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学感言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2 08:08: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道士塔》教学感言(网友来稿)

湖北江陵 张正言

很久以前听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写得不错,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觉得有些快乐,也有些不快.也没继续深读,还给主人了.没想到他的<<道士塔>>竟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而我正教第三册.教学生读书可不是自己读书,那非细读不可了.可是细读之后,无端生出一些不快.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 文物外流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错,为何单对他恨之入骨.文中虽说他只是一个小丑,不要他负全部的责任,可是看看对王道士的描写,极尽挖苦鄙视愤恨之能,篇幅很长,而对政府官员的描写则客气的多.对那些来中国掠夺文物的外国人则更是恭敬得了不得.又是称学者,又是称汉学家考古家,说话舌头都不灵活了,将这三者并列,逻辑思维有点短路.

二. 王道士把持敦煌,这是他的错吗.这又不是肥缺,他也没凭关系就成了这里的主人,原因是什么?因为这里没人来管.对他发泄不满,那是能欺则欺,这是中国人的毛病.

三. 无端侮辱中国农民让人气愤.王道士卖文物与农民何干?王道士是道士,为何不挖苦他的道士身份呢? 我想了很久,想出了一点道道,原因可能是这样的,道士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道教也是宗教的一大派,我国又保护宗教,挖苦他的道士身份怕现在活着的道士不满.于是作者查他以前的身份,发现他当过兵,这个身份作者也不敢挖苦,现在一些部队领导权势了得,再查发现他以前是农民.这下作者放心了,因为挖苦农民是不怕的.人们可能怕狗,怕蚊子,怕苍蝇,但是没人怕农民.况且作者深知农民是不会看他的文章的,看了也不会找他理论的.所以可以放开骂去.几千年来农民从来都是受挖苦的对象.愚昧无知是他们的代名词.农民的看院子的习惯是可以挖苦的,做事认真也是可以挖苦的.甚至长脚长手也是可以挖苦的,因为只有像作者这样高素质的人才佩长.很多人在吃饱了农民的饭之后会鄙夷的骂一句:呸,农民!我很佩服朱自清,他看不起美国人,连美国人发的粮食也不吃,可是现在没有这么有骨气的中国人了.

四. 文中说要和外国人比学问,看了让人发笑.拿什么比,就拿这篇文章吗,除了作者自为得意的几句挖苦的话,还有什么?中国人有没有学问?不知道,只知道张艺谋的<<红高梁>>是在外国得了奖之后,中国人才知道是好片的.只知道国人经常夸耀我们什么什么东西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可.如果不信请你打开电视看广告.

五. 王道士卖了一些文物让作者痛不欲生,如果作者得知八国联军曾火烧圆明园,得知清政府曾订过许许多多的屈辱的条约,卖了很多国土,又当会是怎样死去活来.

六. 作者在写到王道士卖文物时曾感慨:中国的学者到哪里去了.这话问得怪了,难道叶昌炽不是学者吗?是,他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吗?后来的所谓的中国学者认识到了文物的价值,想保护.他们是怎么知道文物的价值的?因为外国人叫好了,外国人跑很远的路来买文物了.所以中国的学者就知道好了,知道它有价值了,其实这个时候岂只是学者们知道了,连王道士和所有中国的农民都知道了.这个时候推知文物的价值,恐怕不需要作者那么高的智慧吧.中国的学者如果知道文物的价值,在国家无力保护的情况下,自己去购买这些文物,并把它保存起来.这才叫学者,就像自己出钱收购甲骨文龟片的叫王什么来着的人(等我查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不好查).有些人在国家有难时躲避得远远的,等到灾祸过后才出来对着断垣残壁抒情写怀,痛骂别人保护不力,这些学者多了.

七. 以前有人痛骂作者,我觉得一些人是想错名人出名,现在看来,此人该骂.人格低下.

八. 不知这种文章为何入选高中课本,也不知编者想把学生熏陶成什么样的人,该不是要熏陶成作者一样的人吧.

九. 希望大家齐努力,把这篇文章赶出教科书.

作者邮箱: 5188zgx@sohu.com

第2篇: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2.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佛教的圆寂塔)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在敦煌有一个道士他死后却也能像其他和尚一样树一座圆寂塔,对他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二、整体感悟

1、课文里介绍了这个道士叫王圆箓,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合适吗?为什么?

提示:不合适,只是因为他“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2、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提示:他不了解,但在我们要批判他人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调查才有发言权,我们必须了解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会让王道士落下千古罪名。课外拓展:

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乡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人若从山顶下滑,沙粒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说晚间登沙山,还可看到沙粒滑动摩擦产生火花。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沙山并被为我国“四大鸣沙山”。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3、请大家结合课文,看看这个不了解佛教的道士做了什么荒唐的事?

提示:罪行有粉刷洞窟、砸雕像、变卖文物。塑难看的天师;像老农一样查看他的洞窟;发现藏经洞以为是神对他的酬劳;卖经文时轻易被人哄骗;对洋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洋人走了又依依惜别。“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一位学者在游览敦煌莫高窟时这样说:“在莫高,在一片佛国圣境前,在一千多种文明交汇的空间,在一份厚重的历史面前,我开始明白,有些东西是不需要文字、知识就可以让自身震撼的。即使再无知,在莫高,只要你全身心投入进去,终究会有所感动和领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在电脑上出示敦煌的资料图片,包括砖画、壁画、书法和绢画等等。学生一面欣赏,一面赞叹,联想到这样精美文物被外国人掠走,又很痛心,吁声一片。)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在电脑上打出清单):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24箱写本5箱绢画和刺绣,并拍摄壁画和塑像的照片;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共5箱,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

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掠走600卷经卷; 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带走经卷五百七十余件;

1914年~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 测绘了四百多个窟的平面图,还拍摄了不少照片 在已经搬空了写本的藏经洞从事了挖掘,结果获得了大批材料,虽然多是碎片,但总数在一万件以上,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壁画26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

迄今为止,这批珍贵的文献共被十三个国家所拥有。

4、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 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气愤、哀伤、难过、伤心、遗憾 5作者的心情和我们的是否是一样的?找出原文的句子回答 “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的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6、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憨憨的笑容。

7、如果王圆箓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三、小结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已经超越了作者的一个观点,看清了当时政府、官员的过失,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学生各抒己见:

①、我觉得王道士还是有功的,如果他当初不把文献卖给外国人,那么敦煌也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说不定现在也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学科。

②、我觉得作者有点歧视农民,他把王道士早起巡视的那段描写比喻成一个老农,然后大加嘲讽。农民怎么了?

好,大家发现的问题都很尖锐。事实上自从打着文化旗号的《文化苦旅》出版后,恰恰是针对散文的文化性,不断有人提出质疑,一时间批判余秋雨竟成为一种时髦,而评价的文字良莠不齐。比如对本文第二部分描述王道士刷墙这一部分,韩石山先生批评说:“这哪里是写散文,分明是写小说。若老一辈学者,写到这些地方,有史料,就引用史料,若于史无证,断然不敢这样下笔;„„是想象,是推测,也得说在明处,别把什么都说成是真的,就像亲眼见过似的。”你同意这段评价吗?也就是说,进行历史题材的创作,可否顺理成章地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 可以,揣想虚构,在史著中实在是少不了的,史著中每每要写到距其时几十年乃至数百年人物的对话、神情、乃至心理活动,那时又没有录音、录象设备,书中那些生动的记述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作家设身其中,揣摩而来的,是依据史料悬想出的。

余秋雨给王道士定义为“罪人”、“小丑”,说他“卑微”、“渺小”、“愚昧”、“贪财”,全篇都未脱离这样的性格进行任务塑造,定义得是否得当?是否于史有依?我们看一下和他打过交道的斯坦因是如何评价王道士的:“一身兼有宗教的热情、愚昧的天真以及对自己的目标能够采用各种聪明手段并坚定不移的道人。”

二、讨论:

1、来做一次历史审判,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不能,那还有什么人应该负责任?

(腐败,无能)当时中国的政府和官员有哪些过失?

政府官员根本就不想管这件事,说要运送却又声称没运费,一放就是十年。

等到他们运送时也漫不经心,用席子乱捆,沿途偷拿、送礼、变卖,到京城时已经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他们纵容国宝流失,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他们的作为和外国冒险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清政府,连国土都可以割让,联军入侵,皇帝连京城都可以遗弃,几本经卷在朝廷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官员们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如此的政府,如此的官员,小道士王圆箓又罪当几何呢?

3、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假如王道士没在历史上出现,假如敦煌遗书全在中国,它还能剩下多少?

提示:剩下的决不会多,因为官员们渎职,文物肯定会流散各地,最后我们看到的不会像今天这样全。敦煌后来的命运,那里被关押过400名白俄士兵,在雕像壁画上肆意涂抹;来自文人学者的破坏——临摹后凿壁画,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最完整的„„结果伯希和的相册成为最原始的资料。

4、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贪婪无耻)

5、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不,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提出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大家讨论:

1、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凄艳的晚霞”象征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滴出的鲜血。“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作者对国宝流失的沉痛,对外国文化强盗抢掠行为的愤慨。

2、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前两个“惨白”既是写洞壁和泥塑被石灰粉刷后的颜色,也写作者悲惨的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后两个“惨白”直接表达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

3、“偌大的中国„„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明确: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糟蹋文化遗产,为列强掳掠我国国宝大开方便之门,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昏庸腐朽的满清政府,不采取任何保护文物的措施,竟让根本不懂得莫高窟价值的王道士把持莫高窟;封建官僚不但不保护文化遗产,反倒窃取、糟蹋敦煌文物。封建统治阶级是莫高窟文化劫难的罪人。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特别是“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可以让人感受作者在痛苦中所蕴涵的强烈愤懑。“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是无奈的呼叫。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仅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反而大量糟蹋,让外国人骗走,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啊。作者有与其糟蹋还不如什么什么的意思。

4、“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明确:这是一种近乎写梦境幻觉的诗歌笔法。我为什么要拦住车队?为什么要大哭一场?

他不想让这些文物被运到外国去,所以拦车。大哭,因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作者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文化,然而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运是无奈的,他的哭,说明了他的痛苦与愤懑,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作者恨不得直接干预历史小丑和文化强盗的犯罪行为,所以闯到规定情境里来了。也只有这样写法,才能表达作者极度的痛苦、惋惜、愤懑和无奈。抒情主人公的呼喊和哭诉,给人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

四、释题

现在我们来看,作者为什么用了“道士塔”来作为题目?这是一座什么塔? 愚昧的塔

耻辱的塔

警示的塔

五、总结

余秋雨,这个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在《文化苦旅》中以游记的形式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他在敦煌,在中国古代最辉煌最伟大的宝库面前,为我们介绍它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把这一幕幕屈辱痛心的历史再现我们读者面前,传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我们也因此对敦煌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坚定了我们保护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决心。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我们要尊重历史,重视文化文物保护。

第3篇:道士塔

道士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道士塔

道士塔

(转自“高中语文个性教案网”,http://www.dasha.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2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道士塔》教学感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士塔》教学感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