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
摘要 《边城》具有淡淡的哀愁,作者通过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纠结的心理,对死者的痛楚三方面来述说哀愁,然后作者又通过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乐观、平和的心理,美丽、有趣的湘西风情,温暖、和谐的祖孙情,还有翠翠儿时的天真、长大后的矜持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等五个方面淡化哀愁。
关键词:《边城》 哀愁 淡淡的
《边城》是沈从文反映湘西风情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以风景如画,安静天然的湘西小镇为背景,在近乎原始、淳朴、封闭的人生观念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渡船人家的故事。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写实和梦幻交叉的方式,精心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奠定翠翠从小到大的悲剧情节线索时,不时地穿插一些美丽的风情和温暖的亲情,从而淡化这悲剧的浓浓色彩,如同一杯惨了蜜糖的咖啡,可以从中品出淡淡的哀愁。这也是沈从文的艺术高超之处,小说《边城》问世以来,这也成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的重要一面。
一 哀愁——贯穿于小说的悲剧情节
《边城》显然不属于大是大非的悲剧,小说由它的悲剧情节所决定,必然带有哀愁。究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
在小说开始讲渡船之前,提到官路通到湘西的小山城——茶峒,有小溪,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前后无人,单独居住,家庭成员也少得可怜,这就是翠翠的家。可以想象那屋子的贫瘠,那孩子的孤独,那生活的单一、不自由,渡船主人不能轻易离开渡船,如果逢年过节,祖父进城买东西,“黄狗就伴同翠翠守船”。这种小镇不受外边大世界的诱惑,但也因封闭落后,给人们带来了出行不便和心理寂寞。
翠翠的哀愁来自于她一出生就丧父丧母的悲剧。她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的关爱,不会撒娇,她看到那对母女渡船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母亲的问话,只是望着那女孩,发现那女孩戴着一副银手镯,心中歆羡。再听她唱的歌:“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更从深层上显示了她内心深处得不到母爱的哀怨,包括以后她对爱情的难以启口,对爱情的不知所措,正是因为缺少了母亲或朋友的角色,来给于她适当的指导和充分的安慰,所以,这个幼年开心快乐的女孩遇到了她长大后的烦恼。
祖父也有他的苦痛,根源还是他的女儿——翠翠的母亲。他时时想起自己轻生的女儿,“眼中已酿了一汪眼泪”,“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对翠翠的终身安排始终是环绕在他头上的苦痛。
到最后,翠翠在渡船处等着二老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没有任何承诺的等待,给翠翠,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惆怅!
2 纠结的心理
在小说中有很多处让人难以选择的困境,人物在两难中形成了纠结的心理,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后果也是造成哀愁的要素之一。
如翠翠的母亲,在怀了翠翠后,一面是随爱人逃走,一面要离开孤独的父亲,该如何决定?军人服毒先死,是要马上跟随亡夫而去,还是关心腹中胎儿,活下来?翠翠的母亲对祖父一面怀了羞惭,一面怀了怜悯,待到腹中胎儿生下来后,就喝了很多冷水死了。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只留下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老父,不计后果地选择为以后的哀愁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其次,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祖父让大老选择走车路还是马路,大老选择了走车路,但并没有得到翠翠的明确答复。大老对弟弟而言,觉得做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在走马路时,得让弟弟先唱,知道弟弟唱得好,就不愿唱了。于是,大老选择退出,驾船驶去了。但大老不幸死于远行的路上,二老心里有愧,又很生气,以为祖父“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最后也走了。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却都选择了离开,祖父的车路和马路,回应不清楚,使他陷入了被人误会的境地,在大雨雷电中以死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可见,纠结的心理在此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3 对于死者的痛楚
死亡本身并不痛楚,但活着的人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痛楚之感。如翠翠父母的死,让天生开朗的老人怀抱年幼的孩子,怎能再笑得出来?祖父并不怕死,他想七月八月有流星,人也应该在那时死吧。他唯独担心翠翠以后的生活没着落,对翠翠的牵挂让他死也不放心。
祖父的死,让翠翠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觉得十分凄凉”。还有就是大老的意外死亡,让所有人都感到遗憾和不安,就连他的父亲船总顺顺,“这豪爽正直的中年人,正似乎为不幸打倒努力想挣扎爬起”,好人的死亡对于任何一部小说都意味着悲剧,《边城》中有多人死亡,也因此为小说笼上了一层悲剧的哀愁气氛。
二 “淡淡的”——显示出小说浪漫的喜剧意识
哀愁是小说定下来的悲剧情节所隐含的情绪,但在进行构造故事情节的同时,作者有意地淡化了这种哀愁,通过展示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强调乐观、开朗、平和的心理素质,描述美丽、恬然、有趣的湘西风情,刻画温暖、和谐的祖孙亲情,展现翠翠儿时的天真到长大后的矜持,突出翠翠豆蔻年华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等方面稀释了哀愁,使之成为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哀愁,充斥在这哀愁里面的是满满的浪漫情怀。浓厚的喜剧意识使得人性之美、健康之美、自然之美油然而生,给人们留下了美和乐的享受。正如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的创作目的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 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
位于湘西边陲的小山城——茶峒,因地理位置偏僻,大山封闭,不易与外界往来,所以形成了一处独特的世外桃源。这里还保留有古老的人情风俗,具有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艺术的。”
渡船的设立是为方便人们出行,“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但尽管如此,过渡人还是要主动出钱的,因为“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这就是人们心中的原始观念。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托人用这些钱买烟草和茶叶,“过渡的谁需要便慷慨奉赠”,管渡船的不收过渡人的金钱已经成为 “祖父的规矩”。正是这种单纯、朴素的相互关系,在端午、中秋节时,老船夫进城就会得到大家的款待,或喝酒、或赠串粽子、或给个鸭子。他们做事“一切皆为一个习惯所支配”,水面上出了什么事,“皆照例有习惯方法来解决”。不受金钱的诱惑而丧失良心,这正是茶峒人不同于外界世人的地方,那是难能可贵的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 2 乐观、平和的心态
祖父活了70年,从20岁起就守着渡船,50年间“老船夫不论风雨,必守在船头”,“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祖父的心里,乐观、平和的心态,通过50年甚至更长时日的渡船生涯给完全体现出来了。当祖父知道了女儿怀孕的事时,他没有生气、没有责备、没有埋怨,只当没有发生过一样,仍然平静地和女儿过日子。祖父的乐观、大度、平和的心态在重大的家庭变故中,能帮助祖父平衡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更沉静地面对一切。
以后翠翠的成长,也同样秉承了乐观、平和的心态,她“为人天真活泼”,“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到最后,翠翠经历了爷爷死去的噩耗,杨马兵小心地陪着她,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受不了打击,一时间或许做了傻事,跳崖悬梁,随爷爷去了。但坚强的翠翠没有死,她还是活了下来,乐观、平和的心态使她渐渐从失去爷爷的凄凉中走出来。注意力转移,翠翠认定特别关心她的杨马兵,“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顺顺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大老的死讯后,曾经一度“样子沉沉的”,想要从不幸中努力挣扎爬起,而他天生的豪爽、乐观、平和的心态帮助他很快从失落中恢复过来,等老船夫再见他时,他“正同三个人打纸牌”,“回头对老船夫笑起来”。可见,他已经从丧子之痛中挺过来了,这都归功于乐观的心态。
3 美丽、恬然、有趣的湘西风情
小说前三卷就大幅渲染美丽如画的湘西风景,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铺下了一层美丽的绿色背景。苍山、绿水、大河、小溪、白塔、翠竹、野花、薄酒、渡船、老人、小孩、黄狗,如此温暖的人家生活在如此诗意的风景中,这就是小说所追求的格调,即使后来的情节带有伤感的情绪,也因这种田园牧歌似的生活环境所遮盖,而成为淡淡的哀愁。
湘西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例如,古老的渡船成为人们习惯的出行方式;唱山歌、听山歌是人们的娱乐项目,也可认为是爱情的表达,即为“走马路”;发水时,人们独创用梯子进城;仅仅能自保,却救不了财物;还有脚夫挑货,纤夫拉船之类的。当然,长期封闭的小城居民对传统风俗格外看重,如端午、中秋、过年等。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安排了抓鸭子,增添了许多乐趣,因此每到节日来临时,城里就会响起蓬蓬的鼓声来提醒着方圆不大的人们。
(1)温暖、和谐的'祖孙情
在祖父看来,“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祖父、翠翠、黄狗、渡船组成了一个相依为命的家庭,正是家庭成员的特殊,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每个角色都在用心地营造家的氛围。他们彼此温暖,彼此信任,彼此照顾,形成了极为温暖、和谐的祖孙一家情。
翠翠也帮着祖父渡船,如果祖父累了,睡着了,翠翠便自己去代替祖父渡船,“从不误事”。有时他们和黄狗一同在船上,祖父在招呼客人。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尽力拖船拢岸。待风日清和的日子,无人过渡,他们便一起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逗身边的黄狗,去衔抛在水中的木头。或翠翠和黄狗听祖父讲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或我吹你唱,“溪中仿佛也热闹一些”。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依为命的亲密关系,显露出温暖、和谐的浓浓情义。
(2)儿时的童真、长大后的矜持以及对爱情的憧憬
儿时的翠翠天真烂漫,她不明白婚嫁的意思,只是喜欢热闹和新娘子的好看,这时,“翠翠必跟着走”,“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翠翠眼中的世界简单而又有趣,即使杂货铺里的粉条、白糖、炮仗、红蜡烛。都给翠翠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行船,比渡船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所谓童言无忌,在城里与祖父走散了的时候,翠翠会不自主地想:爷爷死了呢?听到水手讲的可怕的杀人故事,翠翠心里的那个古怪念头又冒出来了,爷爷死了呢?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想法,而是翠翠心理不成熟的折射,潜意思里很怕爷爷死,却还要偏往那里猜测。由此也可看出,翠翠儿时的天真无邪。
翠翠长大了,“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大老向她求婚,她对祖父的旁敲侧击不置可否,如果问急了,还会耍脾气,红了脸,跑开溜走。翠翠看上的是二老,“那个人很好,我像认得他”,但“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翠翠心中有点乱,然后又生气,“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因为她嫉妒,“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
翠翠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梦见听到一种好听的歌声,她跟着声音到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她不知道那是二老的真实歌声,但梦中的歌声是她美妙爱情的中介,梦中的虎耳草就是她完美爱情的寄托。到最后,翠翠选择了等待,虽然没有承诺,但还是折射出她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悲剧性的主人公,翠翠和二老的爱情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哀愁面纱下,但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描写、抒情以美丽的事物、温暖的人性、健康的生活来冲淡这些哀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读懂故事的淡淡哀愁。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 沈从文:《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第2篇: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另一方面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美
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美可以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看出,《边城》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具有些许原始氏族遗风的宗法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矛盾的阶级仇恨。船总顺顺是富人,老船夫是穷人,然而他们可以和谐相处往来,当老船夫到顺顺家中去时都可以得到一位老人应有的尊重,顺顺看到老船夫与翠翠生活困难,还常常派人给老船夫送财务。第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从朋友之间的交往看出:《边城》中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真心实意的对待朋友,杨马兵年轻时曾经喜欢翠翠的母亲但却没有走到一起,而他却并未对老船夫一家有所记恨,反倒是和船夫成了忘年交。老船夫去世之后,杨马兵便搬到船夫的家中,肩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和翠翠两人相依为命,一起等待傩送归来。最后,人际关系的和谐美也可以从长辈对晚辈的疼爱怜惜看出来,天保向翠翠提亲时,老船夫是同意的,而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孙女喜欢天保的弟弟,于是便尊重翠翠的意愿,尽可能的帮助孙女实现她的愿望。
四、民风的淳朴之美
在《边城》所创造的社会中,处处都能够发现真善美,船总顺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小说中描写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且能帮人解决燃眉之急。顺顺对于因为船只失事而破产的.船家都慷慨解囊,尽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顺顺的身上我们看不到现代人的自私与拜金,而是一种朴素的正直与光明磊落的品德,而这些优点我们也可以从天保兄弟的身上找到。天保兄弟都爱上了翠翠,在他们心中,真正的爱情是与金钱、地位、名利无关的,它代表的是付出与奉献而非索取,但当自己的幸福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他们都愿意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一点直接的表现了出了天保兄弟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以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彰显出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让读者都为之动容。恰恰就是这些乡民所具备的美德让这块土地形成了淳朴的民风,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演绎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美丽故事 。
五、结语
沈从文借小说《边城》着力刻画了人性的美,同时把这些美集中在一个“情”字之上:两性之情、亲子之情、朋友之情。透过这些情感来描写了人和人之间的淳朴、友爱以及人内心的善良真诚,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都可以保持做人的美德、人人都可以守住灵魂的纯洁,是一个没有经受世俗污染的自然和谐的社会。
第3篇:淡淡哀愁的思念句子
淡淡哀愁的思念句子
月光牵着思念,清风舞着忧伤。思念是一种痛,思念是一种伤,思念会让笔下的文字涓涓流淌,流淌着诗情和画意,流淌着寂寞与期望,在静静的夜空里,久久飘荡。
不期而遇,季节里美丽的忧伤。一阵风掠过,卷起不愿离散的眷念,就在身影转去那一刻。粉黛装抹了青春里的岁月,走进四季,走过轮回。期遇沉淀在记忆里的美丽。多少思念浮尘般牵扯。
红尘旧梦里,你是否还在思念那个路过的人,是否还在守候那颗留下相思的红豆,看它在孤单中伤心的生长,看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淡淡的哀愁,在无痕的岁月中留下诗意的相惜相守。
思念如微风吹拂脸面,思念如洪水滔滔不断,思念如寒冬阳光遍洒,思念如久旱甘霖浇灌。思念是风筝线,牵扯着我对你的挂念,思念如莲藕丝,虽分开感情仍在。我的朋友,我想你。
我不曾让日子过得平淡,一旦开始安静,那么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