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视野里的唐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7 08:04: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东亚视野里的唐诗

东亚视野里的唐诗

唐诗的编集起于唐代,主要是为了保存诗作;而后世搜辑、整理唐人诗集时,所进行的爬梳、补正和辨伪等工作,就进入了唐诗接受的范围。东亚各国自古至今,辑佚、编校唐人诗集者不乏其人,日本的成果尤为突出。

当年遣唐使和留学生携归大量唐人诗集,有的为后世稀见。如江户时代的河世宁所编《全唐诗逸》三卷,即从其时日本留存的十多种文献中搜罗考校,辑录清修《全唐诗》未收72首佚诗,279佚句。而查屏球先生发现,韩国高丽时代的《十抄诗》竟有百余首律诗不见于《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东亚各国还出现大量唐人诗集的重刻本、抄本、写本或活字本,有的在辑佚和校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选唐诗是东亚“选学”中最为发达的分支,选诗的品种繁富,有通选唐诗的,如竺显常的《唐诗解颐》;有专选某人的,如朝鲜摛文院辑《杜律分韵》;有选某一时期、某一体类的,如仅管机就有《晚唐百家绝句》等五个中晚唐绝句选本。而选编宗旨或出于实用示以“教人之法”(朝川鼎《中唐二十家绝句序》),或缘自爱好“以资讽咏”(赖襄《唐绝新选序》)。晚明锺惺选《诗归》时,曾视选古人诗为自著一书,揭示了选本的审美价值;即便纯然白文,其所选作品亦可呈现艺术宗趣;而当选家就选本进行笺注评释,通过文字将自己对本文的理解直观地表达出来,则无疑强化了其“自著书之道”。因此,每一唐诗选本或选集,都贯穿着选家的美学趣味和诗学观念,包括对唐诗的质性、功能、体式、流变、宗主等问题的认识与态度,从而构成其选诗的价值取向。这些,既体现于选诗的相对范围、数量比例以及风格面貌等客观展示之中,也表露在选本的序跋凡例、圈点批注及其他相关主观论说里。而一个选本流播的范围和时间,很能说明它所代表的诗学思想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程度。蒋寅先生考证,李攀龙《唐诗选》在日刊行的版本多达93种,仅江户小林氏嵩山房梓行的服部南郭校订本就有43版,估计印数超20万部。而所有这一切,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时期哲学思潮和人文精神的消长与更迭,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东亚文学与文化思想的嬗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初级阅读经验的直接理解阶段,对本文的注解是接受活动的重要基础,是阅读和研究唐诗的必要组成。如朝鲜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柳允谦《分类杜工部诗谚解》,日本桥本大路笺注《李白诗》、大江忠囿撰《唐诗句解》,都堪为代表。注释最简单的是名物训诂,而一字一句的解说往往涉及整体文意。也有将唐诗进行翻译并进行解说,如服部南郭《唐诗选国字解》、久保天随《李太白诗集、韩退之诗集》;而对唐诗按日语法则调整原文语序并予以注音,则是日本特有的汉文训读法,如淀上菊隐训点《王昌龄诗集》、日芥川焕训点《王勃集》,就记录了训点者对唐诗的初步理解。

二级阅读阶段则由感觉阅读的期待视野进入反思性阐释,主要体现于唐诗评论。相关评论或附着于诗歌文本,集中体现了接受者对诗作的理解和欣赏,如森槐南的《唐诗选评释》;或独立于文本之外,更多地指向诗歌整体艺术风貌,如目加田成的《唐诗散论》。这部分内容亦存留于日本诗话中,如虎关师炼所著日本首部诗话《济北诗话》,即评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10多位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江户时期诗话创作尤盛,超过百部,多论及唐诗,像铃木松江的《唐诗平仄考》、河世宁的《谈唐诗选》专门研究唐诗声律和评论唐诗选本,体现了独特的眼光。即便以评论本土或明清诗人诗作为核心的诗话,也往往涉及对唐诗的评价,体现了接受者的审美观念。

大凡用汉文创作的.诗人,经过仔细研磨唐诗,无论诗歌写作时有意模仿,还是潜移默化中影响诗歌写作,都难免带有明显的诗学接受的痕迹。日本文坛形成汉文学之初,多仿唐诗模式,经长期受容,开始致力于诗文的日本化。平安时代对日本文学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白氏文集》。其时菅原道真在日本享有“文道之祖”的美誉,他倡导文学创作“和魂汉才”,希望借此实现汉文学本土化。据日本学者统计,在其《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者多达500多首。可见长期受唐诗熏陶的诗人,摆脱不了对唐诗经典自觉或不自觉的承袭。

立足于总体性探究唐诗在东亚的接受,或可从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三个方面有序地展开。首先当是目录学研究,即通过对东亚各国相关书目文献的广泛调查与考证,掌握从事唐诗学建设所需涉及的资料范围,并对一些重要书籍、版本形成基本的概念。应该包括中国各个时期刊刻的唐诗总集、别集在东亚各国收藏情况,东亚各国刊刻、整理、选编的唐人诗集以及研究唐诗的论著。由此前进一步,就可进行东亚唐诗接受史料学编纂,广泛搜采历代有关唐诗的各种论评和研究资料,遵循内在逻辑编排成帙。这类资料散见于诗文集、选本、诗话、笔记、序跋、书信、志传、目录等各类文献,涉及选编、训解、评论、仿作等多样形式的接受活动,关联到许多方面的文化现象和审美情趣,但零散而不成体系。从搜访到鉴别,从爬罗剔抉到梳理条贯,需要注重来源的广泛性、文本的真实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内容的代表性。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便可进行理论性总结,就东亚唐诗学的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演进脉络等作出论析,以形成能初步体现当今东亚文明的唐诗学研究和接受范式。

第2篇:印象里的东亚文化之都

印象里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

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等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一个是现在福建福州,《隋书》记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平陈,改曰泉州。”及后改名福州。最后的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了。《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从此泉州才在闽南确定下来。后武荣州州治于唐开元流年(718年)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泉州共有温陵、刺桐、鲤城、清源、泉南等别名。

温陵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而《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有温陵之称。”一些有名的古泉州人常以温陵自称,如北宋泉州开元寺高僧戒环,称温陵禅诗;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自称温陵居士,均载之史籍。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四季常青。泉州的自然景观可以“青山、绿海、红壤、白石”八字概括之。襟山带海,景象壮丽,很有旅游价值。

泉州矿产的铜铁瓷土,经济作物的桑茶糖果,海产的鱼盐之类,都成为泉州人民的生活之源。

刺桐则是由泉州海交史发达而成的一个别名。史称泉州五代环城值刺桐,故名刺桐城,简称桐城。其实唐代早有种植。刺桐在春末夏初开花,红色灿烂,唐代诗人陈陶称泉州为“海曲春深满郡霞”、“红树南看见海涯”。当外国商船于夏初随南风开进泉州时,外商首先看到这样一个红彤彤的城市,印象极深,于是叫泉州为“刺桐”。刺桐,历史上是举世公认的泉州的市树。

泉州是个千年古城,文化之源远流长,实非一言所能尽。解放前泉州人自称“富、漂、通”三字,实是一句形象语言。

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它有四大特点。

(一)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古城;

(二)泉州是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海外交通贸易港之一;

(三)泉州是我国主要的侨乡;

(四)泉州是台湾同胞“祖家”之一。

宋元时期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四通八达。主要有六条。

(1)经西沙群岛至占城(今越南);

(2)占城转三佛齐、门婆、勃泥(印尼、马来亚、汶莱);

(3)三佛齐越马六甲海峡至顾临(印度南端);

(4)经故临至波斯湾、沿阿拉伯海岸南行,至亚丁湾及东非海岸;

(5)由泉州通麻逸、三屿(均今菲律宾);

(6)北上经明州(宁波)至高丽、日本。

温故而知新,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名城。要发挥泉州人力、财力、物力的优势,尽快落实政策,调整关系,发展经济,在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正确政策指导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泉州富了起来。

引用南宋著名诗人莆田人刘克庄的一首永泉州的诗,作为这个概述的结尾: “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惟有桐城南廓外,朝为原宪暮陶朱。”

第3篇:唐诗里的中国

唐诗里的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上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东亚视野里的唐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亚视野里的唐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