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9 08:07: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童年》读书感

《童年》读书感

《童年》读书感1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在人间》与《我的大学》。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与高尔基的童年生活。

故事发生在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的时候。父亲因得霍乱病而去世,出生不久的弟弟也不幸的夭折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让年幼的阿廖沙与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一下船,阿廖沙就看到了外祖父,但外祖父的眼神让阿廖沙感受到了一股深深的敌意,这让阿廖沙非常不喜欢外祖父,但还是对外祖父充满了好奇心。此后只要是在外祖父的家中,空气中总弥漫着一种敌意,一种浓浓的“火药味”。

他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为了争家产,为了争母亲的嫁妆,不惜大打出手。阿廖沙误信了表哥萨沙的话,把桌布的布角染成了宝蓝色,被外祖父用长树枝条儿打到没有知觉。无辜的外祖母好言相劝,却反被外祖父用拳头重重地砸在脸上。外祖父想强行把母亲嫁给一个独眼钟表匠,母亲反抗,不想嫁,外祖父再一次点燃了心中的怒火,吵架也就成了经常的事。外祖父与外祖母煮茶时,外祖父还要把茶叶数一数,生怕自己吃了亏,这让阿廖沙感到即可恶又可笑,他也许会想:这难道就是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夫妻吗?这种关系恐怕连陌生人都不如。

母亲去世后,外祖父便把阿廖沙扫出家门,自谋生路了。

残暴、自私自利的外祖父让阿廖沙更早的知道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残酷,同时,也让他知道了人心的险恶。但是阿廖沙的身边也有许多善良的人。他的母亲和外祖母,是支撑他在绝望生活中的唯一信念。房客“好事情”使阿廖沙变得乐观、坚强……这些人让阿廖沙在这绝望、残酷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仍旧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充满希望。

看到了这里,你们有可能会感慨道:“阿廖沙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啊!”对!没错!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孩子。但在那个时代和他一样的孩子不计其数,这些孩子受到伤害,他们只能忍气吞声,顽强的生活着,没有希望,没有奢求,只想安安静静,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他们生了病没有钱去治病;他们经常吃不饱饭;他们没有钱去上学;他们只能靠着捡破烂来维持生计。这些孩子的生存状态足以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腐败无能。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孩子。

他们有些是孤儿,失去了最亲的亲人——父母;他们有些是残疾人,他们没有和我们一样健康的身体,只能靠信念坚强的活着;他们有些是生活在战争地区,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担心自己的安全。他们不能上学,不能去玩,只能为生活奋斗着,努力着。你也许觉得他们会感到绝望。是的!他们有些人会这样,会这样放弃希望,但有五分之三的人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仍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去克服。他们不退缩,不害怕。他们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在炎热的沙漠里生存——坚强不屈;他们像寒冬里的松树,在寒风的吹打下顽强的生长。

相比起他们,我们就幸福多了。我们是上帝的宠儿。降生在和平的21世纪。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人的掌上明珠。我们有父母宠着,爷爷奶奶惯着。大部分人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指不碰阳春水的生活。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回家后就能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我们不用做苦力活,不用为吃穿住行感到烦恼。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遇到困难时不轻易的放弃,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长大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童年》读书感2

怎样的童年,才算是真正的童年?我原以为,只要有人疼有人爱又可以自由自在地玩闹,才算是真正的童年。

可读完了《童年》之后,我又改变了想法。《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民主斗士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记录的是自他父亲去世到他开始走向社会的一段真实经历——他幼年丧父,被迫搬到外祖父家中,无奈外祖父脾气古怪,母亲又改嫁,终日生活于不见天日的世界,同伴们遭遇悲惨,家道败落以至于不得不自力更生。可以看得出来,高尔基的童年的确是不幸的。他几乎处于一个没有人关心的家庭,人情的冷漠使得他更多地珍惜生活。当他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便格外惦念外祖母的温柔与风趣;当他看见母亲又要改嫁,便学会了自立。他在风雨中行走,更在风雨中成长;他就像一块绷得紧紧的弹簧,生活给他多少苦难,他就蹦得有多高。

合上书,我感慨万千。高尔基这样一位伟人,居然拥有这样悲惨的童年,可也正因为这样悲惨的童年,才铸就了高尔基这样一位伟人。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拥有疼爱自己的父亲母亲,拥有不错的生活条件,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还须渴求什么呢?没有了。高尔基没有的我们都有,高尔基向往的我们都有,我们什么都不缺,但我们却无法像高尔基那样勇敢坚强,为什么?因为我们什么都有。正因为我们毫无所缺,所以我们缺少困难,缺少磨难,所以我们总不是在能力上被对手打垮,而是在精神上。

有句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想,吃点亏并不算坏事,受点欺负、委屈也不算坏事。我们要学会在被伤害中磨砺,在失败中反思,提炼自我的价值,使自己变得更强、更完美。这样的有苦有甜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才是完全的童年。童年,因艰难而勇毅,因勇毅而充实。

第2篇:读书感

她,让我体会到教学的快乐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有感

提起韩兴娥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的人对她都不陌生,韩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成绩闻名遐迩。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韩老师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臵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这样的教学进度,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保证……

带着仰慕,携着困惑,寒假中,我一口气拜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再一次了解了韩兴娥海量识字,海量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她说,小学一二年级是实验第一阶段,本着提前、集中、大量识字的原则,一年级达到1500个字的识字量,先识后写,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中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使用自己编写的实验教材。采用的是韵语识字,实验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趣味性和地方性。刚开始,低年级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和平行班级的差别不大。到中高年级很明显。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同时发展。第二阶段:

3、4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加大,是实验的转折点。她们把教材作为读物来读,不需要把课文一篇1篇地教。开始一课时教一篇课文,然后就是一节课讲2——4课。基本上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小学四年级把小学阶段的教材读完。开始加强课外阅读,但有一类不读,那就是《小学生作文选》。

3、4年级的阅读量是普通班学生的10倍以上,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视野远远高于普通班级学生。他们给这种教学方法取名为“鲸吞牛食”法,意为多吞食,少咀嚼,再反刍。(这正是苏霍姆林

斯基所讲的,对于辅导差生不是靠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部分家长不理解,埋怨学校把他们的孩子当实验品,担心实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开放课堂,促进教学,请专家、领导来指导,开家长会,通过考试来证明实验的效果,让家长放心,让四年级孩子考六年级的试卷,考试效果很好,从而打消了家长先前的顾虑。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家长也就心服口服了。五年级进入第三个阶段,横向拓宽,读点古典的,文言的东西,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韩老师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271个故事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只粗略地学习文言引文,准确掌握字音、句读,白话历史故事则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学习文言引文,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前后联系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级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进入六年级,学生开始通读《论语》、《道德经》、《世界上下五千年》,教学方法还是以读为主,不求甚解,不做具体的要求,学生能理解多少就多少。六年的实验下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效果是:课堂上出口成章,引经据典。韩老师在谈到关于写的问题时说,在低年级不重视写,优先发展口头语言,低年级主要写句子。三年级后开始写作文,只要学生能写就行,不强调有没有意义。

3、4年级后读书读的多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怎么说就怎么写。整个实验重读轻写,不是说不写,让学生循序渐进。随着口头语言的丰富,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与韩老师相比,我发现自己在课外阅读上投入的精力太少,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在阅读教学的促进上,想的办法不够多,仍然是孤军作战。其二,虽然推荐了书籍,但学生阅读的书籍不统一,怎样阅读,阅读何种书籍,仍然放任自流。其三,学生阅读有了广度,但深度不够。学生往往关注情节太多,对细节描写、美词佳句关注太少,以致阅读低效。

于是,开学初我又像韩兴娥、薛瑞萍一样,开始了每天早晨的记忆体操——诵读经典。开始全班共读《亲亲我的妈妈》《三字经》《世说新语》……通过这些共读力求教会孩子们一些阅读的技巧……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将一起背诵100首古诗,背诵了《三字经》《千字文》甚至《世说新语》。

我不知道,像我这般,孩子们的成绩到底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我坚信,跟着韩兴娥走,孩子们的心灵一定会被经典浸润,孩子们的童年一定因为书籍而更加丰富,孩子们的成长会有更加充实的奠基!

第3篇:读书感

学习王金战育才方案读后感

在寒假学校发了一本中国式教育的典范之作——王金战育才方案这本书《学习哪有那么难》。我边看边有同感,深受震动。王老师的这本书写的很朴实、很经典。在学习他的这本书的各章节时,边看边记笔2本,发现有很多观点与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相同,只是自己的手懒没有动笔去整理、去著书。

比如,王老师书中的第一章“找到学习的门道”,对于中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会自己制订学习策略,只是行动是否能长期落实,而对于每个小学生来讲,年龄小,还不会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如果他们能听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按照老师所要求的去做,那么学习就不是一件难事,而恰恰是有些小学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实践证明往往能按老师要求做的学生,其实是好学生,不能按老师要求去做的就是所谓的差学生,所以王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童年》读书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童年》读书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