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文体及作者)1 “说”
2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二、朗读文章,初步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朗读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才美不外见()
1.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邪同耶材同才4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5.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6课堂练习:检测字句意义7练习:背诵全文。三深入研究,体会感悟
1.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2.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3.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2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问而后答,一锤定音)
4.归纳寓意
5.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四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
2、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全文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辛辣嘲讽)(愤怒谴责)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的内容: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究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读课文结束。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希望能帮助您!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4
导语:《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作品评价吧!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了解文体特征、领会深刻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重点难点:把握文意、理解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一比:谁说的含马的成语与诗句多。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看来大家积累的词语还不少,我们平时就可以这样子做读书笔记,让自己头脑中的词汇非常丰富。
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马是人类最为亲密的伴侣,与马有关的成语很多,与马有关的故事也非常多,比如说“伯乐相马”,谁听过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若生不能讲,则教师简要讲解,有一位唐代的文学家,根据这一篇故事,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马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简短的古文,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
1、只(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课文,把握内容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归纳有哪些重要的字词需要巩固。
四、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最好用小黑板展示)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明确: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深入探究。
思绪飞扬:如何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试借鉴文中语句回答。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技法探究: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说“马”呢?
要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知人论世”。
相识作者、了解背景(知识链接----作者、作品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作《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后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思想对接:
A、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B、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读《马说》,我们读出了韩愈的无限委屈,请你跨越时空,给韩愈写封短信安慰他好吗?
六、老师寄语:
学了此文,我们又多了一些关于马的知识,我们不妨将含有马的成语来一个大串联。我说上句,请大家接出有关马的四字短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朝着希望的前方高歌猛进。
第2篇: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脉络: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明确: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五、探究课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七、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马 说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
第3篇: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1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第4篇: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
第5篇: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
第6篇: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