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承受的六种矛盾教育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10 20:46: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不要让孩子承受的六种矛盾教育

不要让孩子承受的六种矛盾教育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如今孩子们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不要让孩子承受的六种矛盾教育,希望有所帮助!

“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穷教”与“富教”的矛盾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另一方面,家长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大讲艰苦朴素的大道理,这自然让孩子无所适从。

“溺爱”与“叛逆”的矛盾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对子女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极端,对父母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

“放纵”与“专横”的矛盾

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而在另一方面,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重智”与“轻德”的矛盾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考试分数上,只看重成绩,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不是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

“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家长渴望孩子成才,于是为子女制订了“宏伟”的发展计划,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事实却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趣,这种“发展”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第2篇:不要让孩子远离"书香"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应分别要有累计100、300、200万字不等的课外阅读量。

由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出的《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却显示,如今每天都会上网的学生高达82.9%,70.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以内,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

显然,中小学生目前更倾向于快餐式、娱乐化阅读,阅读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寒假来临,家长们不妨引导孩子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静下心来品味经典作品,愉悦身心,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假期。

“涵涵,别玩了,去看书吧。”妈妈提醒着。

“好的,马上。”涵涵答应得挺痛快。20分钟之后,涵涵依然坐在电脑前没动窝儿,全神贯注地玩《大战植物僵尸》游戏。

张涵,读小学四年级。妈妈要求她在寒假期间,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读课外书。几天下来,张涵基本上能保证阅读,但每晚都需要妈妈催促。有时候,她也和妈妈讨价还价:“我今天能不能看网络小说?”

在计算机、手机、iPad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迷恋电子游戏,也很容易接受网络和手机等阅读方式,对穿越、轻松搞怪、调侃等网络文学更是没有隔膜,一些学生开始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代替纸质阅读。

很多孩子成“网络控”

如今,在地铁、公交车上,时常看到身着校服的学生拿着手机津津有味地读电子书,或在线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小学生的重要阅读渠道。在4~6年级小学生网民中,有46.7%的人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但网络使用的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55.6%多数小学生网民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是玩电子游戏,小学生的手机阅读率为31.3%。

另外,一些网络小说、穿越小说在中小学生中也很有市场,不少学生借助iPad在线阅读。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获得阅读资料的渠道除“去书店购买图书”之外,有43.6%的学生“用电脑、手机、电子书等阅读工具”,29.4%的学生“网上购买图书”,28.4%的学生“在线阅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学生比较喜欢跟风,有同学在网上看言情、穿越、虚幻、搞怪小说,自己也跟着学,于是乎很快在一个小圈子中就流行起来。北京海淀区某示范校初二学生叶聪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班上的女生都在网上看小说《甄嬛传》《步步惊心》《跨过千年来爱你》,课间的时候就凑在一起聊,如果我不看,和同学在一起就少了一个谈话的内容,显得很另类,慢慢地就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了。所以,尽管我以前基本上不看网络小说,但从上学期开始有所改变,不然,在同学中会落伍的。”除了读网络小说,一些孩子热衷于看微博、发微博、看QQ日志、看贴吧,以及手机新闻等等,这种“碎片化”的网络阅读的方式,在当下中小学生中也渐成趋势。一些老师向记者透露,有七八成中学生根本不读名著,在部分知名的示范中学也是如此。“现在的中学生普遍不愿读名著,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是他们的首选。”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图书多了一个竞争者——网络。计算机的互动程序很容易吸引孩子,但孩子若是迷上打电脑游戏,而不懂得控制时间,那么网络带给儿童的就不仅是娱乐和便捷,而是无形的危害了。

经典作品是阅读首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读书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一本。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透露的数字也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长篇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中国孩子一学年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而且读的书普遍品质不高,青少年远离经典已成为普遍现象。”

缺失经典阅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中小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写作文的时候每每题材贫乏、平铺直叙,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其次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时,“虐待动物”“文化软实力”“中国制造,外国企业盈利”“建立怎样的机制鼓励‘见义勇为’”等这些有深度、有文化内涵、需要独到见解的综合性问题,往往让他们不知所措。而这些,求助于临时的考前辅导是很难奏效的,它需要学生多年的阅读积累与思考的积淀。

有专家将阅读分为休闲娱乐性阅读、获取资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修养性阅读四个层次。前两类属于了解知识的功利性阅读,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感悟体味人生,则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相比之下,现在孩子普遍缺乏理解性阅读和修养性阅读,即阅读经典作品少,这往往导致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欠缺。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乐在学途以为,阅读的过程,是儿童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的精神、情感、道德、态度、价值观等整体人格成长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爱”的过程——学会爱父母、爱长辈、爱同学、爱周围应该去爱的人。而经典作品恰恰经过了时间的淘洗,是穿越了历史风雨的,为很多人所公认的一种有思想含量、有美学价值的作品。它能给孩子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一个孩子的阅读有多宽广,他的思想就会有多宽广。经典作品对孩子心灵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一本好书提供的“营养”,是超越学业的,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刚刚开启人生旅途的孩子,阅读具有神奇而深远的意义。

单纯网络阅读有欠缺

不可否认,网络阅读方式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孩子获取信息的需求,拓宽了视野,是对书本知识的良好补充。但是,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效果大不相同。大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网页上的内容时,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滚动条向下移动,去捕捉那些有趣的、吸引眼球的部分,并且只了解大致的内容,根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的。网络的性质是鼓励人们浏览,在信息间跳来跳去,或仅是阅读部分信息。这一阅读形式造成资料的“碎片化”现象,而在阅读之后,记忆却不深刻,影响孩子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阅读方式,很容易让人变得心浮气躁,等再看那些深刻一些或者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的内容时,在的心已经沉不下来了。

孩子们在电脑上阅读的多是肤浅的、娱乐化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快餐化“浅阅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阅读资料的“碎片化”,还在于网络的语言——网络在造就了鲜活的语言的同时,也造成了语言的随意、粗俗、不规范。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说:“如果中小学生长期依赖网络阅读,课外阅读量、尤其是经典阅读量势必减少,深度阅读严重不足,在审美阅读、情感阅读、拓展心智的阅读方面严重缺失,最终导致孩子们语言肤浅、文化品位降低,难以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去关注现实,也不去关注自我的内心。”

不同的是,网络同步课堂相对而言就不错,还能提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比乐在学途同步课堂,里面拥有孩子需要的大型题库,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不足。

更多教育资讯尽在乐在学途小学生手工制作大全是国内首家在线小学生学习网站

第3篇:不要让孩子过于安分作文

不要让孩子过于安分作文

今天,我再次打开《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教师读本》这本书。俞敏洪所写的《人生不能过于安分》一文,与我平日的教育教学的思想产生了碰撞,令我不禁沉思孰是孰非。请个人博友和我一起来分析哪种思想更适合教育孩子。

我 的 观 点:

我要安分于自己的工作,认真上课,批改作业,教好学生,为什么我还要不安分呢!

对于孩子们更要安分一点好,不要调皮,不要捣乱,要听话,要懂事,要认真听讲,要努力学习,要知道当别人都在做的时候,自己一定也要跟上。这样的你才不会掉队,才能跟的上前进的脚步。其实,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听话”。最终如我们所愿考上大学,有个稳定的好工作。我想这样的乖孩子,不仅是我,也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作 者 的 观 点:

“成功的人生都有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不要让孩子承受的六种矛盾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要让孩子承受的六种矛盾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