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海的赞歌、海的抒情诗。歌曲为四三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的节奏很有规律,其旋律前两乐句一伏一扬,第三四乐句各自形成起伏,使歌曲的旋律似大海的波涛,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
这五个音的旋律充满了吟唱性,质朴无华。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整首歌曲的音调柔和,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学生分析对于海边出生的孩子来说,大海是像妈妈一样亲切而熟悉的;而对处于内陆的学生来讲,大海是神奇而陌生的。他们对海的了解也仅限于海是广阔的,海水是蓝色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创设了“海上一日游”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宽广美丽、变幻无穷的大海,以景激趣,以趣激情,激发学生内心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同时引导他们用心去演唱,用心去创造生动的大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轻柔、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用强弱、快慢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诗画般的意境。
2、能力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海》,听赏管弦乐《海上风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各种音源制造不同情境下的大海声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感受、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小组用身边的、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创造性地表现生动的大海。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录音机、磁带、大擦、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导入
1、师生问好。
2、音乐游戏:聪明的耳朵。
(1)听录有海浪声、海鸥叫声、轮船汽笛声的磁带,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见过大海吗?它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大海及自己想象中的大海)。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聆听音乐,有趣而不枯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本节课的编创活动作了铺垫。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强调过程与方法。
3、利用多媒体播放海上风光,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日出时的海,黄昏时的海,月色中的海。在介绍完月色中的大海后,教师穿插导入语:听,海面上飘来一阵悠扬的歌声……(播放歌曲《海》)通过提供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海上一日游;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波澜壮阔的大海。视听结合,声象一体,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歌曲教学
1、为歌曲起名引出本课课题,向学生介绍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
2、出示自制课件,复听歌曲,用身体表现歌曲情绪。
3、电脑出示两拍子与三拍子的拍击方式,提问: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请你试着拍一拍。
4、启发学生用三角铁、铃鼓创造性地表现强弱弱。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两声部的合奏练习为歌曲伴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意识;通过合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5、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伴奏或小声歌唱。
6、跟琴用lu模唱旋律。以伴奏音乐为衬托,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第2篇:海教学设计
《海》教学设计
肥西县实验小学 董晓梅
教学内容:
表演《海》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海》,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二、能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教学难点:
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大海。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课堂打击乐器、模仿海浪的布条、海鸥头饰等。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从大海人手,通过听大海、说大海、看大海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知歌曲的基本情绪,并通过唱、奏、舞、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这样学生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既掌握了歌曲又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体验,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音乐想
8、随乐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大海美吗?你们喜欢大海吗?刚才我们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歌唱了大海,你们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大海呢? 生:„„
师:老师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种方式来表现歌曲、表现大海,老师给你们提供道具。(师提供课堂打击乐器、模仿海浪的布条、海鸥头饰等)
小组合作讨论,师巡回指导。小组展示,师生共评。
四、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把大海表现得这么美,老师现在都等不及想去大海了,你们呢? 生:„„
师:那还等什么,让我们随着赶海的小姑娘一起去赶海吧。(课件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师生随乐出教室。
第3篇:《读海》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学设计
《读海》教学设计
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国栋
一、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投入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贯彻这一理念,让语文教学与现代互联网资源整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本课而言,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来说,海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海,更谈不上了解它。所以,诗歌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情境感悟就不会深。而本课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艺术化的语言理解又是教学重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教学中与互联网资源整合,设计这一方案。
二、教材分析
第4篇: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烟台的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烟台海的特点,烟台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2、学习本课新词,结合文本重点理解“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领会课文独特的写作顺序。
4、欣赏烟台的海冬季独特的美,感受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怕寒冷,不惧危险,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悟,让学生欣赏烟台的海冬季独特的美,感受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怕寒冷,不惧危险,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畅谈“海”
1、出示图片和播放海浪的声音,看到这蔚蓝色的大海和听到这哗哗的海浪声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
2、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大海的向往,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近烟台的海(板书:烟台的),一起去