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晏殊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殊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从幸玉清昭应宫 幸:驾临 .
B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 长物:多余的东西 ..
C .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 方:刚刚 .
D .臣老疾,行愈矣 行:行走 .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晏殊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七岁能属文 ②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③殊怒,以笏撞之折齿 ④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⑤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⑥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A .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殊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 .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C .晏殊做了宰相以后,更加选贤任能。皇帝也想凭借这些人才治理天下,可是因为孙甫、蔡襄二人的上奏而没能推行。
D .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有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4分)
(2)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4分)
【参考答案】
1.D 【行:将要
2.B 【②间接;③非才能出众;⑥孙甫、蔡襄所为
3.C 【设想没能推行是因为很多小人暂时受到重用
4.(1)皇帝喜欢他不欺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参考采分点:“爱”“既”“数”各1分,句意1分,注意补出主语】
(2)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参考采分点:“以为”“恨”“特”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使,把晏殊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考试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欢他不欺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这些建议都被施行。
晏殊平时喜欢贤能之人,当世知名之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自他的门下。等到他做了宰相,更加致力于推荐贤能之人,而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官职做到了台阁,增加了当时的贤能人才。皇帝也下定决心,想凭借这些人才改革政治,可是很多小人暂时受到重用而没能推行。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可是,(实际上)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而他使用士兵,是当时辅臣例行的公开借用的情况,当时(的人)都因此认为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晏殊疾病加剧,皇帝乘车将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我是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不久,(晏殊)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用篆书在他的墓碑碑首刻上“旧学之碑”。
第2篇:晏殊传文言文翻译
晏殊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殊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从幸玉清昭应宫 幸:驾临 .
B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 长物:多余的东西 ..
C .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 方:刚刚 .
D .臣老疾,行愈矣 行:行走 .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晏殊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①七岁能属文 ②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③殊怒,以笏撞之折齿 ④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⑤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⑥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A .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殊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 .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C .晏殊做了宰相以后,更加选贤任能。皇帝也想凭借这些人才治理天下,可是因为孙甫、蔡襄二人的上奏而没能推行。
D .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有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4分)
(2)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4分)
【参考答案】
1.D 【行:将要
2.B 【②间接;③非才能出众;⑥孙甫、蔡襄所为
3.C 【设想没能推行是因为很多小人暂时受到重用
4.(1)皇帝喜欢他不欺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参考采分点:“爱”“既”“数”各1分,句意1分,注意补出主语】
(2)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参考采分点:“以为”“恨”“特”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使,把晏殊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考试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欢他不欺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 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这些建议都被施行。
晏殊平时喜欢贤能之人,当世知名之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自他的门下。等到他做了宰相,更加致力于推荐贤能之人,而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官职做到了台阁,增加了当时的贤能人才。皇帝也下定决心,想凭借这些人才改革政治,可是很多小人暂时受到重用而没能推行。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可是,(实际上)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而他使用士兵,是当时辅臣例行的公开借用的情况,当时(的人)都因此认为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晏殊疾病加剧,皇帝乘车将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我是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不久,(晏殊)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用篆书在他的墓碑碑首刻上“旧学之碑”。
第3篇:文言文晏殊传答案
文言文晏殊传答案
篇一:晏殊传阅读答案
《晏殊传》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时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无得见,议遂定。后拜枢密副使。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罢知宣州,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拜参知政事
第4篇:晏殊浣溪沙文言文翻译
晏殊浣溪沙文言文翻译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原文
浣溪沙⑴
一曲新词酒一杯⑵,去年天气旧亭台⑶。夕阳西下几时回⑷?
无可奈何花落去⑸,似曾相识燕归来⑹。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