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物理导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0 08:07: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生活中的透镜物理导学案

生活中的透镜物理导学案

生活中的透镜物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通过模拟制作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与使用,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加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94-96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B层全部完成,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2.问题导学:(3分钟)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透镜的知识,请回答:

凸透镜对光线起_____ 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起_____ 作用。

(2)光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在一些光学器件中就需要使用透镜。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透镜吗?

请举例: 、 、 都是用凸透镜。

四、探究过程

1、照相机:(8分钟)

提问: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元件是 。

演示:利用光具座,在光屏上找到照相机所成的像。

自主探究:(1)指导学生用凸透镜、圆纸筒(两个),半透明塑料薄膜制作模型照相机。

(2)用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物体,调节镜头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在屏幕上的像。

(3)总结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 、 的实像。

2、投影仪(6分钟)

观察:课本第95页图5.2-4的投影仪原理图:

思考: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在这里平面镜的作用是 ,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 能在屏幕上成像。

总结: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 、 的实像。

3、放大镜(5分钟)

问题:怎样才能找到放大镜所成的像?怎样观察到它所成的像?

小实验: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

总结:放大镜成像特点:放大镜能成 、 的虚像

4、实像与虚像(10分钟)

阅读课本第96页实像与虚像以下内容,回答:

(1)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都是由光线 而成,可以用 承接,是实像;放大镜所成的像只能通过眼睛看, 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2)思考:为什么虚像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光屏承接?

(3)实像与虚像有什么区别?

第2篇:第14课 生活中的透镜 学案

第14课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一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名师引领

1、放大镜:

已知条件:放大镜的焦距f=20cm 问题1:要想看到教材中文字的正立的放大的像,对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有什么要求?

问题2:要想使看到的文字的正立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

回答1: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应小于焦距。回答2:应增大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

2、幻灯机、投影仪

将平行光管前的字母“F”作为幻灯片,探究以下内容:

问题3:光屏上的像相对于物来讲,上下左右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4:若想使光屏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和物体到透镜间的距离?注意:像大于物、像距大于物距。回答3: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回答4:增大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并减小物体到透镜间的距离。问题5: 如何理解平面镜在投影仪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6:若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如何改变投影仪到屏幕间的距离?同时如何移动透镜?

回答5:平面镜在投影仪中起改变光路的作用。

回答6:若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一些,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透镜下移以减小物距。

三师生互动 共解难题

例题

1、幻灯机的幻灯片 插在凸透镜的焦点后面略微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所得到的像的性质是_____。

分析与解答:当物体位于凸透镜f和2f之间时,在透镜另侧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实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幻灯机 答案: 倒 倒立、放大、实像 例题

2、用照相机给全班同学拍集体照,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面,应采取的措施是将照相机离人_____些,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_____。

分析与解答: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f以外时,在透镜另侧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实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照相机。拍摄时有人没进入画面,说明此时物的像大于画面应使像变小,需将照相机远离被照人,增大物距。随物距增加,像距应减小,同时像也减小,这样同样大小的底片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像。正确答案:使相机离人远些,镜头离底片近些。例题3:用变焦头照相机(焦距可调节变化),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人的清晰的照片,拍头像特写时比拍全身照时照相机的焦距。分析与解答:首先应清楚题目所给的已知,由实际应用找出对应的物理模型。“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人的照片”是说明物距相同;特写和全身照指的是像的情况,“拍头像特写”比“拍全身照”时照相机成的像要大些。本题中虽然物距相同,但由于焦距不同,造成物体和焦点到透镜的相对距离不同。例如焦距大时与焦距小时相比,虽然物距相同,但焦距越大,物距相对于焦距的比例越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因而像相对较大。因此物距远近,实质是相对于焦距而言的。拍特写时,成的像比全身照大,说明“物近”,即相对于焦距的比例比拍全身照时小,实际物距相同,所以拍特写时相机的焦距大。答案:大

四积累运用 举一反三

(一)、填空题

1、凸透镜的镜片中间_____,边缘_____,对光线有____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间_____,边缘_____,对光线有____作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的距离。

3、下图中P、Q分别是凸透镜的两表面(球面)的球心,A和B两点分别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的位置,OA=OB=10cm。透镜的主光轴是_____,透镜的焦点是______,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透镜的光心是_____。

4、如果把很小的点光源放在_____透镜的______处,能够使通过透镜出射的光变成平行透镜主轴的光。

5、某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离透镜15cm处的纸上形成一个最小的亮斑,这个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6、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像。

7、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透镜,形成一个_____像。

8、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时,为了看清楚物体的细微之处,应将放镜放在物体的______方,并适当调整距离。

(二)、选择题

9、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10、下图是几个同学画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11、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12、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3、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14、凸透镜L1、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f2,已知f1>f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多 B、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少 C、平行光经L1与经L2偏折的一样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5、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三)、作图题

17、画出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8、画出折射光线经透镜前的入射光线。

19、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你在方框中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答案:

1、厚,薄,会聚,薄,厚,发散

2、焦,光心到焦点

3、直线PQ,点A、B,10,点O4、凸,焦点5、15 cm6、凸,会聚,缩小的、倒立的7、凸,凸,放大的、倒立的8、上

9、D10、B11、B12、B13、A14、B15、A16、C17、如下图所示

18、如下图所示

19、如下图所示

第3篇: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课件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课件

《生活中的透镜》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课件,欢迎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生活中的透镜物理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透镜物理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