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考作文应回归学生日常生活
高考作文应回归学生日常生活
“警惕高考另类作文成风,考生作文还是应该回归日常生活。”昨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制定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南六省年会上发出呼吁。
古体、散文、剧本、小说等“非常规”体裁的作文形式屡现近年高考语文答卷,考生以另类作文向“高分”发起冲击。同时,另类作文在高考作文中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温儒敏说,高考作文是考查考生语言写作能力,而不是文学创作。有文字驾驭天分的考生可以通过文言文等形式展示才华,这应该得到肯定。但“另类”不宜成风,高考作文还是应该回归考生日常生活。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认为,目前的高考作文有舍本逐末的倾向。作文,应该是生命的本真;直面人生、直面生存、直面生活、直面生命,应该是作文的最大追求。
专家们同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社会语言的一部分,完全禁止是不现实的,但考生应该注意使用方法和环境。有些已经成为约定俗成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用在高考作文中问题不大,但过于“小众”的语言,比如火星文之类的.自创文字还是应该避免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因为一旦阅卷老师看不明白,扣分是肯定的。
来自中南六省的语文教师们提出,高考作文命题要为学生创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氛围。通过作文的导向,培养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关心现实生活、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
第2篇:高考作文应回归本质
高考作文应回归本质(转发共享,谢谢作者)
2011-06-08 08:01:00|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亦不例外。6月7日上午起,微博中就有很多网友发表对高考作文的评点。
根据各地的高考题目,笔者注意到,除新课标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外,今年作文的一大特点是,较少与时事紧密挂钩,不是政治题,也非科技题,而重在考察学生的基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这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回归。——此前有些作文,就会因与时事太紧密,学生对某个事件的相关背景不熟,而导致无法下笔,作文就不是作文,而成了时事政治考题了。《中国崛起的特点》更像政治题,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为什么要让考生一定要写中国崛起了呢?为何不允许考生说中国其实并没有真正崛起呢?没有崛起自以为崛起,可不可以作为“特点”呢?
从各地的题目分析,全国卷2高考作文《诚信》是老题目,我在考前给你一考生随口说作文题目,就说到它,估计考生都会记得好多范文,但要写出特色、得高分不易。江苏作文《拒绝平庸》、浙江《我的时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话题很熟,但也难写好,一不小心就会得一个“平庸”的分数。江西卷《孟子三乐》,强调思辨,属于难写的题目。广东《回到原点》,和2009年的《常识》有得一比,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考验考生对“原点”的认识。而上海作文让考生议论“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题目融合了生活态度、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命题,如果这三者的关系能论述好,作文可以出彩。
总体看来,作文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好的趋势。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公民素养和人文素养。但还需注意两点。
其一,作文强调思辨,这会给阅卷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再以主题先行,观念先行来评价一篇作文。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论据是否详实、论证是否严密、充分之别,如果某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出“另类”的观点,但却说理充分,阅卷者是不能轻易给判一个低的分数的,否则,就会扼杀思辨,让学生畏首畏尾,学生只会写出没有个性、特色的平庸文字。
其二,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出发,作文应尝试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而不是所有学生都做一道作文题。比如,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就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学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而且为每科考生提供若干个题目以供选择。2008年法国高考理科作文题,有3个题目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背景知识,选取一个题目来写。这样的出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设想,如果几个省的作文题目,放在一张卷子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可能更好。或有人认为,这不利于评分标准统一,但如果阅卷者认真、细致,关注考生的说理过程与表达能力,是不会存在这一问题的。大学自主招生出不同的面试题,都可考察出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没有理由不能通过阅读作文,评价出学生的作文能力的。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具有选拔功能,因此,考出考生的作文水平很重要,但是,任何考试选拔都应兼具育人功能,从这一角度看,出好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将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第3篇:2015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回归
2015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回归
2014年的高考考题到底有何特点?是“思辨与人文并行”还是“且行且不易”。2015年考题有何趋势?是“稳中求新”还是“彻底告别死记硬背”。
高考作文:思辩与人文并行,情感和理性兼顾
2014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保持一贯风格,在稳定平实中小有新奇,也有不少亮点,高考作文则具有“思辩与人文并行,情感和理性兼顾”的特点。
纵观今年广东高考语文命题,与往年相比,试题的版块结构、题型设计、考点考查和能力要求等方面与2013年广东卷基本保持一致。其难度基本持平,在众人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背景下,表现出平衡过渡的势头,让人踏实。
但是,在稳定中也时有亮点推出,个别题型设计、考点考查上则有所创新,例如第6题文言虚词一改“判断所选字词在文中的用法与含义”,选择了虚词填空的形式再选择的形式,用这
第4篇:高考作文命题:回归写作本源
高考作文命题:回归写作本源
每年高考,作文命题都会成为社会激烈讨论的焦点,之所以出现此现象,主要原因为:一是作文为高考重头戏,其得分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高考成败大局;二是命题与阅卷的主观性特征明显,见仁见智,于是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赞美之声有之,各种质疑甚至全盘否定的声音也充斥其间。其中,一些观点与高考的功能、作文命题规律相悖,有失客观、公允,值得商榷。
科学性与导向性并存
当我们褒贬高考作文时,首先要厘清其科学性标准,这是甄别是非高低的逻辑前提。宏观地说,考试是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环节,担负教育质量测量与反馈功能。考试可以检测某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而反馈信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环节。高考在检测中学教学情况的同时,更肩负选拔职责。于是,高考命题应遵循两个“
第5篇:回归常识,高考作文才有价值
回归常识,高考作文才有价值
2010-06-11 13:16 评论 0 条 查看评论true||##
在今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就迅速地进入公众眼前。仔细品读这些高考作文题之后,感觉今年高考作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始懂得引导考生回归生活常识进行现实思考。
先来看看今年一些地方的高考作文题。北京卷题为“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浙江卷题为“角色转换之间”,山东卷题为“生活品质,靠什么来支撑?”,辽宁卷题为“幸福是_____”,江西卷题为“找回童年”,江苏卷题为“绿色生活”„„
不难看出,北京卷是在提醒人们,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践行;浙江卷则希望通过体察角色转换之间的感受,来吁求人们应该更加懂得感同身受,彼此尊重。而其他一些高考作文题,也在提供这种依据常识的思考———到
第6篇:美术教学应回归生活
美术教学应回归生活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指美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美术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美术课堂的活力。美术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美术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美术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美术,把生活经验美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体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对美术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美术,美术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美术的目的性,增强美术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
第7篇: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益的提高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越来越异彩纷呈,产生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追求丰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语文“最初的目标”,即“语文味”的回归。
片断1:一位教师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在对教材作了层次分析后,配以多媒体展示了许多云彩的图片,学生非常兴奋,但教师不是让学生看后去描述所见现象,而是让学生简单去对应哪种云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就这样对来答去,在判断对与错的过程中度过了大半节课,把语文上成了科学课。
片断2:一位教师教学《竹影》一
第8篇:高考作文命题应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高考作文命题应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山羊过独木桥”启示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项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作文。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采用事实型材料,取自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运动,制造了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极端场面,把学生投入矛盾当中刺激他们思考这一问题。在审题上没有过多障碍,梳理材料可以看到,可供选择的话题也比较多,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角度。而在正面论述里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当然,这个主题和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考生要写出独特的观点,必须在平时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自
第9篇:小学品社课堂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品德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因此,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人生的课程,是我们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走向“品德与社会”是发展趋势。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社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