于自责

轻敌自恃

违令拒谏狂妄自大、纸上谈兵的庸人

死守教条

2.结合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但孔明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鼓励各抒己见。)

3.鉴赏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1)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喜怒哀乐、声音笑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往往能较好地展示人物性格。

马谡“三笑”

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三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言过其实、麻痹轻敌的性格。

对象 笑的原因 含义

一次 诸葛亮 亮周密部署,分派重兵把守街亭 觉得亮部署不当,考虑问题过于小心,不如自己判断准确。

二次 王平王劝阻他在山上屯兵 觉得王平见识短浅,不如自己熟读兵书,部署得宜。

三次 司马懿 司马亲自察看马之部署,准备来攻打 认为自己部署得当,司马氏若来攻打,完全是白白送死。

马谡之“哭”

马临刑前“泣”,违反军令,闯下大祸,对个人死罪无话可说,只能哭泣向亮替家小求情。他愈说愈痛心,悔恨交加,无法补偿,说完便大哭起来,作者只写其哭而不辩,表现其性格可爱的一面。

诸葛亮“三哭”

第一次 在“马嘱和哭”之后,为马的言语所感动,联想起二人往日的深厚情谊,对马的将死,从个人感情上深表同情,深感悲痛,于是鼻子一酸,便流出了眼泪,从严明军令出发又不得不将其处死。但在“叱左右推出斩之”的紧张气氛中便急忙抹去眼泪,“挥泪”二字极为准确。

第二次 蒋劝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故“妨心流涕”曰“合当斩之”,这比“挥泪”悲哀程度又深了一层。

第三次 当“武士献马首级于阶下”时,亮“大哭不已”。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亮乃一大智者,但“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亮此时的真实情态。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

《失街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写成智慧的化身,而是把它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署等多方面的性格。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这个人物性格更加丰富,更有魅力。并使故事的结尾显出悲剧意味,扩展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因此,这一情节历来被京剧等其他姊妹艺术所青睐。

四、结合《失街亭》片断,总结《三国演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作者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基本特征,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突出某个方面的性格。尤其是所谓三绝:“奸绝”曹操--奸诈过人,“义绝”关羽--“义重于山”,“智绝”孔明--机智过人。

2.长于描述战争。共写大小战争40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着力描写决定三国兴亡的关键性大战役,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都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3.结构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组织故事情节,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脉络分明。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所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用近于白话的语言写长篇是一种创举。

艺术上的缺点:

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可能与民间传人物的定型和历史材料的局限有关。

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第2篇: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学目标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1、围绕街亭战役失败的原因,分析人物言行归纳诸葛亮、马谡的形象特点。

抓住作品对诸葛亮由神到人的描写,分析作品的人物描写。

2、抓住小说中人物描写巧用的“三”分析人物言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千古风流人物。乱世出英雄,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么,谁才是其中最厉害的英雄呢?

是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一言以蔽之,曰:神(智绝)。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但是,他真的做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吗?否。街亭战役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惨败。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街亭战役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一、战前部署

二、战役经过

三、战后措施

三、那么就让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来看看街亭之战是如何失利的吧?

(一)首先让我们来看诸葛亮是如何部署的,有没有失误。

提问,总结。

一是三嘱马谡。一嘱利害,二嘱对手,三嘱兵法。

二是三将协守:马谡、高翔、魏延。

怎么评价?这里有没有失误?

明确:料事如神,谨慎周密。

失误则是用人不当。(简介马谡)

(二)其次再让我们看一看马谡如何用兵,有着怎样的表现,失误在什么地方?

明确:马谡屯兵山上,违亮节度,造成是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的表现:一笑丞相多心,二笑王平女子之见,三笑司马懿当死。

评价: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纸上谈兵,误国误民。读至此,直骂马谡该死。三斤鸭子二斤嘴。

(三)再看司马懿如何应对?

讨论明确:善断敌情,指挥卓越,老谋深算。

具体做法:

三探:一探有无蜀兵把守,二探则亲身前往,三探何将引兵。

三招:一围山断水,二放火烧山,三巧妙设伏。

评价:真不愧孔明对手,马谡焉能是他的对手。

四、街亭一役大败,蜀军损失惨重,功亏一篑,诸葛亮难辞其咎。那么,战后他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明确:嘉奖赵云,处罚马谡。

我们来看一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诸葛挥泪实际不止一次,找出来说一说它的作用。

明确:一哭是挥泪斩马谡,乃因与马谡义同兄弟:

二哭是为严明军纪,不得不杀;

三哭是恨自己无知人之明。

评价: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才会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原来最使我们感动的不是那个永远神奇的诸葛亮,而是一腔热血、忠心耿耿、情义深重的孔明先生呀!

五、讨论街亭失守谁之过?

小结:街亭失守,既有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命令,狂妄自大,骄傲轻敌,也有诸葛亮用人失察的问题,再加上敌人强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孰是孰非,再来争辩已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同时诸葛亮的形象与马谡的形象相互衬托,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让我们齐背〈〈蜀相〉〉,来结束我们这一课的学习吧!

六、作业

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空城计”一部分,并看电视剧相关情节,写一篇评论,比较两者在表现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方面,孰优孰劣。

第3篇: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一、教学目标

1.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一、 教学目标

1. 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 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 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失街亭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

2、通过鉴赏细节来概括人物的个性

3、归纳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

一课时完成,重点分析马谡的个性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然后再运用此方法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其余知识可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布置完成“自读提示”加以解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音乐结束后开始上课。要求学生说说听歌时想到些什么?然后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二、结合“自读提示”,整体感知相关内容。

1、教师简介《三国演义》,然后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2、简介《失街亭》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大屏幕展示)

(二)依据目标1、2,分析马谡的形象,品味马谡的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

1、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失街亭教学教案

失街亭教学教案(共12篇)由网友 “ginny”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失街亭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失街亭教学教案

失街亭教学教案

【导学新概念】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高四册第11课失街亭。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失街亭》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街亭》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