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伟大诗人陶渊明
伟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学史中常说:“伟大诗人陶渊明”,怎么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如果让秦始皇PK陶渊明,那就好比在一架天平上,一端放上一座宫殿城堡,一端放上一缕清风白云,奇怪的是这架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偏斜。
我们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常说:“伟大诗人陶渊明”,怎么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如何衡量?这里我想简化一下标准,模糊一下概念,如果仅以古人在后人心目中印象的深浅、即所谓民众的“口碑”判断一个人历史地位的高低,那么陶渊明的名声之大与秦始皇倒是可有一比。秦始皇历来被史书称为“千古一帝”,而陶渊明则被誉为诗苑的“千古一人”。听说过秦始皇的人,大约就听说过陶渊明;凡是知道“焚书坑儒”典故的人,也不会不知道“桃花源”的故事。如果核算一下他们自己和社会为此支出的“成本”,却又更加悬殊:秦始皇“奋六世余烈”,攻城略地,斩首百万,血流漂杵,方才当上千古一帝。秦始皇自己劳力又劳心,自己也是付出生命代价的,49岁便命丧黄泉。而陶渊明获得“千古一人”的历史地位似乎要“轻易”得多,不过是喝喝酒、读读书、种种庄稼、写些关于南山、菊花的诗,平常得几乎不能再平常,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说是诗人,诗也不多,连文章在内总共一百多篇。将秦始皇与陶渊明如此比较,结论显得很有些离奇:就好像一架天平(人类价值的天平),一端放的是一座城堡或宫殿,一端则是一缕清风或一片白云,而那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偏斜。
一般人凭直觉当然还是会觉得皇帝毕竟要“重”些,诗人终归“轻”一些,这种印象出在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书写,太过于重视政治、经济、军事之类的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而忽视了人类精神空间的清风和白云。
所谓“清风”、“白云”,是什么?想一想,那不也就是哥本哈根会议上让一百多位国家首脑百般无奈的“大气”问题么?按照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这些由“大气”带来的`生态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所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军事问题!而陶渊明,原本就是人间的“清风白云”。
最近我一直在想,人类的问题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问题。事实说明,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不但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反而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即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生态错误,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难以自拔。
回到秦始皇与陶渊明的对比上,如果说秦始皇的业绩在政治、军事、经济,属于人事;那么陶渊明那些写南山东篱、清风白云的诗歌散文则应归于自然。在“人与自然”这个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根本问题上,秦始皇与陶渊明各占了一半。按照我们的大哲学家金岳霖先生1943年在美国芝加哥东方研究院讲学时的说法,前者是英雄,后者是圣人。纵观人类历史,无论东方西方,可谓英雄无数,而圣人则寥寥无几。英雄成事也败事,圣人则无为无不为。60多年前金岳霖先生针对时代的弊病就曾强调:地球上光有“英雄”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圣人”。为了防止整个世界为英雄观所控制,很有必要以圣人观来救治英雄观。
【名人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陶渊明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8、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1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2、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1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0、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1、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2、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不为五斗米折腰。
25、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28、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0、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3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2、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3、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34、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35、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36、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3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3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9、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0、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4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4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43、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4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5、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46、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7、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第2篇:诗人陶渊明 金刚怒目
诗人陶渊明 金刚怒目
引导语:为什么说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下文是一些分析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原因。
陶渊明作品中“静穆”与“金刚怒目”的关系
清龚自珍认为:“陶潜恰似卧龙豪,千古浔阳松菊高,莫道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他看到的不是诗人的平淡,而是诗人的豪气,可谓入木三分。陶渊明的诗歌在平淡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充满了情趣和理趣;在平淡外,抒发忧愤,寄托心志,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鲁迅先生提出的“金刚怒目”式的论断,让我们看到在飘飘然的陶渊明之外,还有一个充满反抗性和战斗性的陶渊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即陶渊明的田园诗仅为其表,是他隐藏孤愤,避祸全身的文饰,而“金刚怒目”诗才是他的本来面目。所谓“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是关心政治反映现实的,并且对黑暗现实和腐朽残暴统治采取批判态度,具有反抗性和战斗性,其艺术风格是慷慨激烈、豪放悲壮的。“静穆”的作品思想内容是脱离现实的,其艺术风格是和平的、冲淡的。金刚怒目是陶渊明除平淡风格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深入的分析了他这种风格的作品,才能全面地了解陶渊明整个的人生世界。
这两种风格在陶渊明身上的集中体现并不矛盾,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这样两种特质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入世,追求功名;另一方面,他也深深地热爱着自然,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当他政治上受挫的时候,他便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将这种愤懑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某个角度来看,大自然是他调节心态的一种方式,使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从自然中找到安慰,不至于在黑暗的社会中人格变得扭曲。此外,静穆的风格对陶渊明也起到一种保持的作用,使他对政治斗争有清醒的认识,在黑暗的政治生活中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由此看来,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陶渊明的艺术世界。正因为对自然的热爱,陶渊明在政治生涯中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历代文人的典范。
陶渊明的作品中“金刚怒目”和“静穆”二者之间并非各自孤立,而是有着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关系。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这两类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也是交错杂糅在一起的。我认为豪放与静穆是紧密联系,不能分割的。豪放是陶渊明经历了各种磨难后归于平静的一种表现,是达到平淡自然风格所做出的努力。陶渊明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并没有在田园生活中忘却,而是深埋在心里。他把这种悲愤寄托在平淡的自然风光中,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内心的不平,陶渊明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平淡与豪放相融的风格。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影。风来人户房,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永夕。欲言元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此诗主要是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却从白日、素月、万里辉、空中影写起,即通过日月轮回、岁月磋跎而慨叹自己有志不能伸展。表面上看诗中主要写自然风光,实际上是通过自然风光来寄托情怀,表达愤懑。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诗歌以月夜、云、春风起兴,实际并非单纯写自然之景。“云间月”、“叶中华”,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由此可见,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气象,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写实,而是在自然之景中融入了他的精神和理想,平淡而有味道。诗人的愤激不满、忧国忧民寄于平淡而率真的写景和叙事中。但陶渊明没有在苦闷中降低自己的人格,而是自得其乐,心怀满足。诗人在田园中乐其乐、怒其怒,其诗表现出的平淡与豪放相辅相成,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一生有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堕落,丢失自我,而是积极地面对,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因此,“陶渊明的价值就在这里。他的价值不在于无冲突, 而在重重冲突之中以高洁的人格热诚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
浅析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为人所知的多是他的归隐诗与田园诗。但随着时代推进与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并在充分肯定陶渊明的诗歌平淡冲和、静穆自然的同时,逐步探究其“金刚怒目”式诗歌的根源。
一、认识过程
张爱玲是幸运的,她作为作家,在现世就享受到了盛名。同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作家都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时代不同,认识便也有不同。陶渊明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现今读来,颇有隐逸之意,有的人也多是喜欢他的诗中的那种恬淡自然,因为如今讲的最多的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陶渊明生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风骨、魏晋遗风也是对一个人的褒奖了。由不为人知到被人认识再到被人接受,这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痛苦的。还是朋友比较可靠,好友颜延年要帮扶一下陶渊明,或者他真的是欣赏陶渊明的诗,他说:陶渊明的诗“文取指达”,字虽不多,只有四个字,但对于像陶渊明这样的天下还不闻其名的诗人来说,也可告慰其心了。凡事要合潮流,人都有从众心理,曲高和寡历来不受重视。当时东晋盛行玄言诗,陶渊明做的却是什么归隐诗、田园诗,大家的目光自然不在他这里。但没办法,诗人都是充满了个性的人,若让他顺从潮流,他的个性便会被淹没了。但总还有个把知音,如钟嵘,他推崇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个评价就很高了。比起那位颜延年,钟嵘的评价又向今天对陶渊明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但陶诗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只不过列在中品,地位还并不是很高。
到了唐代就不一样了。唐代是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时代,陶渊明的诗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逢有应酬唱和,他的诗是少不了的。连诗仙李白对陶渊明的诗都充满了向往,他说:“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何日到彭泽,长敬陶令前”。但是王维、杜甫、李白等人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也有不欣赏的一面,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云:“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恤其后之累也。”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云:“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杜甫也在《遣兴五首》(其三)中表现了唯一一次贬低陶渊明的思想:“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盛唐人所理解的陶渊明,是旷达知足,怡情于酒,遗世独立,怡然自得的典型形象。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陶渊明的很接近,因此他对陶渊明的人生观很有认同感,不爱名利,只爱酒,洒洒脱脱,活个超然。
人们开始注意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并对其诗歌风格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时期是在宋代。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轼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非常准确的。朱熹也喜欢陶渊明的诗。诗魂恰似每个人的心灵,若你读得懂它,说明这首诗与你的经历、与你的感情、与你的痛、与你的愁、与你的价值观有吻合之处。朱熹认为陶渊明的诗是真性情,是本相,不只平淡,还豪放。他尤其喜欢《咏荆轲》一篇,认为平淡的人怎能说出这首诗中那样的言语。这个说法就有意思了,较前人的认识更加全面了。由于朱熹的地位从而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位高的人更有话语权嘛!何况朱熹说的话真是有道理。
清代诗人龚自珍对陶渊明很推崇,关于陶渊明的诗他有很独到的见解:“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动如卧龙,静如松菊,哪里只是平和,分明是“二分梁甫一分骚”。这个评价是入木三分的。他看出了陶渊明诗的平和,也看出了这平淡背后暗涌的春潮,厚实的土地下躁动着的是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还有想要在更广阔天空中飞翔的野心和苦闷,牢骚当然也有。自古文人都不是甘于只当一个文人的,诗不过是一块敲门砖,陶渊明也想藉此推开仕途的大门。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有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在其中提到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时代变迁之时,世事变化极大,但陶渊明好像没有更多的慷慨激昂,诗一如既往地淡然平和,好像真的遗世了一样,因此便有了“田园诗人”的美称。其实,他并没有将世事遗忘,只不过表达得比较自然而已,没有那么激烈,因此不招人注意。文人是善用曲笔的,但总还是有踪迹可寻的。鲁迅的看法比较辩证,其实陶渊明不只淡然也很“愤愤不平”。哪一个人是平面的呢,何况一个诗人?哪一个诗人是平面的呢,更何况陶渊明?
为此朱光潜和鲁迅还打过笔头仗。在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撰文评说陶渊明,他眼中的陶渊明是个浑身静穆的人,不像屈原、阮籍、李白、杜甫,总是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所以陶渊明伟大。鲁迅不认同他的观点。鲁迅认为陶渊明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并非浑身肃穆,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金刚怒目”式的论断,因其诗不仅仅有“悠然见南山”的静穆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可见,鲁迅对陶渊明的认识更加辩证全面,也更明确、客观。如今也已成为正确评价陶渊明的定论。
二、根源与表现
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诗歌,主要出现在他的咏怀诗、咏史诗中。在一些优美的田园诗中也有体现,只不过表现得比较隐晦曲折。究其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黑暗社会的反抗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作为东晋元勋之后,虽不是世族,但也是名族,是介于庶族和世族之间的阶层,对世族既仰羡也倨傲,对庶族又瞧不起。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色彩的阶层,从而在陶渊明心里埋下了消极和积极的两颗种子,它们同时发芽,同时生长,在他的心里相互作用着。他的理想是什么呢?在他的诗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有所表达,“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的志向被压抑着。他对能施展抱负的人是羡慕的,大丈夫横刀立马,封侯祭祖,才不枉来这人世一遭。可世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总是那么复杂和不可掌控,能将手中的笔化作一柄长剑吗?即便化作一柄长剑又有谁需要呢?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恩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首诗写于陶渊明四十岁时,往昔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官场的黑暗已经有了十分深切的了解,口腹自役,这与作者的本性又格格不入。行经曲阿,壮志难成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苦楚,才对田园生活产生了回归的依恋。隐逸常属于失意之人,踌躇满志的时候哪个人还有功夫理什么田园情怀呢?无可奈何的味道在诗中悠悠环绕。这时候正值晋室内乱,遍地杀戮,为避祸陶渊明应征入伍,这显然不是他最初的设想,只不过是避祸的需要而已,因此充满了委屈和不甘。不甘又怎样,政事如此,一人奈何?
(二)怀才不遇的遗憾
大丈夫是要“治国平天下”的。平凡人也幸福是现世人的理想。因为人忙忙碌碌的,其实一辈子也干不成什么大事,随着年龄增长,以往的大抱负越来越被现实的需要遮蔽。但显然,陶渊明没有。他是受儒家思想熏陶长大的,他饱读诗书,他有政治抱负,他壮怀激烈,他志在四海。但可惜的是现实与他的理想之间的差距太遥远,他的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着、矛盾着,田园生活只是个借口而已,但不这样又有那条路能走得更好呢?
在归隐后,陶渊明虽然一直在歌咏田园生活的安逸美好,且呈现出了自然平淡的诗风。但是他并不甘心隐逸,壮志豪情一直存于其心中。既然这种矛盾在现实中无法调和,陶渊明便到主观世界中寻找方法。所以在他的诗歌中不时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及理想不得实现的焦虑与愤懑。他的真性情开始在诗中渐渐浮现,不再曲笔,曲笔作甚?无论是他的咏怀诗、咏史诗,都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愤懑。陶渊明要将自己的不屈的抗争精神表露出来,无一处不流露出“金刚怒目”的豪放。在《读山海经》这组诗中,陶渊明写了很多神奇怪异的事情,而且主人公多是些冤屈、失败的英雄。联系陶渊明少怀济世之志,最终因时事混乱而未能伸展的现实,那么在“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叹息中,人们读到的就不仅仅是对神话人物的惋惜,更是陶渊明对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慨了。诗人已在不知不觉中表现了他的“潜在意识”,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这是陶诗除温文尔雅外的另一种“金刚怒目”式。因为在他的血管里,毕竟还流淌着晋国开国名臣的热血,而时不我待的悲壮,在神话传说与现实之中同样存在。这也为诗人抒写无法抒发的幽恨提供了一个最恰当的切入点,使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激烈的另一面。陶渊明是在借精卫、刑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告诉世人,其实自己跟精卫和刑天一样燃着永不熄灭的抗争精神。
再看他的《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秦。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身后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整首诗叙事简洁,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看似平淡的言语中饱含着满腔的激愤。这就是陶渊明“金刚怒目”的另一面。人生最可贵的是知遇之恩,可惜的是陶渊明一生也未遇到,这就是一个人的际遇。陶渊明写荆轲,不只是对他的侠义、英烈之举表示赞叹,更主要的是咏叹其中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大丈夫留威名、创奇功、立伟业。千载以下,余情是什么呢?是渴求抱负得以施展的人的共同心声。若“我”遇到这样相知之人,为什么不能也有一番成就呢?那“我”的一生是否该是另一番样子。可是人只活一世,真是白白地浪费了。唉,空有一番志向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空对着悠然的南山,发一番无人能解的慨叹,年华悠悠,所有的凭寄都是无奈之举?
第3篇:东晋诗人陶渊明简介
东晋诗人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4]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
第4篇:诗人陶渊明故事三则
诗人陶渊明故事三则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
王弘沒辦法,只好求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周旋。龐氏探知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龐氏見淵明果然來了,便從容請他下奕共飲,淵明欣然就飲。不久,王弘俟機而至,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淵明。
(二)
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臥床上餓了好幾天了。
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淵明回答道 「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臨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一手把它揮落地下。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云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
第5篇: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东晋时期是以阐述老庄哲理为主旨的玄言诗所流行的。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