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三万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虽小,却寄托了每一个普通群众的希望和诉求,是折射党风政风的大事,是指导扶贫脱贫工作的有益帮手。下面,*****小编为大家精选了3篇新三万民情日记,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新三万民情日记一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新三万民情日记二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2001年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新三万民情日记三
20xx年12月,新一轮“三万”活动开始了,此次活动重点是为每一个村民小组挖一口当家堰塘。12月份,农业局局长王德凤先后3次带领局党委、局三万工作组一行人到村宣传政策、征求群众意见,并亲临堰塘现场,实地研究堰塘整治方案。2012年元月9日,天空有些阴沉,临近春节,也是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年货的时候。这一次,我们又来到了当初陈三芹带我们去的那口堰塘。这口堰塘的故事还得从第一次“三万”活动说起。
20xx年3月,全省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如万户”活动。市农业局的联点村是位于聂家河镇的白家淌村,一个偏远的山区小村,从市区开车到村里要50分钟。市农业局发动全局干部职工走遍了白家淌村每一个村民小组,走进了每一家农户。2011年3月28日,我来到了三组村民胡心兵的家里,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陈三芹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说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旁边的农户张继兰与陈三芹是妯娌,听村干部说“三万”工作组来了,连忙向我们说起山区缺水的困难。我们在她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她们饮水的堰塘。只见陡峭山壁下由于雨水常年冲刷而形成的4米 的大坑,塘底未见任何水的迹象。陈三芹告诉我们,这口堰塘为周围10几户提供饮水,近几年,这堰塘底子漏水,夏天还好,一有雨水来,村民就赶紧把水接到自家的水窖里。可是到了冬天就完全没水,养猪要水,人也要喝水,眼看着这漏水的堰塘,真是没一点办法。我们把群众的意见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样的困难又何止是陈三芹、张继兰几家的困难。面对这些缺水的群众,我们的心情沉重,自小见惯了水,用惯了自来水,从来不觉得水是如此稀缺的资源。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在很多山区农村是普遍常见的,而这样的状况也已经困扰了很多先辈。
如今,第二次“三万”活动正在全省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堰塘整治现场,10多个村民正在整治当家堰塘。这次,陈三芹两口子都加入到了挖堰塘的劳动中,男的平时跑运输,将整治堰塘所用的沙石、水泥运回来。跑完运输就和村民一起整堰塘。女的成天都在这里忙活着,一个女人家的,也不示弱,挑起石头来来稳稳扎扎。78岁的老太婆尤青秀更是不服输地抡起大锤朝大石块砸开来,同样78岁高龄的老大爷张光华在一旁捡起碎石头,一一堆到簸箕里。张大爷指向塘中间说,塘底多是上百斤的大石头,砸碎了才能挑出塘底。我们看到陈三芹与张继兰妯娌也在人群中,挑着装满石头的簸箕往塘外运。
在堤坝上,早有人在拿着挑上来的碎石头,摆放得整整齐齐。村民开玩笑说,别人的塘泥堆肥料,我们的“塘泥”砌堤坝;别人是在挖堰塘,而我们完全是用大锤敲。山里头有山里头的搞法。
这口堰塘年底前能全部完工,三组十几户村民可以过一个实实在在的年了,等来年开春雨水,这满满的一塘水就是三组村民满满的希望。陈三芹早就想好了,有了堰塘蓄积的水,她就能扩大养猪的规模了。看着她和村民们热情的劲头,我们也看到了来年收获的希望。
第2篇:三万民情日记
访谈——发展是主旋律
3月14日周一天气 阴
根据“三万”活动工作安排,今天将与常委会领导梁主任一起,到小悟乡塘角村同村民座谈,面对面访民情、了民意。
塘角村位于小悟乡的东南部,距离乡政府3里路左右,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208户,840人。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实现了道路通村通户,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状大、每年有4—5万元的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在全县属中上等水平。
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早上8:20,我们一行来到塘角村。村支书记是一米八的大块头,已在二组门前的水泥道场上迎接我们。座谈会本来安排在道场上进行,由于天气突变,风大灰大,只好改在二组村民刘从良家中进行。
在座谈会上,梁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这次全省上下开展“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他说:“今天来,主要是看望大家,听一下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执行落实情况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敞开说。”
村支部书记刘国初接过话头说:“梁主任,您在百忙之中来看望我们,与大家促漆交谈,我代表村里表示感谢和热烈欢迎。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的政策非常好,实行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退耕还林都打在卡上,路修到家门口,安全饮水也得到了解决,享党和政府的福,群
众过上了幸福生活。要说就是村级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想请梁主任帮忙我们号一下脉,指点一下迷津……”
村民刘从清说:“现在农村外出务工比较多,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年幼、老弱病残的人群,做不了重活,劳力有限,受地理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制约,一些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利用,如农田缺少机耕路,不能利用机械耕作;再一个农村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塘堰淤泥多,蓄水能力有限,影响农业生产,在这块国家应该重视,看有什么政策能够解决。”
村民刘胜裕抢过话头,说:“农村低产田严重,抛荒现象多,国家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政策,能不能进行土地整理,实现低产田改造,成片开发,解决抛荒和低产田的问题。”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想法谈愿望提意见,不时还互相争论几句。梁主任一一作着记录,不时插话解答、介绍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特别是针对村民刘胜裕提出的低产田改造的问题,他安排乡政府陪同干部,把国土部门的同志请来,了解相关政策,向村民表态愿意出面,帮塘角及周边村湾进行呼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实现低产田改造,加快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不知不觉时间快到中午12点。在接近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中,访谈村民反映最多的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真实的想法和心声。村民还对省委决定开展的“三万”活动给予了好评。说:“三万活动开展很及时,对于解决民生很有必要,将会更加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啊,多好的百姓啊,国家将会更加加大关注和解决民生的力度,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中午,在村支书家中吃过午饭后,我们送走梁主任。下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开展了走村入户调查。群众反映最多的还是发展问题。村民刘云华的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做销售,儿媳为了照顾二老,去年回乡创业,在家开办了一个来料加工电子厂,长期在她家打工的本地村民有2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熟练工有的月收入达到1500至1600元,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使群众可以做到离土不离乡,打工种田两不误,在家门打工致富。当我们问刘云华儿媳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时,她说今年想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村里到时出面在附近村湾帮忙联系招些工人。我们留下电话号码,叮嘱她如果招工有困难,可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帮助协调解决。村民刘保林向我们反映,他想利用小悟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金银花药材种植业,但一没技术二没种苗,需要得到帮助。我记下他的要求,准备与相关部门联系,尽力所能及帮助和支持他发展特色种植。
一天下来,通过走访、与村民接触交流,塘角村民谋发展想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和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驻村的“三万”工作队员,我身感责任重大,能否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真正沉下身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支持和帮助他们谋发展,关键是要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委、政府对我们殷切的希望、期盼和重托。我们工作生活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第3篇:“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一:一个农村大妈的哽咽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