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感悟:
道德经开篇,“论道”,道不可诉说,不可轻言;“论名”,不可诉说,难以表达。所以只能从“有”和“无”中体悟。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黑暗与光明,成功与是失败,生与死,水与火,都是阴与阳。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命运双生子,相生相克,就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而”道”,是万物奥妙的汇总。是不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物理、化学、生物?理工农商文?这些在道之中,让我想起哲学某个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说起来就是形而上的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读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任何的学科。
思考:既然道不可言状,那如何体悟?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第2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中空一样,它都一直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来有很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安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
【延伸解读】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该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远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欢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后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开普通的车子,把成功的光环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带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敞开随便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从身体、生命角度讲,寒是没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状态,躁,就是动起来,脱离这种状态,运动之后可能会过热、虚热,这时候就要静下来,把虚热清掉,让身体进入一种中正、平和状态。从经济生活角度讲,寒是赤贫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断努力工作,让自己脱贫,但当财富积累到很多的时候,就要心静,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作者:高风清扬
第3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书笔记1
《道德经》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众所周知,黄老之学重在“清静无为”,其思想为后来的西汉前期所用,大汉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为当世所用。近日,读老子之说颇有感触,无奈才疏学浅不足以评头论足,只得将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读了两遍《道德经》还是未能完全领悟,不过却有所思所想。我觉得老子的“清静无为”是整个道德经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样不能具体的语言去描述它,然而却蕴含于每一句话中。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直接论述何为道何为德,或
第4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一章:道玄
本章提出了“道”的概念(论道)
中心句:道指的是宇宙万物间存在的本源与实质,“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重点句
1.真正的得道之人清静无为,生活简朴却能满足,不以施舍者自居其功,自己贞正也能让他人贞正。
2.孔子是通过钻研“礼、仁义”和制度教化来寻求天道的含义,而老子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来寻求。而寻求“道”,重点在于内心的感悟。课外延伸: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
第二章:阴阳、无为
本章阐释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论道)
中心句:事物的两方面是相互存在、对立统一的。重点句
1.“无为”之道方法论:任由世间万物振兴却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不据为已有,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傲。
2.处世柔和达练,一切顺应自然,不强求功名。只看
第5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所创作,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文章惜字如金用短短五千多的文字包罗了人生观、方法论、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内容。全书分为道经和徳经上下两篇,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81章。鲁迅先生对《道德经》一书高度的评价,他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第一章,对于道的描述。老子的道不同于其他人的道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法则,玄妙无比。道是普遍存在的,但却是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就像苏东坡在《日喻》中对这个道理有个很精辟的比喻,太阳是有形的,人人可以看到,但经过用语言的描述给没见过太阳的瞎子听,结果却由铜盘错成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