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计划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计划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课件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㈠知识再现:
1、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B.西周、秦C.商、秦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2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计划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计划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课件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
1、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B.西周、秦C.商、秦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3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创造情景,在过程中形成感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
第4篇: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学内容: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授课人:韩士芳 初一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
联系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下
第5篇:《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