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幼聪警,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久之,判三司都凭由司。建言:“比岁下赦令释逋负,后期未报者六十八州。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期半月以闻。”于是脱械系三千二百人,蠲积负数百万。时太后犹称制,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始置端明殿学士,以命绶,绶固辞。
言:“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今恩赏虽行,又谓自大臣出,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大官市恩以招权,小人趋利以售进,此风浸长,有蠹邦政。”张士逊罢,乃拜绶参知政事。初,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元昊反,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寻卒,谥宣献。
(《宋史?列传第五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岁下赦令释逋负 逋负:拖欠赋税。
B.处分军国重务 处分:处理、处置。
C.帝春秋富 春秋:一年四季。
D.既得疾,不视事 视事:到职办公。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宋绶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一组是()(3分)
①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 ②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③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 ④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
⑤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⑥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B.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C.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D.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小时候受到了良好教育。他的外祖父喜爱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也有文化,还亲自教导他。他精通了史书百家。
B.宋绶认真负责。在三司都凭由司任职时,他发现很多州没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结果救了几千人。
C.宋绶正直敢言。太后称制太久,他上书表示反对。做参知政事时,皇帝对批评章惠太后的谏官、御史产生了猜疑,他就代为辩白。
D.宋绶的仕途较为坎坷。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调任地方任职。太后去世后受到了宰相的`排挤。因吕夷简、王曾的矛盾而受处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参考答案
4.C(春秋:年龄。所谓“春秋富”指皇帝岁数还小,可以活着的时间还很长。)
5.C(①句写宋绶被授予官职,这是皇帝的行为。表现不出宋绶的个性。②是写宋绶希望仁宗能够亲政。是关心皇帝。③写宋绶批评大臣朋党,是忠。④句是说宋绶担心皇帝耽于安逸,有碍治国,是忠。⑤是说宋绶希望防患于未然,是忠。⑥是说宋绶同意一个,不同意另一个,只是写他在政见上的特点,不表现忠。)
6.D(原句为: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7.B(错在“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原文“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意思是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并非他自己请求前往,也不是他一个人去。)
8. (1)句着重解释“躬亲”、“延首”、“宜”、“惩违”、“新”。意思依次是:亲自,伸着脖子(可译为翘首),应该,惩罚违法之人,使之新。(2)句着重翻译“而”、“殆”、“愿”、“饬”、“承平”。意思依次是:才,危险,希望,下令,太平。答案是:(1)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2)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
参考译文
宋绶,字公垂,是赵州平棘县(今赵县)人。幼小时聪明机警,被外祖父杨徽之器重和喜爱。徽之没有儿子,家中藏书都教给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懂文化,总是亲自教导他,因此他通晓了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被当时人崇尚。后来被赐予进士身份,升任大理寺丞。很久之后,担任了判三司都凭由司(官职名),上书说:“近年下赦令不再征收拖欠的债务和税务,但过期没有报告执行情况的有六十八个州。请求向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必须上报。”在这种情况下,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累下的债务达数百万。当时太后还在代行皇帝职权,而宋仁宗还没有单独面对过群臣。宋绶上奏说:“唐代先天年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一上朝,处理军国大事,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该参照唐朝先天时的制度,下令群臣在前殿(皇帝所在)上奏汇报。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都在前殿听取皇帝的旨意。”奏章献上去,拂逆了太后的心意,被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出京担任了应天府知府。太后去世后,皇帝想起宋绶的进言,召他回京,将要重用,而宰相张士逊阻挠和制止了这件事,又加任他为翰林侍读学士。宋朝开始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命宋绶,宋绶坚决推辞。说:“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老百姓耳目一新。如今陛下的恩赏虽然加在了人们身上,但又有人说这是出自大臣,如果不是大臣互相勾结欺瞒皇上,怎会有这种结果。高官施恩来招致权力,小人追逐利益而求得进用,这种风气渐渐滋长,有害于国家政治。”
张士逊被罢官,宋绶才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当初,皇帝下诏停止修建寺观,可是章惠太后却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御史上书说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借这个求取好名声吗?”宋绶进言说:“他们哪里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呢?只是见到大兴土木违背了最近的诏书,就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陛下有大的过失,近臣虽然不言,它也会传闻于四方,成为对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视呢?”皇帝正当年轻,天下又长久太平,宋绶担心贪图安乐之风有所增长,就进言说:“人心在长久安定之后会放纵,而祸患就产生于所忽略的事情。所以要在没有情况的时候就预防,在变乱没有萌发的时候就予以消灭。事情来了才去应对,不就危险了吗?我希望陛下告诫群臣,不要因为天下太平而自我懈怠。”第二次迁任吏部侍郎。当时,宰相吕夷简、王曾的言论意见多次不同,宋绶大多认为吕夷简正确,可是参知政事蔡齐有时意见不同,政事因此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一块被罢免了。元昊造反,皇帝拿亲手写的诏书赐给在京外的大臣,询问攻守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种策略献上去。又被召入京城做了枢密院长官,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得病以后,不再工作,但依然靠自身之力起居,安排后事。不久去世,谥号宣献。
第2篇:《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赏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旨,汉祖嘉之。至汴,以为翰林学士。杜重威据邺叛,高祖命高行周、慕容彦超讨之,二帅不协。涛密疏请亲征。高祖览奏,以涛堪任宰辅,即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B.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C.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D.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的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B.“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C.“通刺”,出示名片以求见。古时将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拜访他人时,投递之以表示自己的身份。
D.“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认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全义深受洛阳百姓依赖,所以族灭其家时,不能杀掉张全义。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他虽与张彦泽有恩怨,但没有胆怯,而是冒着被杀掉的危险到军营里,从容面对张彦泽,反而受到了款待。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
(2) 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
参考答案
4.B
5.D “但是没有实权”说法错误,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拥有实权。
6.A原文的意思是说,李涛乞求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放过张继祚的族人。
7.(1)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关键词会、骑、恣、危各1分,大意1分)
(2) 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尽力支撑病体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关键词力、疾、请、谢各1分,大意1分)
参考翻译: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李涛上书说:“张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皇帝听从了他。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强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彦泽有军功,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阁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不停地劝谏。在此之前,范延光占据邺城叛乱,晋祖赏赐铁券允诺他不死,最终不能免死,因此李涛援引此事。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
不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人。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忧惧。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况,从契丹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绯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尽力支撑病体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李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右仆射。
第3篇:《宋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重赞少从军,有武勇。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李守贞据河中叛,隐帝以重赞为行营先锋都指挥使。河中平,以功领端州刺史。周初,转护圣左厢都指挥使。未几,出为郑州防御使,改相州留后。广顺中,授义成军节度。在镇日,河屡决,重赞亲部丁壮,塞大程、六合二堤,诏书褒美。
世宗征刘崇,以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重赞与李重进居阵西偏,樊爱能、何徽居阵东偏。既合战,爱能与徽皆遁走,惟重赞与重进率所部力战,世宗自督亲军合势薄之,并人大败。既诛爱能等,重赞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及世宗征太原,以河阳刘伺为随驾都部署,命重赞副之。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及
第4篇:《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勇果有盛名。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之。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
第5篇:《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