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乐府民歌知识。
(3)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三、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语:
豫剧《花木兰》歌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乡亲门才有这吃喝穿
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裢那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婚来嫁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
唉咳唉咳唉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啊啊啊
尊一声贺元帅细听端详阵前的花木力就是末将
我原名叫花木兰呢是个女郎
都只为边关紧军情急征兵选将我的父在军急就该保边疆
见军贴不由我愁在心上
父年迈弟年幼怎比胡狼难回答忠孝心来广议啊
要替父去从军不用商量
我的娘疼女儿她苦苦阻挡
说木兰我发了疯啊言语巅狂
为从军避仆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
为从军与爹爹俺比箭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啊
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花木兰呢啊啊啊花木兰改木力我的元帅啊你莫保证荒唐啊啊啊竟有此事啊自那日才改扮呢巧装男子移千山涉万水轻丝重金在军阵常胆心呢我是个女子啊举止间是女藏在心里唯恐她被发觉犯了军纪贻误了军情事难退强敌那一日在军阵中箭伤疗孟元帅来看病又把亲来提那时我赖箭伤啊装腔作势啊险轻点露出来女儿痕迹随元帅十二载转回故里啊收拾起纺织袍穿上我的旧时衣啊啊啊
欣赏花木兰图片
二、配音朗读,幻灯片显示。
1、出示本文重点字音,让学生读并纠正。
机杼(Zhù)可汗(hán)鞍鞯(jiān)
辔头(Pèi)燕山:(yān)胡骑(jì)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著(Zhuó)
学生齐读:
3、指导阅读学生分层模仿朗诵,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答者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由沉思到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轻缓到重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既紧张又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悲壮豪迈的气氛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雄壮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赞美自豪
3学生自读以上4处。
4学生又齐读。
感知课文
作品简介及内容
乐府诗简介
木兰从军的时代背景:
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译过程
学生提问不懂的句子
老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给于解释
(1)惟闻女叹息()(2)问女何所忆()(3)愿为市鞍马()(4)旦辞爷娘去()(5)朔气传金柝(6)赏赐百千强()
(7)出郭相扶将()(8)对镜帖花黄()(9)出门看火伴()
出示以上2中的答案学生读。
正确理解以下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注意(4)中“儿”的含义。
让学生复叙课文,然后板书课文内容。
板书内容如下:A朗读要求。B主要情节。C内容概括。D结构框架:征战前--征战中---征战后
第二课时
按要求填写相应的句子
写木兰辞父母踏上征途的句子是:
战地生活的句子是:
写木兰征战十年胜利归来的句子是:
写一家人迎接木兰回家的句子是:
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才智的句子是:
人物形象分析
千百年来人匀为什么喜欢花木兰?以下列句式进行仿写说话
人们之所以爱花木兰,是因为她_________,是从诗句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花木兰的优秀品质可集中概括为_________
总结全文
品味语言
你发现这首诗在语言上与以前学过的文人诗比较有什么不同?提示从用词、句式、修辞上。
小结:句式自由、参差不齐,以五、七言相相杂。
语言训练
(1)互文修辞:进行翻译。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句式特点,我来说说。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不知他的姓(情),_________。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总理爱人民,_________。(老师出示孔子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天高任鸟飞,_________。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你来了,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来了。
探究木兰诗的思想性
忠、孝两全思想()2、反对战争,爱和平的思想()3、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4、男女平等的思想()5、淡薄功名思想。()(说出理由)
拓展性,你还知道其它女英雄吗?
小结:慕桂英、秋瑾、刘胡兰、刘彩凤、任长霞)……
延伸拓展
1、图片2、作诗。
第2篇:《走进古诗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想】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的复习掌握初中阶段学过(也有没学过的)的古诗词,体会其中的思想。并尝试让学生和古代诗词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2. 尝试将写作放在课内和课外进行的方法和途径。
3. 将文学欣赏引入写作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的熏陶,提升其人文素养。因为我始终认为,用文学色彩浓厚的语言来讲课,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会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一) “忧患意识”的激荡
(二) 精神的皈依--山水田园
(三) “豪放”的胸襟
(四) “婉约”词风
(五) 文人学士的哲学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文学欣赏和语文复习课,其目的是尝试走进我国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今天我和大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
(一) “忧患意识”的激荡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讲过《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家一定会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忧患”一词则来自这篇文章。当然,文章里讲的“是人也”指发于畎亩之中的舜,举于版筑之间的傅说,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举于士中的管夷吾,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里的百里奚。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是人也”也当然包括像孟子一样的古代皓首群经而汲汲于仕途且永远难于得志的一帮子文人学士。这些人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此人于庆历六年(1046年)诗人57岁被贬于邓县(河南邓县)时写成的《岳阳楼记》可谓脍炙人口,传诵万世。大家会背“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也是诗人当时刚被贬异地的所见与所感,那份凄切和无奈跃然纸上。还有大家熟知的《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此人于庆历六年(1046年)作者39岁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下了千人传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通篇的写景,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实乃情景交融。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等等文字均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道,艺术家(诗人)在愁眉不展的人中间长大。从童年起,他日常感受的观念都令人悲伤。大家知道,写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的千古绝唱的《离骚》即“罹骚”也。(罹,遭遇也)还有呢,大家看大屏幕:《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我读后,大家齐读一遍)这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于王叔文集团革新(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参加了王之集团)后,被先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时所写,文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诗人连遭打击、被贬遐荒的忧愤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文中的“惊风”、“密雨”比喻政治上的宦海**,以柳江的蜿蜒曲折比喻自己一日九回的愁肠。以被风雨搅乱的“芙蓉水”和被摧残的“薜荔墙”象征着自己和挚友遭受摧残的身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处于忧患中的诗人的焦虑和彷徨,及其为了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的宗教徒般的精神和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就是中国古人的“忧患意识”。我认为,这种忧患意识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学士的心中,正化为他们的血液和筋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那么,古诗人是否只知道在忧患中寻求精神的家园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在诗人的心中,还发现了流于“山水田园”中的涓涓细流……
(二) 精神的皈依--山水田园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山水自从晋朝的谢灵运开始成了独立的审美对象,田园也自东晋的陶渊明起成了淡化、消释人生悲苦的港湾。大家看谢诗中的《登池上楼》有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即是例证。而此人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边,写下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再看陶诗的《饮酒》(以下所有诗词均用多媒体展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文表现了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后,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突出了抱朴守静、返本归真的人生态度和志趣,最后以道家“得意忘言”的说法做结。)再看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塵雑,虚室有余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好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大家也会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是有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幽静,抒诗人恬淡、喜悦心情,颇具诗情画意,含隐居生活之情怀,具幽远、空灵的意境!)
至此,我们看到,山水不再仅仅是他们的审美对象,而成为诗人心灵、情趣、意志的化身。诗人也往往把田园看成是洁身自好、摆脱世俗纷扰的理想王国,他们用其内在精神和情感的净化力量,对这一环境加以美化。在诗中,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作者的情感冲突仿佛消失了,被遗忘了,所剩的只有对一己性情和个人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安谧恬淡的田园风光的欣赏,对超然自我、了无世纷的隐逸生活的满足以及对随遇而安、虚无寂灭人生观的自由观照,这是一座用复杂心态构筑成的自我保护的精神殿堂,其实质,我看是其理想不能实现的一种对山水的感情寄托而已!
那么,中国古代诗人除了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山水田园”情怀以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三) “豪放”的胸襟
看屏幕,我们一起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再看辛弃疾的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看到古人是多么的豪放、旷达!其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乃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一如莽莽苍苍的千里草原。还有呢,我们再来看一个老人的心声:(大家齐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的“壮心不已”!
上述“豪放”词风突现我们中华民族心胸似海,具有和世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可贵品质,成就了今日泱泱大国的风范和气度。一句话,“豪放”词风显示了我们中国人开放的心怀!同学们,我们写文章要写的豪情似海!当然了,我们一定要写现在这一群豪放的中国人!
(四) “婉约”词风
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不仅有如此豪放的心胸,也有绵绵的情思,那情思就像扯不断的丝线一样,悠悠的,幽幽的,请看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词写的如此的冷清和凄切!再看我们会背的课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俗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再来看也是一个李姓词人同时又是一代君主的李煜的一组词:
《乌夜啼一》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二》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从他的词中看到的是无尽的离愁和无奈的“亡国之痛”。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其词可谓“婉约”正宗!
至此,我们明白了“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的至理!以上乃中国文学史上的“婉约”一派。它的出现,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含蓄一面的具体表现。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在本质上是抒情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文人学士在国破家亡后一种无奈的人生写照,那种愁绪,那种寂寞,那种凄婉久久地回响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为我们的先人曾经有过的磨难而潸然泪下,从而可以激发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的确立。
上面讲过,中国的文人几度忧患,也曾徜徉“田园”,还有不羁的风范与绵绵的情思。我认为,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有一个“宇宙真理”的存在,对这个宇宙真理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的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五) 文人学士的哲学情怀
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有一个词叫“中国文化”,其实,这个词反过来讲也非常正确,即“文化中国”。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个文化之邦,是个人文精神极度弥漫的国度,而这种人文精神的承载和传承者则是以“诗人”为代表的中国古文人。他们除了写大自然,写生活,抒情思之外,还在叩问着人间的真理何在。从最早的老子、孔子、庄子等诸子的著作中,我们就发现了那原始的素朴的思辩的火花的迸发。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八十一章)其中的“道”便成了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人生至理,以至于我们看到写《日喻说》的苏轼先生,在其作品中写道:“道可致而不可求。”当然,大家都清楚,东坡的意思是“循序渐进,(道)则自然而至。”这个“道”其实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学术思想等。讲到儒家,我想起了写《爱莲说》的周敦頤先生,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写出这么千古绝唱的周先生其实是宋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请看其
《太极图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其文揭示了阴阳互动的原理,具辨证思想。还有那个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观书有感》),也是一位大哲学家,其学说对“理”的阐述精辟入微。他们二人开启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理学”流派。尽管这个“理学”被有人斥之为“存天理,灭人欲”,当然,这种学派的历史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殊不知就是自他们开始,也就是他们从此提升了中国人的哲理思辩能力,也叫抽象逻辑思辩能力。正是他们,使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和世界其它哲学相提并论(注:世界上的其它哲学当然包括了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自此开始,我们中国诗人的生活中有了哲学,我们中国哲人的生活中有了诗,也就是说,我们有了诗人哲学家,一如西方有了诗人哲学家叔本华(当然包括尼采)和海德格尔一样!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生活被诗人哲理化了,也被哲学家诗化了,自此,我们就在诗的王国和诗人的王国中穿行,我们成了诗化的一群人……理所当然地,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新诗人!他们就应该是你、我、他……
【课外写作】
写作提示:根据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或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请你写一篇“走进古诗(词)人”的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
第3篇:《秋天》教学设计(参赛)(鲁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烟台十一中王晶
教学设想:
语文,讲究听、说、读、写,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尤为重要。“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对于一些比较优美的诗文,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浅显的略读课文,我认为在了解内容主题的前提下,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给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声音把这优美的意境表现出来,另外,让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蕴含其中的优美的意境。因此,在设计《秋天》这篇诗歌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主题的基础下,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再配以钢琴曲《星空》的背景乐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的风采,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秋天,我又进行了比较阅读,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课后的《秋景》和《天净沙.秋思》来多方面的感受秋天,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第4篇: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