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1 08:05: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

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惜抱轩文集》卷十一)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译文

闽县郑君,名际熙,字大纯,为人节操卓异,处事厚道重友情,勤奋好学而志向远大,享年三十六岁,功名终止于举人,知道他生平的士人,没有谁不思念他。郑君刚得中秀才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就向别人借来了仅一丈大小的土地,筑成茅草房后居住,他每天为炊米奔走来奉养父母,妻子吃山药,郑君却觉得很满足。邻居吴生,也是耿介正直的人,死后没钱入殓。郑君看重他的操守,独自前去亲手安葬他。将要离开的时候,看见吴生的母亲年老憔悴,衣服破旧,就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吴生的母亲。吴生的母亲知道郑君也没有多余的衣服,不忍心接受,郑君把衣服放在屋中,快步走出去了。

郑君考中举人之后,将要去京城参加会试,路过苏州。有人告诉他说:“有从闽地来的举人到此,突发疯癫之病,大骂当地官吏。官吏把他抓了起来,恐有不测之祸。”郑君吃惊地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啊!”立即告别同行者,徒步来到关押那个人的地方,为他准备医药,从吃饭到便溺,都是郑君操持帮助。恰好有郑君所认识的显贵之人到苏州,郑君请求帮忙免除这位举人的刑罚,他才被释放。郑君立即护送他南下,到了乍浦,遇到他的家人,郑君才与他告别离开。因为这件事,郑君往来苏州一个多月,错过了会试日期,没能参加考试。

郑君的`文章高蹈脱俗,他在乾隆二十一年中举。同考龙溪知县阳湖的吴某看到郑君的文章非常高兴,把他列为考中者的第一名。等郑君见到了吴君,吴君说:“我不必见您,看到您的文章,就知道您一定是德才出众的人。然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您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愚昧之辈争福禄。”郑君从此以后经历三次会试,一次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没来得及赴考,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郑君心中不愉快,就不再参加考试,去掌管漳州的云阳书院,回来的时候在龙溪拜谒吴君,最终在龙溪去世。

郑君有个弟弟字大章,年少时与郑君共同学习,兄弟二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长大之后和郑君同样有名。郑君去世八年之后,大章考中进士做编修。去年,我和大章一同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大章每日见到我,总像是有话要说但又止住了。今年秋天,我因病请假,大章凄然地说:“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我的兄长看不上当代人的文章,而在追念仰慕古人文章方面,就会忘记休息和吃饭,放弃交际应酬之事,来探求那些文章的深意。可惜没看见您的文章,否则我的兄长一定会很喜欢的。现在我的兄长去世十四年了,您又将离开,怎能得到您的文章为他作传呢?”我为此感到悲伤。当年我的同乡方苞宗伯和他的兄长百川先生至友至爱,百川去世之后,方望溪宗伯成为显贵。我家乡的前辈都告诉我说,方望溪宗伯同别人说话,一谈及百川,总是痛哭流涕。现在大章与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大纯的学问品行都卓越,虽然生前不得志,为其墓做表应该可以勉励后人。我不畏惧写文章,(但担心不能传达郑君大纯的品格),大章彰显哥哥风度的想法(不能实现),就更可悲了。郑君无子,他的诗文集叫《浩波集》,大章为他刻版发行。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写。

第2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注释

1.郦: (lì)

2.兽: (zhòu)

3.徂: (cú)

4.戊: (wù)

5.樗: (chū)

6.汶: (wèn)

7.麓: (lù)

8.磴: (dèng)

9.鼐: (nài)

10.圜:(yuán)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派姚鼐记述。

作者简介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着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清乾隆28年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儒雅”.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所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

重要词解

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当其南北分者 当(在,正在)

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着,引申为冒着)

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

其级七千有余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

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把着)

及既上 及(等到……时)

苍山负雪 负(背)

明烛天南 明(照亮)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或得日或否 得(获得)

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

僻不当道者 当(面对对着)

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

分析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编辑本段内容和结构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第3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本文主要为欧阳修写一位应山处士一生经历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原文】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一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斗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合集8篇))由网友 “太空人喜之郎”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连处士墓表原文和翻译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姚鼐《郑大纯墓表》原文阅读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