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9 08:08: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欢迎阅读。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造成了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高适悲壮而深刻苍凉,岑参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高适直抒胸臆,语言朴质;岑参寓情于景,语言瑰丽,想象奇特。下文主要从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高、岑边塞诗的不同点。

一、选材立意的不同。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从作家本体来说,它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得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

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或者可以说,他是寓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壮之风”。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强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高适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对于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基本和谐的。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了,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

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骈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翻”的字句锤炼亦独出机杼。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形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需要而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诗人简介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第2篇: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2班 xx

盛唐,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彷如李白、王之涣、王维、孟浩然„„..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那时的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而那时的边塞更是抒发赞歌的斗兵场。而在边塞诗创作上堪称“双子星”的当然要数高适和岑参了。

杜甫曾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把他们列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高、岑二人的诗作便给人风格相近似的印象.二人诗歌审美特征上的共性更是增加了这种共鸣。以下浅谈二人诗歌的相同点:

首先,两人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伟大理想。气势豪迈、雄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的强音。

其次,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无一不彰显出奋勇报国的大无畏气概!

然后,高、岑两人的边塞诗,虽然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这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则是以游子思乡为体现。当然,面对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艰难的军旅生涯,只要是远离家乡的人,无不有一种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悲凉心情。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最后,高岑二人都有过对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其边塞诗的创作也可谓是有

感而发,而不是某些诗人将旧乐府翻新创作,仅为唱和之作,弥补创作中的不足而已。关于边塞的亲身经历,高适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长期从军,曾经三度出塞;而岑参也是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曾经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无疑,长时间的对于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即为他们的边塞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高适和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既同时显示出盛唐的宏伟景况,又在诸多方面展现出相异之春色。

第一、在思想主题上各有侧重。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 对战争多取分析的态度,支持反侵扰战争,反对滥战,对战争中唐军中不良的负面的现象敢于提出批评,比如他在《燕歌行》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还常抨击战争失利,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战士的深切同情。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而岑参没有高适那样多的忧患经历,也缺乏高适那样强的忧患意识。如其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战争还未结束,作者就已经预祝战争的胜利了。高适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抒写边塞诗,使边塞诗成为对边塞战争的批判诗。岑参是以诗人的体验与感受去表现艰苦激烈的边塞战斗生活和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及边塞习俗。就思想性而言.他不如高诗深刻,但就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所以就我看来,高适诗歌的思想价值要高于岑参的,而岑参诗歌则在艺术个性方面显得突出。

第二、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然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的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或者可以说,他是寄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容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第三、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激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歇较岑参而言更具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今在现实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雄奇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在《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这篇岑参的代每作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奇异的自然意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岑参审美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与实践。

第四、艺术上的不同。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高、岑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方面,都突出鲜明。共性是时代的体现,盛唐特有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诗歌的时代特色;而个性则是高、岑个人所具有的魅力。二人堪称边塞诗的英豪。英豪需要时代,时代呼唤英豪!

第3篇: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