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分类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9 08:08: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对联分类

对联分类2007-01-18 23:36 1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2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3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对联的一些创作手法以及对联格律的一些补充

作者:达之 文章来源:网络

(一)对联的写作与欣赏,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带变通性质的格律,以及一些比较独特的修辞要求和创作方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强弱相当、概念相当、嵌字格、回文格、顶针格、集句格、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标点、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对联的张贴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1.自对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2.借对

借对又称假对,这也是对仗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分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借义对指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音对则指借助其读音,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义对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古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借音对如: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太空虚

其中,借茫茫为“忙忙”,则与“碌碌”相对更工。

----------4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3.意对

意对也称义对,或意义对(不同于借义对),指句中字词在词性或语法结构上不成对仗,但其字词之意义,即所含之义理或意境,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貌离神合”。如崔颢《黄鹤楼》之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意对。又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善财南参)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成对仗,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意对”(即以“参访五十三位老师”对“历经一百余座城市”)。又如,“三界”对“时空”、“万丈”对“无边”等,亦属意对。不过,就对联而言,意对部分在全联之比重宜小不宜大。

4.蹉对

蹉对又称交股对,指句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

春残叶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盏疏(《冷斋夜话》载王安石之诗句)

其中的“密”对“疏”、“少”对“多”,即为蹉对。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其中的“尚”对“莫”、“慢”对“急”,亦为蹉对。

5.强弱相当

这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47 诗钟

转帖:再说诗钟

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欣赏对偶佳趣的一种文字游戏。从清朝中叶在福建兴起,很快传开,“五四运动”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

^^

一、诗钟活动的特点

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得名于限时的方法。在钟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是用细线坠铜钱系在一根线香上,烧到一定的时间,铜钱落在下面承接的铜盘中,大家停笔。限题主要有两种方法,诗钟以此分为两种体式:分咏体要求在上下联分咏出绝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嵌字体要求在上下联指定位置嵌上毫无关系的两个字(或几个字)。

嵌字体如林则徐作过《陈·人一唱》:“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用陈、人二字嵌在指定的第一字位置上(称一唱),写成工整的诗联,感慨因循守旧,世风浇薄。

分咏体如张之洞作过《凉棚·申报》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凉棚可以随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席,申报是最早报道欧亚新闻的报纸,抓住二者特点,以游戏笔墨张大其词,用阴阳、欧亚大字眼写成此联。--------5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诗钟虽有很多规格,但是只有平起、仄起两种句式。以上张之洞作品为平起式,林则徐作品为仄起式。

诗钟有在社中出题现作、先期发题征作和举行诗钟大唱等活动方式。在交卷、誊录、评比、宣布评比结果等方面,都有一套程序。

^^

二、嵌字体诗钟的产生

以前各地塾学都是先教学生作对联,然后教作诗。福州人李家瑞在所著《停云阁诗话》中说:“予年六岁,入塾读书即学作对偶,自一字至七字止。后更作五、七言偶句,拈限数字嵌入中间,上下字不得相黏,谓之五、七碎。”说的是道光年间情况。当时作七碎,塾师时常限定两个字,如果要求分嵌在上下联之第一字位置,称“七·一”;要求分嵌在第七字位置,称“七·七”。所限的两个字必须一平一仄(即不得相黏)。这是初级水平,称作碎。如果再高一步,所限定的两个字是不拘平仄的,后来称为折枝,也就是诗社里常作的诗钟。从“一唱”到“七唱”,在各地诗社有时美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等格。到民国初年,各地也都学习福建的较为简易的办法,称一到七唱。这些属于“正格”。

诗钟的“别格”中有嵌一个字的,也有嵌两个字的,后者是在上下联中有高有低,不是平列的,如分别嵌在上联之首和下联之末,称“蝉联”格。嵌三个字和更多字的,在作碎和诗钟中都有,在诗钟中随字数和所嵌位置而各有格目名称,如鼎峙、碎联、碎锦等,从“碎”字上还能看到它们的来历。诗钟的别格常作的有十五格,说起来过于琐细,见文后“附录”。

^^

三、嵌字体诗钟的培养文学写作能力的功效

诗钟不但有趣,还有很明显的教育效果。

1.训练学生掌握文学对偶基本功。

对偶是充分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的修辞技巧,在文学写作中与其他修辞手法结合运用,能发挥很鲜明甚至很奇妙的效果。要作好诗、词、骈体文、八股文以及散文,都需要先过对偶关。以前对于语法、修辞、音韵的研究不够充分,缺少简明适用的教材,只是让学生在大量习作中逐渐领悟。作碎和作诗钟就是教给学生熟悉声调、词性、词句结构对仗的针对性训练。诗钟的写作,对于词性、词类、词的结构、词组的结构、句的结构如何对仗工整,以及如何使用成语和典故,都有细致入微的规定,称为法式。道光年间见于著录的作品《人·白一唱》“人海归来空有梦,白下游后帐无诗”。按后来的法式衡量,已经看出它是病句:对仗必须区别词性的动静和虚实,“空”字属虚(副词),“帐”字属实(动词),二字不宜相对;对仗必须区别通用名词和专用名词,“人海”是通用名词,“白下”是地名属专用名词,也不宜相对。看来,确实要经过严格训练,才有把握做到对仗工稳。

2.训练学生善于选用最精当的字词。

从宋代以来,分析诗词注意认取“诗眼”,写作中间讲究“炼字”。做到这一点要靠全面提高文学修养,而诗钟却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诗钟的写作是先把限定的字配成“眼字”,再围绕“眼字”铺写成联。福州1930年的《微·寒七一》大唱,征得八千余联,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佳作,如黄芗洲的“寒宵坐似沧浪里,微曙看犹混沌初”,是先配成“寒宵”和“微曙”两对“眼字”,进而写出一种意境;林绮赓的“寒月芦花千百顷,微风桐子两三声”,是配成“寒月”和“微风”,写出一种景象:张拂朝的“微虫沟洫犹争长,寒鸟江湖不乱群”,是配成“微虫”、“寒鸟”,批评当时福州的小军阀战争。前人关于“炼字”发过很多议论,清人刘熙载说:“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写诗钟对于练习认取诗眼,进而写活全句,是一个巧妙而实用的方法。

^^

四、分咏体的来源和艺术特点

分咏体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结合起来写成一副诗联,看来是一种很奇怪的体式,其实在古典文学中早已出现过这类作品。中国的对偶文句本来有一种奇特的修辞效果,能通过工整的对仗把关系并不密切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杜甫《曲江》诗的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两句在意识的流动上有跳跃,一经用上对仗,“八尺曰寻,倍寻曰常”,用“寻常”一词的这个歧义,作为数字与“七十”结成对偶,联通了思路。苏轼的《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有诗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指美酒,典出《世说新语》),把“六瓶酒”和“未收到”两个意思对立成联,写成惹人喜爱的作品。从清朝中叶开始,出现了对联热,对联也进入酒令,以前那些偶一为之的游戏之作,这时规范化为分咏体诗钟;分咏体成了专为写趣联而设计的体式。进行这种写作,有助于推动诗人突破旧套,活跃文思。例如古文学家赵国华(1838~1894)分咏《船·胎衣》:“帆如秋叶来天上,人似春蚕卧茧中。”如果单纯咏船或咏春江,难以写出这种深邃的意境。反对科举而下海演戏的汪笑侬(1858~1918),分咏《八股文·杜鹃》:“能使英雄皆入彀,可怜帝子已无家。”通过两个典故把二者结成对偶,讽刺请廷顽固坚持箝制思想的科举制度,以致闹得自身不保。

第2篇:分类对联

对联分类

(一)春联:

1、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

3、山河添秀色;大地浴春辉。

4、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5、爆竹声声辞旧岁岁岁贺佳节;瑞雪飘飘迎新年年年庆元春。

(二)婚联:

1、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2、在地在天,比肩比翼;如花如月,长好长圆。

(三)寿联:

1、五十岁联:已过一万八千日;应知四十九年非。

2、五十五岁联:五五生涯,原为一瞬;千千心结,都系两行。

3、八十岁联:临风曾阅八千岁;对酒须倾三百杯。

(四)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皇帝挽邓世昌)

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音乐家赵元任挽刘半农联)

诗吟马背,公是射雕手;爱遗寰中,我怀上寿人。(挽刘工天老人)

(五)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配上好对联,可以使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使名胜古迹更加壮美、高雅。可使人们对名胜古迹景点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的了解、欣赏起到画龙点睛的功用。更可推动旅游文化事业的兴旺发展,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堀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黄鹤楼)

江水东流,淘尽了千古英雄儿女;石城西峙,依旧是六朝烟雨楼台。(莫愁湖)

银汉无声,谁持宝剑分明月;苍生有愿,齐待惠风歌庆云。(南京文德桥半边月)

门外楼头,遗六朝旧梦;胸中眼底,展千里新颜。(南京胭脂井)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西湖岳飞墓)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江苏南通狼山支云塔联)

四面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老臣心。

(扬州史可法墓)

(六)嵌名联:

从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别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另有魁斗、碎锦、双钩等多种嵌法。

下联为双钩:

柯亭笛绕花中隐;军料场崩雪里雷。(江苏京剧院柯军、龚隐雷)

以下联均为凤顶格:

缘定三生,与君携手;桥联二姓,许我同心。(绣球公园缘桥)

鼓响应天,喜大江万里春潮涌;楼观震旦,迎新纪一轮晓日升。(南京鼓楼公园)夕阳朝日同辉耀;佳气清风自去来。(总统府夕佳楼)媚骨不生,一掬丹心一掬血;香魂何在,半萦碧水半萦楼。(李香君媚香楼)(七)商业应用联(行业朕):

君心似我心,万里闻音,亲情欢悦;商场如战场,一机在手,胜券稳操。(手机)炰凤烹龙,毋需烟火;省心蓄力,再创辉煌。

(微波炉)随我转乾坤,静中更净;使君省心力,优上无忧。(洗衣机)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理发店)

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

(棋艺馆)

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酒店)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馆)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店)

由此登堂入室;任君步月凌云。(鞋店)

腕引时辰十二;胸藏星斗万千。

(钟表店)

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

(眼镜店)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灯具店)

利润之薄,不能再减;皮毛之厚,无以复加。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及锋而试;唯利是图。

(刀剪店)

(八)高考试卷中的对联

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对联题:

出句:扫千年旧习,参考答案:树一代新风。

出句: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参考答案: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皮货店)

出句:春晖盈大地,参考答案:正气满乾坤。

出句:科学能致富,参考答案:勤劳可兴家。

出句: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参考答案: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第3篇:对联分类

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总之从时间、空间的使用范围看,对联的分法如下表所示:对联

1.实用联——春联

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

3.交际联

——赠联,题答联

2.装饰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结婚对联(分类)

分类婚联

师生喜结文明果,南北同浇幸福花。新人曾是师生关系

硬件软件描美景,磁场引力寓深情。物理老师与电脑老师结婚

春天

春窗绣出鸳鸯谱,夜月捍斟琥珀杯。碧岸雨收莺语暖,蓝田玉暖玉生香。

丽日和风春永驻,良辰美景月长园。天时地利春风暖,霞蔚云蒸夜月圆。

花好月园多景气,时和日暖满春风。堂上丽日金莺啭,帘卷春风玉燕飞。

喜鹊登枝红梅俏,春风梳柳紫燕归。盛世盛装完盛事,新春新岁迓新人。

不劳红叶题诗句,且喜春风入洞房。紫燕双飞传喜讯,红花并蒂笑春风。

对舞黄莺鸣醉柳,双飞紫燕吻红花。喜鹊喜期报喜讯,新春新燕闹新房。

辞旧迎新春入户,移风易俗福临门。皆大欢喜 一年最爱春江水,四季都夸并蒂花。春光永驻

新婚喜动城乡客,盛会欢联天地春。宾主联欢 喜报邀来新老客,春风吹放幸福花。欢声满堂

名花开处千山艳,好客来时四座春。客带春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对联词性分类

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但是古汉语虚实划分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分别对应。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金山词霸软件来查阅汉字的词性和词义,非常方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对联分类大全

对联分类大全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的分类与对联撰写很有关系,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与对联分类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按使用的范围分对联从使用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类两大类。 这里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总之从时间、空间的使用范围看,对联的分法如下表所示:对联1.实用联——春联

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

3.交际联——赠联,题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对联分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联分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