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8 08:08: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丑石说课稿

《丑石》说课稿

马新萍

一、说教材

《丑石》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对具体事物的摹写,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贾平凹的《丑石》体现了这样的审美观。本文通过描写一块长年累月埋没于污泥荒草中,不但不被村民们重视,反遭咒骂和唾弃,某一日被一位天文学家发现,终于成了无价之宝的石头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操守的探索思考。抒发作者对那种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二、说学情

本文讲述的故事结构简单,语言简洁朴实,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比较容易,但是对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体会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尽量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更更好地利用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体会本文借物寓理,托物言志的的写作手法,培养朗诵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3、体会作者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体味文章意蕴。

2.难点:了解“托物寄意”散文的特点,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推敲语句的含义”“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阅读这个环节,运用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诵读、默读、速读等,在不

停的“读”中感受文章的内涵。

学生的学法主要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学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相机辅导。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学生比较薄弱的一点,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无华,毫无夸饰,但很有表现力,应通过朗读去好好体会;为了取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在读之前我先与学生共同疏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排除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整篇文章。

三.重难点讨论分析

诵读一遍过后,学生们基本上对这篇文章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次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便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线索及感情脉络。(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用途呢?为什么这样写呢?

2、丑石是在什么情况下重新受人瞩目和“仰望”,重获灿烂的呢?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学生读完后,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明确问题。)

(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丑石”之“丑”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去刻画“丑石”之“丑”的;由此得出结论课文一开始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刻画丑石之“丑”: 从外观上直接描写它的“丑”: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 从实用的角度间接写它的“丑”: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而且它的质地,作磨嫌太细,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来浣纱捶布也嫌它不够光滑。

一是石上有个坑凹,雨天盛水后,鸡儿可以去喝饮;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赏满月。

最后一问学生开始并不容易理解,经过一番引导后基本能达成这样的认识,——再次间接描写丑石之“丑”,两点用处都是微不足道的,且第二点用

处“爬上去赏月”,结果是摔下来磕破膝盖。归根结底,丑石确实无用。

到此课文来了一个小结,我让学生到出那个小结句子——

“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以上几个段落作者都是在竭力刻画丑石之丑,其感情变化的轨迹是由“遗憾”至“讨厌、咒骂、嫌弃”,步步下滑。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蓄势,以更好地褒扬丑石的内在美。文章自此来了一个转折——下面几段是在叙述丑石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丑石之美。同样,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丑石是在什么情况下重新受人瞩目和“仰望”,重获灿烂的呢? 让学生在课文中发现相关信息——

B、“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原来它是“陨石”,是几万年前从天上落下的稀世珍品!“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4、理解文句:

1)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2)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3)为什么“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四)探究活动

活动:如何判定世间万物的美与丑?(学生可能会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确不假。事实上,最丑陋或最美丽的东西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丑与美的东西只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意识里。一个事物你之所以认为它最丑陋或最美丽,是因为它对你有很深的印记,而其他人则可能认为它很平凡。所以最丑陋或最美丽的东西只是你个人的认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要在客观世界里寻找视觉上的美与丑了。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一品,也值得深思:最美丽的瞬间是永恒的,最美丽的画面是难忘的,最美丽的风景是迷人的„„最平常的事物却最具意义(正如贾平凹老师笔下的丑石)。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人世间的一块“丑石”。请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请以“假如我是丑石,如何改变命运”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①.观点列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

在被人误解时应该怎么调整好心态

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②.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

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2篇:《丑石》说课稿

《丑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丑石》是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本单元内容,教师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章脉络,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努力学习表达技巧,认真思索美与丑这个人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课的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揭示的人生哲理。

3、学习欲扬先抑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对于丑石的情感变化,理解简洁平实的语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法

1、诵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在学习之前我先与学生共同疏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排除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整篇文章。

2、提问引导

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先写了丑,再写美)文中的丑与美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弄懂了这些问题就意味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理解。

3、讨论分析

(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丑石”之“丑”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去刻画“丑石”之“丑”的;由此得出结论课文一开始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刻画丑石之“丑”: 从外观上直接描写它的“丑”: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 从实用的角度间接写它的“丑”: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而且它的质地,作磨嫌太细,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来浣纱捶布也嫌它不够光滑。 那么丑石是否真的是一无是处呢?课文接着又讲了两点小用处,于是我又问学生——

(2)、课文所讲的丑石有两个用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半问课文里说得比较明确,学生应该能较快找到相关信息:

一是石上有个坑凹,雨天盛水后,鸡儿可以去喝饮;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赏满月。后半问学生开始并不容易理解,经过一番引导后基本能达成这样的认识,——再次间接描写丑石之“丑”,两点用处都是微不足道的,且第二点用处“爬上去赏月”,结果是摔下来磕破膝盖。归根结底,丑石确实无用。

到此课文来了一个小结,我让学生到出那个小结句子——“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以上几个段落作者都是在竭力刻画丑石之丑,其感情变化的轨迹是由“遗憾”至“讨厌、咒骂、嫌弃”,步步下滑。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蓄势,

以更好地褒扬丑石的内在美。

文章自此来了一个转折——下面几段是在叙述丑石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丑石之美。同样,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发现相关信息——

(3)、丑石之美又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①“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②“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了人们“光明、向往、憧憬”

③“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发现信息的'能力,学生基本上都明白了这篇文章前后部分有一个转折,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在这点认识上我又让学生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叫做“先抑后扬”。

五、说学法

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美和丑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3篇:《丑石》的说课稿

《丑石》的说课稿

篇一:《丑石》的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丑石》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对具体事物的摹写,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贾平凹的《丑石》体现了这样的审美观。

本文通过描写一块长年累月埋没于污泥荒草中,不但不被村民们重视,反遭咒骂和唾弃,某一日被一位天文学家发现,终于成了无价之宝的石头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操守的探索思考。抒发作者对那种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二、说学情。

本文讲述的故事结构简单,语言简洁朴实,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比较容易,但是对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体会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尽量引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丑石

《丑石》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职高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十课《丑石》,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本单元课题是散文的鉴赏,教学要求是:加深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使他们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明白阅读散文时要注意透过它的外在形式去探寻作者的内心感情和思想体验。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分属不同类型,有抒情性散文,有记叙性散文,有议论性散文。贾平凹的《丑石》属托物寄意的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的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领会文章的寓意。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丑石

《丑石》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小学语文5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丑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丑石》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他是一篇借物咏志的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与丑”,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体现美与丑的。而本文讲述的是我家门前的一块石头因为长的丑,又没有任何用途而遭到所有人的嫌弃,最后得知它是一块陨石而让所有人都惊叹故事,体现了一种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的人生道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独特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发生对话,产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丑石

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二单元 美与丑

《丑石》导学案

主备人:黄 霞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3、感受作者对那种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生存的高尚情怀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感悟文中的人生哲理。学情分析:

课前预习导学

1、读课文三遍,读通读熟,勾出词语,给生字注音,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批批注在书上)我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符合)

3、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写在题目上方)

4、弄清课文的脉络。

课堂学习研讨

1、检查课前预习:小组内交流检查、全班交流检查

2、自学研讨

⑴熟读课文,找一找描写丑石的样子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刚开始对丑石有什么看法?找出相关的句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丑石

丑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贾平凹,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中心。

4.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6.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习重、难点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3.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4.体会丑石之美,提高对美与丑的认识。

学时划分

两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贾平凹,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中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人们对自然界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丑石》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丑石》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