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1 08:09: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工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 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2篇:蚌埠市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蚌埠市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蚌埠市经济委员会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必须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市委书记梁卫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指导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利用集聚生产要素的平台作用,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和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聚集度高的产业集群,并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特色”。蚌埠“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同时,要构建六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了解我市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探讨我市工业发展思路,实现“十一五”工业发展既定目标,我们做了此次调研。

一、蚌埠市工业产业基本现状

蚌埠市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冶金、纺织、烟草等34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老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70余种,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5项,省级名牌产品21项,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8个。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12.6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6.48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7.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6.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1.40。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三个优势产业。2005年,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其中,化工累计完成现价工业产值63亿元;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28亿元;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实现产值8亿元。纺织、卷烟、酿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 万元,万元和,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工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已定。蚌埠“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力争突破8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打造7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户;力争实现500亿元工业投资。规划为我市工业发展构建了宏伟蓝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结构调整趋向合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三大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壮大,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工业性投资持续增加,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传统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丰原、华光等企业为依托的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工业园区发展顺利,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6个,已建成面积41.9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数679户。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功吸引香港伟业集团、台湾大乔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园。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16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47.25亿元,同比增长40%。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国别和地区达到105个。

然而,我市工业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大企业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结构升级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工业竞争力相对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产品偏少;缺乏大项目支撑,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我市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虽然我市产业门类众多,但规模较小,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市没有一家企业达到百亿元以上规模,超十亿元企业仅4家。行业内的企业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链中相关企业联系不强;企业间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配套企业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进度。

二、全市主要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1、化工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全市有精细化工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拥有丰原集团、八一化工、环球药业、天润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品涵盖原料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农药、化肥、涂料、化学助剂、试剂、粘合剂、香料、食品添加剂、橡胶制品等多个门类,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柠檬酸、燃料酒精、L-乳酸产量国内第一位,邻苯二胺世界第一,硝基氯苯世界第二位,赖氨酸国内第二位,加氢法对氨基苯酚、扑热息痛、肝通国内第一位。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速。产品链不断加长,呈交叉发展之势。以丰原集团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具有500万吨/年粮食加工能力,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化生产。八一化工集团主要产品为有机化工中间体,在国内可延伸生产80多个产品,广泛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及橡胶制品等行业,产品链越往下延伸,技术含量越高,效益越好,污染越少。目前我市用八一化工产品向下加工产品有一批企业,如海兴化工、九采罗、族光、虹桥、永艳、八一药业等一批企业,达到20多个产品,这些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天润公司拥有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的苯酐装臵及生产能力1.8万吨/年聚丙烯酰胺生产线,还拥有年产1000吨油田化学品和1500吨富马酸装臵各一套,技术国内先进,市场前景很好。该企业规模正迅速扩大,将形成我市精细化工产业又一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工要进一步加强规划,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相互配套,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加强市场竞争力,做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2、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条件。我市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通过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努力实现产业规模的提升,已形成压缩机、消防车、起重机、数控铣床、家用机床等一批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形成了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刹车蹄(片)、滤清器为主导,汽车油箱、车轮、油缸、变矩器等为有力补充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群。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正在形成,汽配产业园围绕自身整车建设项目,发动机、制动系、悬架系、表面涂装等相继建成或正在实施,铸造、锻造、汽车覆盖件模具、冲压焊接件、发动机零部件、带钢等项目巳经规划,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以安瑞科、安利机械、昊方、晶菱机床、滤清器、汽车油箱等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已形成年产800台压缩机、500台起重机、100万套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100台数控铣床、60O0万套滤清器、30万套汽车油箱的能力,规模正在壮大。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条件。虽然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总量不大、研发能力偏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但经过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业内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滤清器、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刹车蹄(片)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空调电阻器、变矩器、汽车音响电路、低温启动装臵等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汽车轮辋、汽车油箱、滤清器、消声器、汽车专用电子及集成模块进入整车企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市场,较大地提升了蚌埠在全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地位。尤其是我市滤清器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企业已达70家之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成为国内四大滤清器生产基地之一。我市滤清器产业具有发展快、技术相对领先、产品种类多、市场分布广等特点,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滤清器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依据我市滤清器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市滤清器产业已初步具备发展集群化条件。

3、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企业12家,产品范围涉及电子显示材料、新型建材、玻璃容器、特种玻璃、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等领域。主要企业有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盛通玻璃有限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和奥普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其中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安徽省唯一的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基地,产品包括在线镀膜玻璃、ITO导电膜玻璃和汽车挡风玻璃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拥有的国内首创超宽幅光学玻璃连熔生产线及其产品获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已列入国家火炬项目计划。另外全市保温瓶胆年产量已突破5000万只,占全国产量的1/3左右。

4、纺织产业尚须整合。我市拥有纺织及服装企业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产业门类已包括棉纺、毛纺、麻纺、丝绸、针织复制、针织机械、印染、服装、化纤、产业用布等十多个门类,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十五”重点改造提升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批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主要产品毛纺行业已具备从原毛初级加工到毛纱、绒线、毛纺面料、高档服装等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曾是安徽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毛纺生产基地。已形成年生产精纺呢绒150万米、粗纺呢绒100万米、绒线(毛线)70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宏业毛纺有限公司、安徽宝安毛纺有限公司等。棉纺织及印染业现有各种坯布纺机10000多台,各种纱锭近30万绽,年生产坯布2亿米、纱5万吨、年印染坯布能力为7000万米。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生产灯芯绒企业,另外还有麦科特安徽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大宏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省锦绣纺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服装已形成年产各类服装1000万件(套)、革皮服装30万件的能力。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蚌埠市瑞丰制衣有限公司、五河县服装总厂、蚌埠市兴光服装公司等。其它,如针织、化纤、产业用布等均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目前,我市纺织行业的主要特点一是产品种类多、门类齐全;二是企业数量多,互相合作少;三是产业聚集度高,规模普遍偏小。从我市纺织产业结构看,其上下游产品已具备配套条件,甚至达到一条龙生产。但由于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互不了解;同时,部分企业新上项目没有经过本地区调研,匆忙上马,所生产产品由于规格问题,无法配套本地企业,致使80%以上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在外地,难以形成本地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我市纺织产业集群,首先要全面开展我市纺织产业调研,摸清产业状况;其次,尽快成立纺织行业协会,加强信息沟通,制定行业规划;三是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扶持和协调,对纺织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小,但发展潜力很大。我市信息产业现有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34户,产品有电子仪器、液晶显示器、导电膜玻璃、力敏传感器、导电膜玻璃、电阻器、二极管、集成电路、电子接插件、应用软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为30201.76万元,利税为5381.31万元。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现有蚌埠财经大学、蚌埠学院、蚌埠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国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第40、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单位,具有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和高科技的开发能力,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一批以安徽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蚌埠双环集团公司、拓普森电池有限公司、安徽亿多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已经或正迅速形成亮点。另外,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已将我市列入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市信息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聚集化生产的是传感器行业。蚌埠曾是全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传感器行业中占重要位臵。省信息产业厅有关领导亦非常关注其发展。目前我市从事传感器生产的企业有23户,专业加工传感器应变梁的机加工企业10余家,从事应变梁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的企业3家。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占地约12200m²,现有职工400余人。具有年产各类力敏传感器8万只,各类应用仪器6000台的生产能力。其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一定规模的有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公司、蚌埠长达力敏仪器公司、蚌埠天光测控仪表厂和蚌埠日月仪器研究所四户民营企业。其中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是2005年省科技厅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我市传感器产品可与我市很多企业形成配套,如蚌埠起重机厂生产的吊车的限力器、称重显示器等,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机进气口、出气口和工作腔的压力显示器等,蚌埠天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化工原料系统上需安装千余只压力传感器和变送器等。我市传感器产业目前规模虽小,但由于企业数量多,产品用途广泛,附加值高且无污染,因而发展潜力很大。应通过扶强扶优将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把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作为龙头产品,以政策引导传感器制造业的内部关联,形成力敏传感器及其应用仪器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利用好驻蚌41、214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开发与其配套的传感器应用仪器、仪表及相关应用系统,将我市传感器产业做成大产业,使之成为国内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产品的产业基地。

三、我市工业应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

(一)培育三个产业基地

1、机械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汽车零部件以汽配五金产业园为龙头,以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蚌埠汽车油箱有限公司、昊方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建设好铸锻、模具、制动系、五金等项目,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刹车蹄、刹车片、球头球销、摩擦材料、车轮、滤清器、空调离合器、油箱等产品,形成年产6万台汽车发动机、1亿只汽车刹车片、600万套汽车球头球销、3000万套汽车模具、3600万只汽车摩擦材料、125万套汽车减振器、500万套汽车空调离合器、200万套汽车钢圈、85万套汽车车轮、50万套汽车消声器的生产能力。机械装备以安瑞科、安利机械、晶菱机床等公司为骨干,重点发展压缩机、数控机床、起重机、消防车等主导产品,形成年产1000台螺杆压缩机和天然气压缩机、1000台普通升降台铣床、500台数控铣床、12万台油缸、3.5万台液力变矩器、1.8万台机床、700台汽车起重机、1600套高集中度聚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臵、400辆中低压消防车的生产能力。

2、丰原生物质产业基地以丰原集团为主导,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的比较优势,用足用活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能源替代政策,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重点发展生物乙烯、环氧乙烷及其衍生产品、燃料酒精、聚乳酸及其衍生产品、无毒增塑剂、油漆涂料的无毒溶剂等系列产品,在我市形成年产80万吨工业酒精和燃料酒精,30万吨生物乙烯和30万吨L-乳酸延伸产品的生产能力。强化桔杆利用技术攻关,强力推进桔杆转化利用,拓展原料范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建成一批桔杆加工企业。积极利用我市现有的生物发酵技术和化工分离技术,深入研究生物质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力争“十一五”未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质产业基地。

3、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以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蚌埠盛通玻璃有限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和奥普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为骨干。重点发展优质石英砂、优质浮法玻璃、超白浮法玻璃、汽车安全玻璃、超厚超宽玻璃和玻璃镜片等主导产品,形成年产50万套汽车安全玻璃、600万片树脂镜片、1.8万吨超厚超宽玻璃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光学玻璃、玻璃器皿等日用玻璃产品,形成年产8000万付光学玻璃镜片、60万件光学玻璃、5000万片树脂镜片模具、7亿只日用玻璃器皿的生产能力。加强玻璃装备与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开发功能玻璃、工艺玻璃,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二)发展五个产业集群

1、滤清器产业集群。

以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同升滤清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其它滤清器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发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滤清器产品。加强与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家产品配套的同时,力争车用滤清器总生产能力占全国3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滤清器产品生产、出口企业群体。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滤清器产业集群。

按照我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应加快推进我市滤清器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和扶持,尽快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开发新品,提升品牌,延长产业链,加强与整机厂家配套。通过已组建的滤清器产业协会,制定规划,交流信息,协调沟通,规范行为,杜绝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力争将我市滤清器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2、硝基氯苯系列产业集群。

以八一化工集团为龙头,以海兴化工、九采罗、族光、虹桥、永艳、百仕、八一药业等为骨干,以八一化工集团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为主导,大力开发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2.5万吨/年对酚综合利用项目、1.5万吨/年对(邻)氨基苯甲醚生产线改造等项目,扩大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国内最大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集群。

3、纺织产业集群。

以骏晖公司、瑞丰制衣、富达服装等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市纺织品面料齐全的优势,提升现有服装生产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免烫灯芯绒、大豆蛋白纤维毛条等面料的服装新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创名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我市服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服装加工企业集群。

4、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以蚌埠双环电子集团公司为主体,不断加快电阻器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将精密片式电阻、厚膜功率型电阻器、精密片式分流器、车用电阻器、军工及国家重点工程配套产品作为主攻目标。建成2亿只汽车用电阻器项目,规模达到国内同行业第一,占国内市场份额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精密电阻器生产集群。以高灵传感器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长达力敏传感器有限公司、天光测控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变送器,加速研究集成化、智能化传感器与变送器,形成国内最大的力敏传感变送器生产企业集群。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集群。

5、专用机床产业集群。以蚌埠晶菱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金洋家用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蚌埠家用机床厂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各类专用机床产品,积极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高技术数控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专用机床生产企业集群。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积极利用产业引导政策的制定来间接干预和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平衡资源投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规范企业行为,防止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要营造开放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让投资有利可图,调动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加快推动行业协会的组建工作,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二)发挥园区主要载体作用,带动产业集聚。把工业园区整合为产业功能区。要按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整合工业园区。明确工业园区定位,以大项目和增量投入带动园区整合。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引导外来投资、企业新建和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

(三)抓住重点环节,增强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谋划龙头项目,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鼓励企业拿出产业链上的某一功能模块与别人合作,进行专业生产,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

(四)构建公共平台,形成有利于产业集聚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以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为重点的支撑服务体系。因此,要进一完善和发展政府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要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地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脱颖而出,持续扩张;重视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本地落户。

(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要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〇〇六年九月十三日16

第3篇: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XXXX市制盐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201X年X月XX日,XXXXXXX集团XXXXXX率领XXX部一行XXX人到XXXX市考察了制盐工业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重点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依据实地考察情况,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一、应城市概况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区西南。距省会武汉市96公里,东距孝感城区49公里,县域面积1103.38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应城市岩盐资源以储量大、纯度高、分布广、埋藏浅而闻名全国,分布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最丰富的藏盐地段含盐厚度为200-500米。应城市现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渝铁路穿境而过,汉宜高速、武荆高速横贯市境。

二、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情况

1、岩盐资源概况。

应城市岩盐分布面积140平方公里,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9-3-30 23:33:18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工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