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昆虫的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1 08:06: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夏天的昆虫的教学设计

夏天的昆虫的教学设计

夏天的昆虫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呱呱叫【guā】 竹篦【bì】 栖息【qī】 嫩绿【nèn】

碧绿【bì】 清脆【qīng】 厉害【lì】 缚住【fù】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呱呱:形容极好。

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之意。

缚住:捆住;束缚;捕获。

⒊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课文导入

播放一些昆虫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具体谈谈对某些昆虫的认识。

三、教学步骤

1. 提问:通读全文,请你概括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在写法上,有的主要描写虫的叫声、饲养;有的主要写虫的形状、捕捉方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2. 提问: 课文说了哪些关于侉叫蛐子习性的内容,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①就会呱呱地叫;②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的更爱叫;③咬人。

3. 提问:课文说了哪些蝉的品种,它们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生命力很强。②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③叽溜:最小,暗赭色,因其叫声而得名。

共同点:喜欢栖息在柳树上。

4. 提问: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请你写一个于“螳螂”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头、翅膀、颜色和脉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喻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

5. 提问:阅读全文,想一想:夏天的昆虫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蝈蝈、蝉、蜻蜓、刀螂这四种来介绍?介绍每种昆虫各说了些什么?

明确: 这四种昆虫是作者童年在家乡的时候常常见到的昆虫,甚至在作者童年的时候跟这些昆虫一起嬉戏过,仔细观察过,有些还捕捉过,这对作者来说是童年珍贵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①介绍蝈蝈的时候说了蝈蝈的种类、习性和蝈蝈的饲养方法。

②介绍蝉的`时候主要是介绍了蝉的种类和捉蝉的方法。

③介绍蜻蜓的时候主要是介绍蜻蜓的种类。

④介绍刀螂的时候就主要写了刀螂的外形。

6. 提问: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结束语,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以前读过的,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记住这段话,注意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

明确: 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写法。作者通过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道出了自己写这篇的主要意图,就是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多多的去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四、作业布置

短短的,作者就将四种昆虫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都于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你们自己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从外形、生活习性、饲养等方面给你们所观察的动物写一个小片段。

第2篇:昆虫教学设计

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166中学 李晓娜

一、教材分析

《昆虫》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的第二课时。

本章主要从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环境来探讨动物类群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本节是本章最后一课时,主要讲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无脊椎动物——昆虫以及昆虫所属的节肢动物和能够跨越多种环境的两栖动物。昆虫是生物圈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而且分布广泛。其中蚊、蝇、蝗虫等生物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尤其是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知识较为零散,但是许多知识都为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说本节课有着承上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照课程标准,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阐明昆虫与空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技能目标:

(1)通过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确立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不猎杀蜻蜓,青蛙等有益动物。

(2)通过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概述昆虫、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难点:(1)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阐明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

(3)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难点应包含于教学目标,目标要全面具体完整,重难点要简练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关于探究实验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小组讨论方式设计探究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并把自学内容表达出来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开始形成人文情怀,并开始形成主人翁精神,已经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在本节课及时进行环保理念教育,效果立竿见影。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能力有限,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一定牢靠(去掉),设计实验并加以实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在探究实验中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指导的作

用。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征、求知欲望等方面分析,尽量避免口语化。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将应用生物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问答型教学、学导型教学和探究性教学三种方法并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五、教学策略与建议

本节是本章最后一课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动物都有与各自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并且通过第一课时《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的学习也了解了鸟类的特征和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所以讲到本节课,一切水到渠成,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内容,只是本章的知识较为零散,而且许多内容都为日后学习做了铺垫。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知识的内部联系的同时还要把握好讲授的尺度。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由鸟引虫

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首先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接下来由鸟类是脊椎动物中会飞行的生物,提到无脊椎动物中也有可以飞行的生物,引出本课课题:昆虫。由一句简单的话语开篇既可以使学生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为本堂学习昆虫和鸟适于飞行生活的共同点做了铺垫。

2、学习新知,认识昆虫

先请同学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昆虫名称,再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并介绍其中一些个体,比如可以危害西瓜,南瓜等瓜类植物的有害昆虫黄守瓜等。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习的进一步深入。紧随其后,出示蜘蛛和蝎子的图片,抛出问题:它们是昆虫么?在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之际进行引导:要想判断一种生物是不是昆虫首先要知道昆虫的特征。顺利引入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昆虫的特征.结合一段多媒体影片,学生得出昆虫的特点:三对足两对翅,身体分为头胸腹,体表有外骨骼。并以观察昆虫的代表——蝗虫的模型,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1):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当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材24页的观察与思考时,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加深对昆虫翅的形态结构学习,指出每种翅的名称和特点是对昆虫进一步分类的重要依据。这种对动物分类知识的预处理,为突破本课难点(2)阐明昆虫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做出铺垫。在点拨过程中,还可以请学生思考蜻蜓的翅痣对蜻蜓飞行的作用以及给人类的启示:人们最初发明飞机时,发现飞机在高速飞行时,机翼会因为振颤而断裂。后来科学家研究蜻蜓的翅痣,发现这不起眼的翅痣,能够在蜻蜓快速飞行时,防止翅膀因为振颤而断裂。后来人们仿照蜻蜓的翅痣,在飞机的机翼上添加了平衡重锤,从而保障了飞行的安全。这个启示说明昆虫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初步达成情感目标。它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今后学习本册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仿生”做了良好铺垫。

在学生掌握昆虫的翅的特征之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短片《翅和足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比较得出昆虫的翅和鸟翼的结构在飞行上存在有哪些共同点。由此突破本课难点(2)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了解了昆虫的特征,这时学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蜘蛛和蝎子不是昆虫,那么他们是哪类动物呢?自然过渡到本节另一个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

3、继续深入,理清调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进行学导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对比图片,得出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有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完成教学重点(1)。并通过对照蝗虫的图片判断出昆虫也符合这些特点,得出结论:昆虫也属于节肢动物。此外虾蟹等甲壳动物也符合节肢动物的特点,所以他们也是节肢动物。此时关于节肢动物、昆虫、甲壳动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易发生混淆。所以我将其设置为本节课难点(2)。同学间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用组织结构图,维恩图等多种形式表示出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将本章学到的所有动物类别都体现在关系图中。这些关系图直观简洁的表现出了动物的分类关系,进而突破了难点(2)并且为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打下良好基础。

4、回顾总结,引出两栖动物

结束了节肢动物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本章在水中、陆地上和空中三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学习。学过之后,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是局限在单一领域中。比如海龟生活在水中,可是要到陆地上产卵。这类动物很多,此时学生可以自由举例,举例中一定会提到青蛙,并且可以说出青蛙是两栖动物。但是很多学生误以为鳄鱼、海龟也是两栖动物,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还不清楚两栖动物的概念。而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知识会比传授一个新知识更坎坷。所以我把两栖动物的特点既设为本节重点,又设为本节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一段视频介绍两栖动物,又从网上下载多种两栖动物的图片并配以介绍,还请学生就呼吸器官、生活习性等关键点与爬行动物进行比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两栖动物的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内容,我们在八年级下册还会有讲述,因此,在这里学生只需概述两栖动物的特点并能举例即可。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两栖动物中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还有一些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由此达成本课情感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四个环节标题需要完善

结合基本功比赛的教材分析整体修改一下,后面加教学反思或设计体会。

第3篇:昆虫教学设计

:昆虫。

(1)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片。(展示部分昆虫)

提示:你知道片中昆虫的名称吗?可以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布置学生介绍昆虫资料。

教师介绍:昆虫标本

(3)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变化过程。(观看录像片)

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

(4)看书第2、3页分析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

(5)总结归纳。

①昆虫身体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昆虫的动态有什么不同?

③自然界的昆虫与人类有关系吗?

(6)自然界昆虫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你能想象你和昆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吗?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7)补充课题另一部分:我和昆虫。

(8)欣赏优秀作品。

3.提要求,完成作业:

内容生动有趣; 表现手法多样; 昆虫特点突出;

颜色鲜艳漂亮。

4.教师辅导要点:

(1)构图饱满。

(2)人与昆虫表现生动。

(3)颜色漂亮。

5.展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夏天的昆虫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呱呱叫【guā】竹篦【bì】栖息【qī】嫩绿【nèn】

碧绿【bì】清脆【qīng】厉害【lì】缚住【fù】

⒉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呱呱:形容极好。

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之意。

缚住:捆住;束缚;捕获。

⒊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课文导入

播放一些昆虫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昆虫王国》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电影《虫虫特工队》预告片断,让学生走近美丽而神奇的昆虫动画世界。

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啊!看到了谁的故事? 板书:昆虫王国

(二)观察探究

1、那么你们对昆虫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老师来考考你,玩猜谜语游戏。

2、图片欣赏感受,认识、了解昆虫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类型的昆虫图片。出示昆虫的图片,学生小组内欣赏讨论,昆虫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总结昆虫特点。

教师:大家说得可真棒。课件出示:昆虫不管怎样变化多端,但通常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它们形状各异,色彩丰富。

4、教师根据昆虫的特点画出蝴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昆虫是对称的。

5、出示两幅图片,(一幅静态,一幅动态)教师提问:你认为哪幅画出来最具有美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形态丰满

(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昆虫主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我和昆虫有个约会》主题阅读

活动方案和实践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阅读昆虫的相关书籍等,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

2、诵读昆虫类的诗词,阅读昆虫类经典文章,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3、观察昆虫的成长,亲近自然,爱护每一个小生命。

4、通过昆虫类好书推荐、昆虫之旅学习展示等,学会表达,勇于展示。

5、爱上阅读、学会思考,敢于多动手实践。

课程设计:彭志辉

二、资源的选取

1、有关昆虫的诗词(古体和近代,乃至于童谣)

2、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亲亲自然系列等等

3、整本书: 法布尔昆虫记(10本张广学推荐版)《小牛顿科学馆 14 独角仙—昆虫家族大集合》等等

提前购买准备昆虫类的上百本书籍。

4、影视:《昆虫总动员》、《自然密码》、《 昆虫生死斗》等等

5、实践:观察一只或一群昆虫,写出自然笔记

养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昆虫标本制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夏天的昆虫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夏天的昆虫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