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赤壁之战的教案设计
赤壁之战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三、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第2篇:《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引出研读主题
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单地说说赤壁之战的大概内容。
2、那你此时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什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领悟研读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觉得该怎么研究它?
2、教师总结。
3、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时的注意点。
《赤壁之战》研究者:_____________
以少胜多的原因 关键指数 ☆
三、开展研读活动
1、学生自主研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同学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读成果
板块
一、黄盖:考虑周密,巧妙安排
(1)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2)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
二、东南风:借风行船,借风烧船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3)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
三、曹操:骄傲自大,轻信黄盖。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五、总结胜利经验
1、看来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还真不容易!现在谁来帮帮黄盖总结一下胜利的经验?
2、全班交流。
3、总结。
第3篇:《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引出研读主题
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
第4篇:《赤壁之战》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赤壁之战》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赤壁之战》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
第5篇:《赤壁之战》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
第6篇: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由诵读文中古诗,你读懂了什么?(PPT1)
生可能回答:魏国和吴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战争的地点在赤壁;周郎就是周瑜,曹公就是曹操;周瑜战胜了曹操。师适时板书
2、揭题: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
第7篇: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说让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并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懂得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写得清楚而有条理。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正义与智慧的无穷魅力,勤于动脑,热爱和平,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