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4 08:05: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悼亡之作,并不是完整的人物回忆录,它只是撷取了作者记忆中的几朵浪花,连缀成文,语不艰深,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感人的细节来感受作者对亡妻的一篇真情。孙犁一生为人为文,走得是澹泊寂寞之道。此文没有“荷花淀”式的诗情画意,只是用简约平淡的语言来抒写对亡人的追思与怀念。“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倘若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真正读懂孙犁的”(苏北)。在教授此文的过程中,也要侧重于品咂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体会作者含蓄蕴藉的表情方式。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从而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1鉴赏细节品味语言美2感受真情体悟人性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配乐背诵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年年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死别在所难免,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那是更为深痛的。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对于离世十二年的妻子,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情怀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亡人逸事》。

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回忆了关于妻子的哪些往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各个章节拟订小标题:

缘定下雨天初识戏台前弱肩挑重担临终感离言

(遵循叙述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给每个章节拟订小标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这篇文章写得是人,是通过什么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人物真情的,--细节,我们这节课就通过鉴赏细节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

三鉴赏细节合作探究

1在对亡妻的回忆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妻子的个性特点?

学生应该找出的细节描写:初识背瓜临终离言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

2小组讨论,选择最能打动你的细节,说说“是啥打动了你”。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示例:

A初识细节: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关键词语:盯、跳、走、钻说明姑娘不肯与未婚夫同台看戏

精析“盯”字,和“看、瞪、望”相比较

看:时间短

瞪:恼了

望:距离远

盯:意外好奇嗔怪

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有趣,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姑娘得知面前站着的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深感意外;因为素未谋面,又想知道对方长啥样,所以“盯”是有仔细看的意思的;但出于姑娘家的羞涩,又有礼教观念的束缚,又不能长时间的看,所以只“盯”了一眼,但这一眼足以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同时对于“我”的突然到来还有一种不加掩饰的小埋怨;这一个“盯”字,就把一个受着礼教束缚的姑娘意外见到未婚夫时,那种又羞又嗔,腼腆而又多情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同是写姑娘的羞涩,可和李清照的《点绛唇》相比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林黛玉“摇摇”的 赏析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说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拓展训练:

她突然不说话了,()睫毛,脸上(),()的辫子在胸前,辫梢()。 

请设计几个动作来表现姑娘的羞涩

教师示例:低垂着,飞上两朵红云,又黑又亮,在手指上搅缠着

B背瓜细节: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

关键词语:猛一立哭

“猛一立”一方面说明她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她性格倔强;“哭”

是她本想在婆婆面前做的好一点,结果却露出窘相,觉得难堪,自己没受过这苦,又觉得委屈。这个细节主要突出她初为人媳的柔弱,为她后来成长为吃苦耐劳的家庭主妇作铺垫。

C还有很多细节:

--我从外面回来,看见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从这些细节的品读中,妻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传统、倔强、坚韧、宽容

孙犁的妻子没有文化,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只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坚韧、宽容承担起家庭的所有重担。默默无闻地支持、包容着丈夫。她就象孙犁案头供奉的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然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就象孙犁最喜欢的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传统女性的美在她身上充分的展现。

3孙犁最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不必编造紧张的故事情节,也无须过多的心理描写和形象勾勒,就能写活笔下的人物,这是生活、思想和艺术修养的一种表现。我们虽然没有他功力深厚,也不妨一试。

写你熟悉的一个人,用上细节描写,可以是咱班的同学,也可以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真实比如孙犁的妻子在新婚之夜就说不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

眠”这样的话。

2)个性“排出”两文大钱的只有孔乙己,伸出两个手指不肯闭眼只有严监生。

3)炼字孙犁妻子那一“盯”,一“笑”。

4)修辞

四质疑问难

五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1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真情。重读前面的细节,重点品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诵读是体验情感的好办法)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正是对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会对几十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对妻子的一笑一哭都写得如在目前。

学生2:他写妻子临终前的笑容,我却能想象得出写作时的满面泪容,因为他对妻子有着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学生3:在写妻子勇挑家庭重担一节里,我能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感激。

学生4:他们就象秦观的词写得那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教师总结:同学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的体会。孙犁夫妇二人四十年相濡以沫,他们之间好象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则是一种亲情,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而显得更为醇厚而绵长。

孙犁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冯骥才

当形容词如女郎盛装,排比句如情人比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就如老街梧桐,桐下旧座,座中闲谈。

--余秋雨

孙犁语言的美,美在准确地写活人物的性格特点,美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美在通过质朴的语言让我们品咂出一丝苦味。他没有浓烈滚烫的文字,没有没有迷离游走的语言,他只是借助一些最能表现人物心灵光点的确生活断片,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真情,真正做到了“平而不淡”。

前面说过,孙犁妻子身上集中了传统女性所有的美德,就是孙犁对妻子的追思与哀念,也都直接撞击着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引发着我们对人性的长久思考。

放《二泉映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音乐声中,教师收束本节课:

孙犁是在妻子离世十二年之后,将生离死别做了一番观照才提笔为文的,如此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共同的情感推进了一步,从而形成一种“情感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山东菏泽二中语文组张峰

联系电话:13561310576邮箱:zhangsanfengtttt@sina.com

第2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苏州市第六中学 巴瑶王利华章超

一、教学目标

1.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艺术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更不错,每一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他们同时还具备了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本课教学,对学生通识阅读《亡人逸事》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媒体选择及应用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作者图片、背景音乐、资料等等)

3.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亡人逸事》各类网站

五、教学流程图

步 骤

教学网站呈现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苏轼《江城子》(回忆亡妻导入)

孙犁《悼内子》(比较阅读)

鉴赏、分析、体悟

设计导语,导入新课,《亡人逸事》。

课前网络搜寻、学习资料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有关对《亡人逸事》的背景和孙犁的资料。

或显示学生课前所作的有关学习资料的搜寻结果。

在局域网上传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网址

接收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并将最优资料供给所有学生。

课前通读孙犁儿子回忆父母的文章

展示4个片段(PPT)

学生阅读赏析

通过网络检查每个学生写的感悟。

课前认真阅读课文

作业:用两个字归纳课文每小节段落大意。

分别归纳交流

接收学生作业,并显示。

新课学习

细节描写

整 体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搜索标注

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选一个打动你的细节具体分析由此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两两交流后主动举手点评

点评引导

硬 件

课文段落

分发补充资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提问:

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显示人物性格)

软 件

视频:MTV(孙犁夫妇合照和音乐)

情感推向高潮

人物情感

孙犁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引导归纳

深入体会

作者对妻子的赞美、内疚、怀念、感激

拓展阅读

细节描写--朱自清《背影》片段

视频《背影》节选资料(含朗读)

分发《悼亡妻》节选资料

对比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父亲的背影

2、橘子的颜色

讨论法、点拨法: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

巴金《悼亡妻》

语言、行动为重点

课堂小结

了解散文的塑造人物体现情感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

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散文。

学会用朴实语言蕴涵深切的感情。

作业练习

当堂习作交流:细节描写表现亲情

六、教学效果评价

1.人机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强,互发课件,共享资源,教师控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转化成细节切入,既直观形象又趣味横生。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将多媒体、补充材料与语文合一,快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语文课上他们学到了更多。

3.对人物刻画艺术理解深刻,学生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不同性格。将作者的平实感人的刻画人物手法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通过视频教学,学生更能留意许多细节和强化认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3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

1.把握四个生活断面的内容。

2.品味“盯”、“跳”、“走”、“钻”等动词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传神作用。

3.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必修一第一模块“月是故乡明”板块写作实践中,大家曾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了文章,有些同学写了怀念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内容,有的取材真实,以小见大,写真事抒真情,表达了对亲人深沉的爱。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检查预习

(一)、认读理解

懒筋--耍赖粜卖--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网友 “JulioGarcía”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苏州市第六中学   巴瑶 王利华 章超

一、教学目标

1.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