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二、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ァ∪绾稳シ治鲂∷抵械娜宋镄蜗竽?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环境):
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军情紧急)
思考: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 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ァ(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ァ(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ァ⌒〗幔赫面、侧面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3、那司马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小说中司马懿的其他表现,思考讨论
明确:
(1)认真阅读课文“司马中计”分析司马懿。
(2)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则读后感。
2、《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空城计(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足智多谋
司马中计 临危不惧
孔明释计
第2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
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花斑上表演。
第3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
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理解内容,突破难
第4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
第5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
第6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
第7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十二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