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教学中疑从何来
浙江临海市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电话:0576-5881421办0576-5881517
学贵有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之际。因此,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所以,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训练他们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远远比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显得重要。
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质疑,疑从何来呢?
一、从课题处求疑。从课题处发问,既能使学生更快地直入课文,抓住课文重点,又能促使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之后,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课题处发问一般在揭示课题之后,围绕课题重点词展开。如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从课题的重点词“盼”展开疑问,可以发问:作者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呢?她是怎样盼的呢?盼来时有怎样的表现呢?
二、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定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地方,也正应该是学生研究所在,教师可故意挑逗学生引疑探究。如《小镇的早晨》一文中先是介绍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紧接着介绍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在此,教师故意引学生“你觉得文章有什么不妥之处吗?”学生马上就发现了,纷纷提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怎么又是热闹的呢,这不是矛盾吗?经过再读课文,学生又举手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是不同的时间引起的,使课堂学习掀起了高潮。
三、从课文的中心处求疑。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句往往涉及全文内容,有的还较难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处生疑,能使课堂提问切中要害。如《白杨》一课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就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全文理解帮助很大,要求大家把握这外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于是学生抓住关键句提出一颇有质量的问题: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方面特点?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从这些问题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从课文难点处求疑。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这一难句,含义深刻,初读不易理解。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几个问题,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心情是坦然的心情?挖荠菜时怎么会有坦然的心情?为什么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而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五、从某些修饰词语处求疑。如《小镇的早晨》中“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一句,教师故意把“飘”读成“驶”,学生发现后马上说读错了,接着教师引导提出“把‘飘’换成‘驶’,哪个好,好在哪里?”学生思维被激活,马上投入课文的钻研之中。
六、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求疑。标点符号的运用很有讲究,有些标点更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其表达的效果是难以用文字表白的。如教学《小珊迪》一课中,学生问道:“第7节这么短的几句话为什么要连用三个感叹号?”这正表达小珊迪乞求时的急切心情,任何文字表达都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学生疑后解疑,顿感茅塞顿开。
还有些标点符号的运用涉及到平时学生甚至老师都很难注意到的知识,如《落花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细心的同学马上提出疑问:“‘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中间应该用顿号,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这是教师在上课时一般不会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当学生研究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发现,原来这些词之间是按生长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并不能调换,不是并列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了逗号与顿号用法的区别。
七、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问题的结束,而应该是新问题产生的开始,所以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向更深广的空间探究。如学了《赤壁之战》一课后让学生质疑,学生就提出“周瑜为什么在后来不追曹操了呢?”“诸葛亮有没有算到曹操要从华容道逃跑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从而把同学们的阅读引向课外这片广阔的天地。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到困惑处求疑,从易错处求疑,从无疑处求疑等。问题的内容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到语言表达形式的赏析疑问,甚至到有关课外的扩展知识,及带有创造性的问题等。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掌握质疑的方法,学会学习。
k12
第2篇:语文教学效率从何来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耒阳市冠湘中学 伍昭云
本人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总觉得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语文能力提高不快。曾为之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也曾尝试过几位名家教法,而只能是百足虫学步,愈是举步为艰。在痛定反思之中,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飘入,我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学会创新。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把教师手中的宏观“法宝”交给学生。教师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生的《学纲》,并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教学大纲》是教师手中的宏观法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出考试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大海迷雾中的一叶小舟,教师倒像雷达指挥官,说这重要,小船便舵向这边,说那重要,小船又舵向那边。学生无可是从,处于盲目被动状态中,真是学海迷茫苦作舟,不知语文这个海有多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若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纲》,学生了解了语文科的性质和地位,学习语文的目的与任务,了解了在读、写、听、说和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作文教学中的文章范围与写作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些问题等做到宏观把握,心中有谱。学生以《学纲》为尺子或镜子,审视自己学习上的优劣,知识上的缺陷,“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二、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又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能使人终生受用无穷。”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其中就包括猎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既注意给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分析一篇诗文不知从何抓起,读了几遍后,仍然模糊不清。针对学生这个弱点,我把自己是怎样分析一篇诗文的方法告诉学生。
(一)从全篇着眼,抓住文章的“双眼”。文眼即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 雪》在学生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文眼”,上阕写景,下阕评论人物,中心意思落在哪句。学生自然地道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学生能很准确地抓住开头一句话来理解全篇。还告诉同学有些作品就要注意抓统领全篇的纲领性段落,如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开头一段话。至于议论文就要抓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从语言入手,把字放在词里理解,如一些生僻的字,根据词的构成方式可推出其意义;把词放在句里去理解;把句放在段中理解;把段放在篇中理解。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三)用分析的方法。一是按阅读顺序,由分到合,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在阅读时由词到句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其句意;再由句到层、段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其层、段之意;由段到篇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全篇旨意。二是要善于把握文章表达的中心点,读文章里的语句要注意把握中心词,读段落要注意把握其中心句,读全篇要注意把握中心段。三是阅读文章可化整为零。
(四)阅读文章要因文体而异,文学作品重在形象方面的理解;说明文重在事物特征的探究;议论文重在剖析说理逻辑顺序。
同学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一致反映文言断句难。一难在准确,二难在速断。于是针对其弱点,我教给学生文言断句十法:即浓缩法、首尾法、常识法、诵读法、章法法、结构法、类推法、语法法、综合法。学生解词困难,便教给学生九法:定义法、同义换言法、反义否定法、语素分析法、描述法、说明法、找反义词法、对译法、压缩式等方法。
如此等等,凡教师所有之法,应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熟练地掌握,应用自如。
三、精心设计课前开场白和课内思维触发点。街头说唱艺人最重视开场白。好的开场白,它能使行云且住,路人止步,吸引观众,招来顾客。造成巨大的磁场引力。教学上借鉴此法,是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战略把关,它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法宝。初中《最后一课》的开头,韩麦尔老师是这样说的:“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最后”一词的运用,就像一枚中子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巨大学习热情。故说“开场白”是控制学生注意力的磁铁。
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用下面一段话作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爱花吗?花是幸福、美好、友谊、吉祥的象征,当春暖花开的日子,一眼望去,姹紫嫣红,漫山遍野,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人们都喜欢红花,那是因为它热烈奔放。然而,有谁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你能讲出花儿为什么红的奥秘吗?这是,学生有的沉思,有的翻书,有的想发言,一下把所有学生的心都抓了过来。
在教《变色龙》时,我先用彩色粉笔板书三个字的课题,接着讲:变色龙,脊椎动物,舌长舔食小虫。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本文是不是介绍“变色龙”这种动物呢?那为何用这种动物命题呢?这一开场白引起所有学生进入沉思。
在教议论文的阅读或写作时用:办事要论理,说话要在理,辩论要讲理,写作要顺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真理在握,才能战无不胜。不讲理,说歪理,发谬论,违背真理,其后果不是头破血流,就是事与愿违。正因为人人要知理、明理、用理,所以被用来说理的议论文,同人们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大而言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关系着国计民生;小而言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牵涉到个人的前途命运。这一开场白,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重要,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好、写作好议论文的热情和兴趣。其作用不可低估。
设计开场白可繁可简,大多以简为佳。不论繁简,凡必扣住课文,以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方式不定上言,可诗可文,可诵可吟。
触发点的设计也十分重要,设计得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例如我教《变色龙》,就重点放在“变”字上设计思维触发点: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变来变去是为民除害,而奥楚蔑洛夫能有几多变化?“变”的目的何在?学生思维被触发后,立即进入课文,经热烈地讨论得以理清,人物的性格也就一清二楚了。《荷花淀》中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设计思维触发点为:句中的句号改为逗号或感叹号怎么样?学生进入沉思,然后请一位男同学读水生的话,三位女同学分别读改前改后的句子,念后,其他学生抢着发言了:用句号的地方,停顿时间久,表示水生嫂同意丈夫的决定并支持丈夫参军,毫无怨气。表明她开明,深明大义,积极向进的性格。后一句的问话是因一家之主水生走了,很多事情落到自己的肩上,她想在走前,得到丈夫的指点;改为逗号就不同了,表示人物心里有些怨气,兼顾两头,心里矛盾,处在为难之中,不够开朗;改为叹号的句子,表示人物固执自私,怒气中烧,坚决反对丈夫参军,已到了发怒、赌气、吵嘴的地步了。后两句都与水生嫂开明、上进的性格不相符合。这一触发点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水生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又使他们认识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3篇:创新作文从何来
创新作文从何来
“作文难,作文要写出新意更难!”学生如是说,这是事实。
中学生年龄相近,所受教育相同,经历也大体差不多。以致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来,内容大同小异。某班写《好人好事》时,有一半写放学路上送老人、小孩回家的,约三分之一写拾到钱包交还失主。有些学生作文不会分段,篇篇都是总分总结构,三段式。加之现在作文训练都先从模仿入手,写“规矩文”,学生手中的作文参考书形形色色,写时“借鉴”,如果不鼓励学生创新,学生习作就会千篇1律,使作文大打折扣。
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作文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和感悟。那么,如何鼓励学生发现新意,表现新意呢?
(一)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主
第4篇:塑胶跑道毒从何来
多地劣质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健康 或致男孩绝育
2015年10月13日18:48 新浪江苏 1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据江苏新闻广播报道,近日,本台新闻热线025-84658888接到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多地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后集中出现了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他们怀疑与学校的塑胶跑道气味呛人有关。对此,校方无奈表示,找遍了当地所有检测单位,均无法出具检测报告。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已建室外塑胶跑道的有毒检测是一项行业空白。而随着记者的调查深入,一个更令外界震惊的行业乱相被揭开,到底怎么回事?
我省多地学校竣工后 塑胶跑道成学生致病元凶
今年九月一号,苏州市一所小学刚刚完工,未经整体竣工验收即投入使用,开学几天后,小学生“扎堆”出现了异常反应,家长认为,异味很重的校园塑胶跑道是致病元凶:
第5篇:小学语文精美教学论文 孩子写作兴趣从何来
孩子写作兴趣从何来
内容摘要
孩子写作兴趣从何来?这是个困惑众多教师的一个恒久的话题。我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真实情感,首先与孩子们同心同乐,打造一个“同乐空间”。在这个同乐世界里,通过“个性日记”张扬自我,借助报刊发表的神力,激发孩子兴趣,最后以课外阅读为途径,不断催生写作的新起点!关键词 同乐空间 个性日记 写作的新起点
一、引子 近年,因为《中国少年报》报社在我校设立了校园记者站,我被学校推选为记者站站长。负责引领记
者站中的小记者们阅读、采访、写作等系列工作。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创作中,我一边学一边教,乐趣多于苦累!于是,同时将作文教学作为一项课题研究带入了我的班级,我的课堂,在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中,心底的澎湃,开出了几朵芬芳的小花。
二、课题实施过程与感悟
叶圣陶说: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
第6篇:高中作文:祸从何来
高中作文:祸从何来
祸从何来
我快要死了。
我静静地躺在52DSJ病房的床上,双目无神的盯着那个充满诱惑力的发光体——致使我病魔缠身的罪魁祸首,一刻也不松懈。就如此任时光匆匆从我手中逝去,也丝毫不觉得可惜,因为我已经病入膏肓了。
顿时,耳边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人生几何能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是啊,明知祸从他来,我却依旧如此在乎他,就连失去生命也都不可惜,可见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在我弥留之际,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不由勾起了无数的回忆:
春天,当大地渐渐消融,柳条儿在春风的召唤下舒展一冬僵硬的身体,溪水在春雨的呼唤下叮叮咚咚的唱起了歌,小草在春日柔和温暖的抚摸下,顶破雨后湿润的土地,向太阳公公打招呼。我便和伙伴们一起去迎接春的到来,感受春的气息。我们踏
第7篇:神从何来的散文
神从何来的散文
这几天闲着无事,就和外甥一起看动画片——《哪吒》,感觉很有意思的。正是这部动画片让我想起来了《封神榜》,想到了神是从哪里来的!神其实是来源于人间的普通的人。
在封神榜中基本上是这样说的,武王灭了纣王,姜子牙把在战争中有功绩,但是阵亡的将士进行了封神。本来他们都是活人的,但是他们阵亡了,成了死人。这样对于活人可以用物质来犒劳他们,但是对于死人呢?用什么可以来安慰在战争中死去的人呢!姜子牙很聪明的想到,把他们封成神!其实姜子牙做这些都是给活人看的!要是真的有神,为什么姜子牙给自己不封神呢?呵呵呵,有人肯定会说,因为姜子牙没有战死呀!呵呵呵,是的,这是姜子牙知道的,但是姜子牙要是战死了,谁又来封神呢?其实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神鬼之说的,都是活人骗死人、骗活人的说法而已。姜太公是知道这些的,
第8篇:一年级语文教学疑难点
低年级语文教学疑难点
一、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学句,认识自然段,训练朗读,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为阅读课外读物打基础。所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以下特点:
1、识字阅读不分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和巩固识字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的强刺激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
2、以读为本淡讲读。低年级所选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切忌把课文讲透讲碎。
3、积累为重多背诵。“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储备语言材料
二、阅读教学方法
1.读与看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