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2 08:03: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几篇诗歌的思想内涵,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1、加强诵读体会意境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主题与技巧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过程方法]

[难点]

1、学会朗诵,正确把握节奏,重音

2、理解形象化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学习过程]

1、情感导入,听《乡愁》曲

2、听朗诵示范,体会诗歌情感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第2篇:余光中《乡愁》教学案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

余光中《乡愁》内容和思想从思念母亲、妻子上升到对祖**亲的想念,将台湾海峡同胞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下面是余光中《乡愁》教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析】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三、感知·探究

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

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教师范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⑵学生自由诵读、反复体味,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大屏幕显示:诗歌节奏的划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ya)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⑶荐读点评:

学生自我推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2、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⑴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⑵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⑶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

诗人借助“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这是诗人写诗常用的`“托物寄情”法。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和大陆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3、悟──感悟诗歌的构思美:

学生质疑、自主谈感受。

第3篇:《乡愁》课文教学案

《乡愁》课文教学案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以下是《乡愁》课文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 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 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 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 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 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乡愁课文优质教学案

乡愁课文优质教学案

《乡愁》的写作是一次性的,它是两岸的政治拉到满弓时激发的写作。下面是乡愁课文优质教学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乡愁》课文优质教学案

《乡愁》课文优质教学案

《乡愁》语言简洁凝练,形式整齐,朗朗上口,并且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下面是《乡愁》课文优质教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余光中《乡愁》导学案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

导语:余光中的《乡愁》导学案有怎样的学习目标呢?余光中的《乡愁》导学案讲述哪些学习重点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的《乡愁》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篇一: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播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2、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3、教师找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二、研讨课文,思考问题。

1、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小时候、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