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
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
道、释、儒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大支柱。而佛教禅宗主张的淡泊宁静、顺应自然,又特别符合古代知识分子受社会挤压的苦闷心智及恬淡地顺应自然的人生观。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诗佛”又是画家的王维,虽然已无画作传世,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画论和诗作,来探究他画中的禅意: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造自然的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意境界,其所创的破墨山水,实为后代文人画之先河。
王维,字摩诘,《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的画,至今已无传世,虽然无法直接了解他的画作的面貌,但我们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画论和诗作中,来探究他画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画中禅宗思想的成因
王维的画论中清幽绝俗的意境,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是相辅相成的。王维幼随母亲习佛经,常年素食,清心寡欲,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王维性情,在恬淡平和中又有重情的一面,中年丧妻后终生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唯有到山林泉水中寻找精神寄托。他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于是有人便将“诗中有画”看作王维山水画的一个特点。其实,王维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王维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诗中之佛”。而作为画家的王维,在自己的画论中很讲究“意在笔先”,其画作的审美指向和意境,自然也是充满禅意的了。
王维的前期是在官场中度过的,但随着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上台,杨国忠专权……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退隐之心日增。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王维同样把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遁入到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去弥补。于是,他的山水画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造了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意境界。
二、王维禅宗思想与王维的山水画论
王维生活的年代,也是中国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经过激烈的宗尊之争,南宗禅,亦即中国化的佛教始以正统焕发于世。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在佛家而言,“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磐境界。
从王维的《山水论》和《山水决》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讲究画作中蕴涵淡泊态度与豁达的禅宗精神,是宗教与审美的自然融合。
其实这种禅宗的思想,在王维的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他是开创“诗情画意”的画家,他的诗歌对于他绘画理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个人素质对于个人的画作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再来看看他的诗作中的禅宗画境: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辛夷坞》所描写的是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辛夷坞》一诗艺术地表现了“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这种同样无生无灭的禅理,也包含在了他的山水画理念中。
三、王维画里的禅宗世界
王维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他学过李思训“浓烈沉稳,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遂集二人之法,形成劲爽又柔美、随意又自然的线条。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无论作画还是吟诗,多山林小景,田园风光,清风明月,自然平淡,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而其平远的构图,也最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山居秋暝的野趣,多悠闲清雅之风。历代文人把他奉为文人画之祖,很真切地说明了王维的思想和风格是他们的骄傲。
在王维的水墨画理论中,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的确,他不是写实派,却强烈地具有自然之美。水墨作画,抓住的是精髓,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象。同样一座山,用几笔勾勒出它的神韵,中间适当留下大量空白,效果大于吃力地去画一草一木,同样的秋天景色,展示出“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山水论》),把真实的物体藏于意境中,远过于低级地模仿一个写实的存在。
王维的画作同时也是禅宗世界的展示:谈笑、歌吟、山水、笛声……然后以颜色和线条构成了画的内容。仿佛王维在说,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临风听蝉、月下弹琴、雨中观槿。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王维的绘画,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在他笔下,总是被赋予了一种禅意。这种禅意的表现并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一种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意境。
第2篇: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介绍
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介绍
王维 (701-761) , 字摩诘, 太原 (山西) 祁县人。在开元、天宝的盛唐时代, 是一个负盛名的诗人, 又是一个有才气的画家。
王维的成就, 不仅仅是能诗善画, 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 通过他的创作, 给以融化。苏轼评论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画有机的结合, 这是中国画的传统, 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他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 杨柳青青渡水人”,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之类, 说是“皆所画也”。
他的山水画, 是从多方面吸取长处的, 不但继承传统, 也还吸取当代画家之长。张彦远说他“工画山水, 体涉今古。”对于其同时代人, 他所尊重的是吴道子, 因此他所“画山水树石, 纵似吴生”, 但又能“风致标格特出”。在表现手法上, 他有多种才干。一种是“笔墨婉丽”、“石小劈斧皴”、设色“重深”的山水, 这种画法, 与李思训一派接近, 所以后人曾将小李将军 (此指李昇) 的作品误作王维画。另一种是“笔意清润”或“笔迹劲爽”的“破墨山水”。郭若虚论董源的山水画时说“水墨类王维”, 就这点来说, 王维与李思训的'画风是不同的。总而言之, 王维与李思训, 有同有不同, 所以根据唐宋人的著述, 偏于任何方面来看待王维的画风都是不恰当的。到了明代, 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种议论, 抓住王维“笔意清润”的特点, 说他“一变勾色斫之法”而专长“水墨渲淡”, 从而定其为“南宗之创始者”, 这与历史事实就不很相符。
第3篇: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究竟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1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4、《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7、《山
第4篇: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