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和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4 08:01: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和教学反思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作者及工作单位

绥德实验中学 学员姓名马莉娜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各种表现人物的方法,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也已具备不错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但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的准确把握等有一定难度的鉴赏小说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加强。另外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这部作品上世纪90年代和农村生活的背景,如理解有困难可以给孩子们适当的介绍。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通俗易懂又精美传神的句子。

4、学习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的妙处。

2、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孤困难的勇气。

第2篇:《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把文中生字词勾画出来,理解词义。

三、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并从本文中找出三要素

四、了解文中杜小康的成长经历。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育方面:

1、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发展方面: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方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 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百度百科】文章标题的作用有哪些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5270474.html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百度文库】文章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F.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G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六、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我在“学.探.议.练”总体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班实际情况设计并实验的一课。这节课比我想象中上得更愉悦。上完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也在此将我的感悟和收获一吐为快。

第一,要切实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师眼中太简单,不值一提,但学生确实就有不理解的,如果没有给他们问的机会,也许有的学生始终弄不明白。这样一问,有的学生帮助解答,会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越探越明。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性高,竞争意识浓,创新思维强,学习效果佳。

第二,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认读和深挖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现预定目标。这节课同学们的思维似乎比平时更活跃些。以往老师很多时候觉得什么都简单,不用费心费神地弄清“细枝末节”,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学生能满怀信心地举手的并不多,而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认真读课文,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去理解“茫然、恐惧......”,学生一一攻破,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情高涨,是越议越觉得趣味无穷啊!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课堂的动态资源。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我放弃了,结果学生在评价杜小康时,提到了他的“活泼”,这是出乎我意料的,但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让同学们共同探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提到了课文末尾的语言描写,真是一箭双雕,既在研讨中得出了杜小康是“活泼”的这一新鲜结论,又让同学们品尝了语言,还兴奋着杜小康的兴奋!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空间,他们就会碰出五彩斑斓的火花!

这节课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师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学生在“谈体验”时,许多学生满怀激情却苦于没有机会表达。再就是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课堂教学改革于我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会在漫漫长路中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

杨喜超

第3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孤独之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中江县凯江中学校赖晓金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的含义,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孤独”呢?(幻灯片出示)

我们班的龚洪程同学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孤独之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2、品析语言,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等长篇小说。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草房子》是一本表现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等几个孩子刻骨铭心的6年小学生活。其中弥漫着成长的艰辛与苦痛,也闪烁着迷人的人性光辉。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和人缘最好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喜欢。然而,一次意外变故致其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