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经典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3 08:08: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抗战老兵

关于抗战老兵的调查及思考

——以援越抗美老兵为例

摘要:抗战老兵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活着的纪念碑。寻找抗战老兵是对历史的铭记,寻找抗战老兵也是对战争精神的一种继承与传播。他们一心立志报国,把国家战的胜利看得比自身的安危更重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每一个老兵的脑海里,印在每一位战士的心中。

关键字:誓死卫国;一视同仁;爱国情怀。

前言

实践时间:2015年2月16日

时间地点: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

实践人员: 编导1431班 文飞兰 余纯纯 李淑媛 申小洁 邓子翔

实践内容:寻找抗战老兵,寻找活着的纪念碑。

实践方式:采访

一、老兵叙述当年中越关系

(一)采访援越抗美老兵,老兵热情接待

走访各家后找到了一位78岁高龄的老兵,当我谈及要同他做采访时,他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随后便呵呵呵地大笑起来,十分的开心。他叫陈长根,出生于1937年1月20日,汉族,湖南常德人,家住农村,老伴刚去世不久,我们小聊了一会后便进入了正题。说起抗美援越的事迹,老兵便与我侃侃而谈了起来。

(二)老兵谈及中越关系,神情严肃。

据老兵回忆,当时中越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越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中国一诞生,就把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1950年初,越南的抗法战争正处在困难之际,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

二、老兵讲述从军作战经历

(一)战前学习,几次转移。

老兵说他1959年十月在安乡报名入伍,十一月步行至阳县,在常德县学习中央文件和党的精神指导,后来他换上了部队的军装,两月后便前往长沙军分区参加入伍培训,培训一星期后又转到福建新兵团培训,在新兵团接受二次体检,并且在那学习军事科目,有时候会集体参加生产劳动(比如种植橡胶)。入伍培训结束后,他又进入到福建师部广州军区63师接受新兵训练,后被分配到627团2营4连3班当炮手,一年后成为二炮手,再后来他又当上了侦察兵。老兵一边点头一边慢慢地回忆着,一脸的认真,这更能说明老兵身为一名战士的自豪和骄傲。

(二)炮轰金门,开启作战生涯。

我询问老兵说:那您是什么时候去越南帮助越军的呢?老兵连忙说道:“这个不急,等我一一讲给你听。”我点头回应,他便接着说道;“当时是1964年,我回家探亲,在那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5年我们团队便转到了台湾,当时是中共交战,上级下命令炮击金门,誓死保卫厦门。在年底我们又转战广西,在广西凭祥市待命。就在1966年,中央下命令11月去越南与美作战。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们换上越南军服,秘密出国支援越南。

我又问道;越南人民都应该很激动吧? “那是当然,接待我们的越南百姓都热情似火,给我们送吃送喝,那可谓中越一家亲呀!”老兵回应道。

(三)驻扎越南北江,敌方偷袭失败。

老兵说:“那是我是炮手,在北江团队改名为8255部队,我是54分队。我们是炮兵,为了更好地射击敌人,为了不殃及百姓住房,我们通常把部队驻扎在山上,山底便是越南后勤部(也就是求助伤员、处理尸体的部队)。当时我们整个部队都节约用水,早上洗脸的水留着晚上洗脚,当时在山顶上,山上用水都得去山下挑,生活十分艰苦,环境恶劣。我记得到了夏季,有一天轮到我值班,正午时整个部队都在休息,我一人在外站岗。当时气温达到40摄氏度,山上石烟滚滚,太阳光十分强烈,再加上气温又高,所以眼睛都不能贴近望远镜,一靠近便会有种被火灼烧的感觉。在山顶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被分为叫做1、2、的、4、号,平日里2号(东)和1号(北)是上级指定观测的重点,当时我想到这是上级的指示,并且责任重大,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就在这时,2号(东)的山区间出现了浓烟,于是我立即拿望远镜对准东面观察,果然不出我所料,浓烟有所移动,后来我仔细一看在远处的山区的河面上出现了一架飞机,随后我拉响了警报,我锁定了敌方进攻的方向,接着全团紧急就位。飞机从湖面上飞来,高炮和机枪都不能向他射击,因为飞机离地面太低,如果攻击它地上的居民都会跟着遭殃。我记得当时一个团的兵力驻扎在此,飞机没有直接向我们出击,而是冲向了我们身后的大海,在海面高空中旋转一圈后便快速向我们进攻。于是我们立即转过身去应战,飞机迎面而来,这时的飞机飞的很高是射击的最佳时机,当时我是一名侦察兵,负责测距离,我们把距离锁定在2.8公里处开炮,但是由于阵地上硝烟太重,而且太阳太大,让飞机侥幸逃脱了。我至今仍记得敌方的飞机型号是RF-5C侦察机,在这次事件中我荣获了三等功。”

我听到这里便问道:立下三等功您一定特别开心吧? 老兵笑了笑说到:“能有多开心?当时就是觉得大好时机飞机却没打下来,太遗憾了!”

(四)敌方狡诈,我方顽强抗战。

“在我脑海里犹记得两件死伤惨重的事件,一件是在越南外素保卫越南铁路桥,当时我们部队组成了火力点,有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高射机枪,我是第二防线,使用的是37炮,第三道防线是58炮,第四道防线是100炮。)后来飞机往我方飞来,在第一防线处扔下了几颗炸弹后狡猾逃跑。高射机枪连死伤无数,后三道防线因为距离不到位无法射击,我们都束手无策。此事件过后,我方军队调整方案,在外素山顶成立了一个假阵地,我们在阵地四周斜插上许多竹竿,用铁片包裹住竹竿口点上蚊香成大炮,并且安排我连的副班长去假阵地上扔手榴弹虚张声势。而真阵地上却伪装严密,四处都铺满树枝杂草,并且个个士兵身上都披上树皮麻草。到了晚上我们便走到山下的后勤部队站岗,记得但是风特别的大,弄得人心惶惶的。第二件是607团一营第一次打了胜战,随后上级就命令他们立即转移,可是他们不听指挥执意认为那个地方很适合埋伏,因为一营的侦察兵一般都埋伏在那里的树上,后来敌方再次攻击,把那个地方的一营所有侦察兵都炸死,一个活口都没留。又因为侦察班离高炮班有一段距离,所以当侦察班全军覆没的时候,后方高炮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方炸弹威力强大,一颗炸下来三辆汽车都填不满那个坑。那个时候越南军队没有我国军队那样现代化,他们没有无线电而我国有,发现敌方都以砍树为准,敌人从哪个方向来,他们就砍哪个方向的树。”老兵一口气说了很多,最后拿出了他所有从军所获得的荣誉证书,从他脸上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当时战争情景都还历历在目,他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感到自豪!

(五)班师回朝

我听了这么多就急着问到:那您是什么时候回来的?那些士兵的遗体都运回国了吗?老兵听了后就激动地说:“我们是1966年回的国,回国前我们都去了战场辞行,只见战场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血腥味非常的刺鼻。后来我国战士的遗体都被葬在了越南的烈士纪念塔下。回国后我们又参加了几年生产劳动,当时正值*,我直到1968年3月才正式退伍。”

三、结束语

(一)老兵退伍的感言:

我当了九年的兵,退伍后国家给我每月350元的抚恤金,并且每年都会有一封慰问信。这点钱在现在这个社会根本不算什么,一分钱一分荣耀,我要的不是国家的钱,国家就是给我一分钱我也接受,但是我要的只是一个名分。同样的兵同样的从军历史得到的抚恤金却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不是钱的问题,是荣誉的问题,国家就应该一视同仁。当时誓死卫国的我现在也会永远一颗赤胆忠心向祖国,因为这是战争精神,是每个士兵的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

(二)我的感受和建议:

经过这次的采访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我也只是听他说,只能想象到当时战争的情景,当时我看不到的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心思,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感可以让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国情怀。我很自豪的是我的祖国是一个善良而又高尚的国家,无私地援助越南。但是,中国以巨大的牺牲帮助越共在一九七五年实现一统江山的野心,而讽刺的是四年后当年的生死战友却兵戎相见,不少当年援越的军人再次进军越南。这次不是打”美帝”,而是教训”忘恩负义”的越南小兄弟。当年风靡一时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对此就有过生动的描写:“敌人丢弃的阵地上,到处是成箱的弹药和横七竖八的枪枝,而且全是中国制造...大米倒不少,一麻袋一麻袋的,麻袋上全印着‘中国粮’的字样。”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中国的善良最后换来的却是越南的背叛,对此我也深表痛心!

现在中国的很多老兵都找寻不到了,有时候还要从外国人的口中听我们中国的历史,抗战老兵是活生生的纪念碑,我希望国家以及政府能够重视抗战老兵的晚年生活,他们不是历史的弃儿,而是国家的功臣。在此,我向所有的抗战老兵致敬。

第2篇:关于抗战老兵经典观后感精选

关于抗战老兵经典观后感精选

抗战老兵观后感篇一:抗战胜利70观后感

六·二班

焦 韵 雯20XX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早早的就在电视机前等候,心中按捺不住激动,巴望阅兵式快点到来。

随后,分列式检阅开始,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余13个徒步方队依次接受检阅,“咚—咚—咚”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踢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你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战士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紧接着,30个装备方队缓缓驶来,铁甲锃亮,一枚枚导弹如宝剑出鞘,直指苍穹,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

篇二: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

19XX年9月,经过14年艰苦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抗日老兵坐车经过阅兵主区域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身上大大小小的奖牌都代表着他们的浴血奋战。

外军方队、代表队参加阅兵,显示出中国的国际地位,这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骄傲和自豪呢!

抗战胜利纪念,凝聚起全民族奋进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磨砺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畏强辱、不可战胜的钢铁意志和侠肝义胆、忠勇奉献、家国情怀的崇高品格。今天,中华民族早已远离战争威胁,但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三: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

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燃遍了战火,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伤痕累累。从918事变到七七事变,从813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吟。 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决不会忘记。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所到之处,城市破坏,村庄被毁,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死伤人数35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5600亿美元之巨。 八年抗战,从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抛家别子,走向前线,有多少仁人之士抱着“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决心和信心,血洒疆场。他们当中有将军、有战士、有文人、有雅士。吉鸿昌将军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成了千古绝唱,光照千秋。

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表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长城。今年,我们举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发扬和唱响伟大的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民族复兴这个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篇四: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

六·二班

焦韵雯20XX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早早的'就在电视机前等候,心中按捺不住激动,巴望阅兵式快点到来。

随后,分列式检阅开始,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余13个徒步方队依次接受检阅,“咚—咚—咚”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踢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你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战士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紧接着,30个装备方队缓缓驶来,铁甲锃亮,一枚枚导弹如宝剑出鞘,直指苍穹,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12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雄鹰展翅,翱翔长空,向世人展示,中国人受欺辱的日子,已经永远一去不复返。

篇五: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

六·二班

焦韵雯20XX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早早的就在电视机前等候,心中按捺不住激动,巴望阅兵式快点到来。

随后,分列式检阅开始,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余13个徒步方队依次接受检阅,“咚—咚—咚”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踢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你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战士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紧接着,30个装备方队缓缓驶来,铁甲锃亮,一枚枚导弹如宝剑出鞘,直指苍穹,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12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雄鹰展翅,翱翔长空,向世人展示,中国人受欺辱的日子,已经永远一去不复返。

篇六: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巨大的、久远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段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在书中写过19XX年我国开国大典时,我们的武装装备被外国记者笑称为“万国牌”,只有骡马才是地产自中国。这段心痛的往事在现在终于可以雪耻了,心中不禁一阵激动。我们的习主席站在轿车上开始向检阅部队问好,那一个个高大魁梧的解放军战士像一杆杆标枪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散发一种不知名的硬气质,等待着主席的问候,等待着人民的检阅。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就是要告诉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要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众所周知,阅兵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展国力、扬军威的最好方式。

说到这里我已经给自己增添了许多担子,同为中国人,同是中华儿女。祖国是我们的,

我们也是祖国的。祖国的日益强大,日后的繁荣昌盛更加需要我们来完成。

‘和平’简单的两个字不是谁可以赋予的,没有遏制战争的坚固国防,和平只是一个幻想。只有强大的军事防备,才能保证国家和平、百姓的安居乐业、更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第3篇:抗战老兵资料

1.赵振英(抗日英雄)

赵振英,男,1917年生,黄埔军校14期学员,原国民革命军新六军14师40团第一营少校营长,1945年9月9日南京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警戒工作负责人。1950年考入南京大学。“*”期间受尽折磨,1975年特赦。2010年9月,注册个人认证微博。

1939年加入54军,1944年任中国驻印军第14师40团1营营长。1945年9月9日,在南京的对日本法西斯受降仪式中,他所在的第14师40团1营,作为受降仪式的警卫营,见证了受降仪式过程。

1945年9月9日早晨,受降地中央军校,大礼堂正门上,悬挂着中苏美英的国旗。正门上方的塔楼上嵌着一个巨大的红色“V”字以示胜利之意,下面悬着一块红布横幅,上面贴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会场”14个金字。

8时52分,悬挂在受降席和投降席上方的4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社会实践报告抗战老兵

社会实践报告抗战老兵(共17篇)由网友 “大都会”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社会实践报告抗战老兵,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暑假抗战老兵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抗战老兵社会实践报告

探访抗战老兵暑期实践贵州小分队是一支踏实肯干,不辞艰辛的队伍。团队成员9人,其中既有来自贵州的本地向导,又有来自草原的异乡儿女,既有刚毅果决的北方男儿,又有细腻温婉的岭南女子。这样的团队,既能最快领会贵州人的思维,又能用马背上的豪迈诠释战士铁血,既有勇毅,支持团队跋山涉水,又有温情,拂去老兵辛酸苦泪。团队会铭记着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求历史真相之是,创人不敢想之新。点兵已毕,只待出征,下个金秋,黔地的战斗故事将由我们重现,沙场图景一卷,还请君看。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抗战老兵采访提问

抗战老兵采访

【抗战老兵——梁德恩】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梁德恩在部队里主要学习医护知识,参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1933年1月17日生,现年82周岁,昌平东崔村人,抗日复员军人。1945年2月28日入伍,在部队里学医,学成之后,分到连队担任司药员一职,负责给伤病员进行救治。1945年6月精兵简政复员回家。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

虽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老人对当时的工作依然记忆犹新。如今82岁的梁德恩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不大的农家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切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屋子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以及老人珍藏的纪念章,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

在我县村乡村有一位老人,叫。如今101岁高龄的他,虽说很多事已忘记,但一提到当年浴血奋战打鬼子的峥嵘岁月,老人显得劲头十足。老人,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抗战老兵。1931年闹灾荒,16岁的外出乞讨,赶上国民党招兵,就报名参军。1936年,他所在的部队划归国民党军第13军,驻扎内蒙古。那时他已担任班长,参加了著名的百灵庙战役,这场战役共击毙、俘获日伪军4000多人。七七事变后,13军转战北平,在南口战役中,和所在部队防守居庸关,同日军激战三天三夜,屹立不退。不幸的是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中弹负伤。

这次战役后,23岁的升任国民党中央军13军89师上尉连长,1938年春天开赴台儿庄作战。当时,带领的6连,任务是死守县城的一角。那是一场拉锯战,打了5天4夜,几进几出,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8慰问抗战老兵

慰问抗战老兵 彰显阳光大爱

——九三学社城南支社一行慰问抗战老兵

感恩铭记心头,感动充盈心海!这是个寻常的日子,又是难忘的一天。

10月14日,秋高气爽,阳光明丽,在王爱萍女士的率领下,九三学社城南支社一行八人带着大米、食用油,羽绒服等慰问品辗转蒲城、临潼两地,行程三百余里,看望了三位国军抗战老兵。他们分别是蒲城县92岁的刘正运、87岁的姚丰顺,以及临潼区88岁的邢文华。他们三人在抗战时分别在自己所在部队当过步兵连长、机枪手排长和通讯兵,当年和他们同去参军的陕西乡党多数已经战死,解放后带着伤病回乡的老战友,能活到现在的已是屈指可数。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渭北高原显得愈发苍茫辽阔,路边的苹果树、柿子树上挂满金灿灿的果实。汽车行驶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车里人怀着无比崇敬感恩的心情,凝望着窗外壮丽的高原秋色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抗战老兵经典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战老兵经典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